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晨讀需要休息嗎

晨讀需要休息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8 02:08:30

近日,有媒體就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的近況做了一篇報道,提及蘇明娟的孩子正在上學,她偶爾才會用自己吃過的苦教育孩子,“完全是兩個時代的人,說多了,她們沒辦法想象。”這句話讓我頓悟。

我曾陷于一種困惑,每每想和上中學時的孩子說說自己當年吃過的苦,很少得到積極回應,有時更是被故意打岔“略過”。想說的話晾在空中,挺失落的。

這些苦,在當年的歲月裡是鮮活的,在今天也刻骨銘心。譬如1980年代,我上初中時,愛上文學,但苦于家貧缺錢買讀物看。酷暑天,我赤腳下田野裡打草藥,到街上的國營收購站賣得錢後,連一根五分錢的冰棒也舍不得吃,馬上去郵局買文學雜志,然後回到家如饑如渴地讀起來。

有一年夏天,因在淤泥中踩久了,我的小腿肚子上爛了個大洞,連路都走不成了,隻能卧病在床。我一度擔心腿會廢掉,像我二爺那樣一輩子都躲不開“爛腳”的陰影。後來,我的中藥師父親尋來西瓜葉搗爛成泥,和上西藥粉,敷上傷口,才治好了我的病。

我說這類往事,無非想表明這些道理:年輕時得吃苦、節約;讀書很重要也很養人;無論處于何種境地都要不失勇氣……和我一樣,很多“家庭教育家”熱衷于此。但我們的講述,往往換來一句“我都懂,你都說了很多遍了”。

很多為人父母者,很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為了不讓孩子“重蹈覆轍”,為了讓孩子明白菜根譚的真谛,他們總是恨不能把自己當年吃過的苦,在孩子面前事無巨細地“放映”一遍。但由于生存情境的極大差異——特别是,互聯網前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的對比——這種“祥林嫂”式的話語,多數成了一種廢話。

我的父輩們也很容易犯同樣的毛病:對于“父輩和孩子是兩個時代的人”這一點,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因此溝通很難無縫對接,反而加深了隔閡。

擁有挫折經曆的一代人,希望通過自己的如實講述,讓下一代避開險灘,走上安全路徑,心情很好理解,但一個“沒辦法想象”的故事,是很難轉化為一份人生營養,幫助到下一代成長的。況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境遇和想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甘苦自知,多說無益。

我爺爺和二爺自小在蘇州和上海闖蕩,從學徒做起,拼出一方天地。爺爺發奮求知,終成中藥師、多家藥店的總會計。二爺才十三四歲年紀,就整日給老闆挑銅材擔子,苦不堪言,但他堅持了下來,後“單飛”成小有名氣的生意人。

他們退休返鄉後,從未和我說起“爺爺我當年……”,但我憑借細節觀察和親人的轉述,反而深受啟示、受益匪淺。當年,内向的爺爺和我幾無交流,因為我成天把他氣得滿村追打我而不得。

但他曾托我向一位村裡老人追讨久借不還的線裝本《三國演義》,書到手後,他先是大喜,繼而大怒,甚至立言絕交,因為那位借書者不僅缺乏信用,且把其中的幾本弄得髒兮兮、皺巴巴。這大概是爺孫之間唯一一次“文化交集”,爺爺愛書如命的樣子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外向的二爺,則偶爾向我講過知謙遜、善讀書的隻言片語。他和一些名教授頗有交情,令我十分豔羨。

我能成為一個碼字為生的人,兩位爺爺功不可沒。雖然這種隔代之間的教育方式具有偶然性、随意性,因而不成體系,但要言不煩、言傳身教、點到即止,挺管用的。

若是延伸而論,不迷信自己的經驗,不以“我是為你好”的借口,把自己的“吃苦記”強加在晚輩身上,相信和尊重他們的探索體驗,真的是一種可以推廣的品質。

晨讀需要休息嗎(不要頻繁向孩子講述吃過的苦)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