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shengminwujiang 生民無疆 2022-06-13
今天,我隻是把以前發過的一些内容,集中集中,讓讀者們有一個整體認識。當然那,更歡迎有關人士發現問題,以便于他們出來洗地。
壹據現行西方史,歐洲經過“文藝複興”,天文學、地理學十分發達,其水平已經遠遠領先于中國了。例如, 1582年(或1581年),神學家 利瑪窦抵達中國,指導中國人天文曆算,教會中國人繪制地圖,典型的例子就是利瑪窦為中國人繪制了《坤輿萬國全圖》。
問題是:1667年,法國的巴黎天文台成立,這是歐洲曆史上的第一座天文台。1675年,英國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成立,這是英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天文台。又過了若幹年,這兩個天文台才開始正式運行。
那麼,問題來了:連天文台都沒有的歐洲,是如何誕生先進的天文學、地理學、地圖學知識的呢?
這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問題!
我知道,有人會搬出“丹麥的第谷天文台”、“第谷體系”來。對此,我隻問2個問題,不知哪位專家能回答:
1. 第谷仰望星空的時間還不到土星運行一周(29.5年)的時間,那麼,第谷是如何觀測、記錄并發現土星的運行規律的?
2. 在丹麥根本不能看到水星,那麼,第谷是如何觀測、記錄并發現水星的運行規律的?
所謂第谷雲雲,依然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問題!
據說,第谷将其觀測積累的“天文學知識”傳給了開普勒,于是有了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大定律”。
據說,基于開普勒這座學術高山,又有了高山仰止的牛頓。
問題是:第谷之不存,開普勒将焉附?開普勒之不存,牛頓将焉附?
貳無論是談開普勒,還是誇牛頓,都必須基于這一點:
1667年,法國的巴黎天文台成立,這是歐洲曆史上的第一座天文台。
1675年,英國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成立,這是英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天文台。
牛頓的經曆概述如下:1661年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1664年被選為三一學院研究生;在歐洲尚無天文台的1665-1666年間,牛頓在農村老家研究天文學竟然成就斐然;1666年牛頓“發現”地球引力;1687年7月,牛頓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該書中闡述了三大運動定律。1693年,牛頓患神經病。
問題來了,不知哪一位專家能回答:
1. 1666年時,不僅牛頓沒有見到過天文台,而且整個歐洲都沒有天文台。 牛頓是如何知道大地是一個球體,還能“發現”地球引力的?
2. 假設《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牛頓于1687年的前6個月寫出來的。此時,距離法國的巴黎天文台成立才20年時間,距離英國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成立才12年時間。直到牛頓患神經病時,法國的巴黎天文台成立才26年時間,英國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才誕生18年,遠不到土星運行一周(29.5年)的時間。牛頓的天文學知識從何而來?
總之,始終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問題!
叁據說,牛頓曾經對他的朋友本特利(Richard Bentley)說,在閱讀《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之前要先念完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要先看伽桑狄的天文學書末的哥白尼體系簡介等等。
歐幾裡得和《幾何原本》均依賴“古埃及的亞曆山大裡亞”的而存在;哥白尼和哥白尼體系,也是依賴“古埃及的亞曆山大裡亞”的天文台而存在。據現行西方史,古希臘的科技中心在當今埃及的亞曆山大城,即曾經的托勒密王國的首都。這裡有著名的亞曆山大圖書館、天文台、大學,是歐幾裡得講授、撰寫《幾何原本》的地方,是西方曆法儒略曆的真正誕生地,是阿基米德讀書成才的地方。
問題是:1000年前,亞曆山大城這一帶應該是茫茫大海,或者星星點點的沙洲(參閱點擊《“古埃及”毫無存在基礎,是虛構出來的僞史》)。因此,1500年前,這裡不可能存在一座城市,更不可能存在圖書館、天文台、大學甚至私塾。
也就是說,什麼歐幾裡得和《幾何原本》,什麼哥白尼和哥白尼體系,與其賴以存在的“文藝複興”一樣,均為子虛烏有的人和物。
那麼,請問:
1. 牛頓口中的《幾何原本》來自何方?
2. 牛頓口中的“哥白尼體系”來自何方?
前面說過,直到牛頓那時候,歐洲尚無天文台,哥白尼、哥白尼體系雲雲更是八字沒一撇的事情。
依然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問題: “亞曆山大裡亞”這塊皮沒有了,那麼,《幾何原本》和哥白尼體系這二撮毛,自然成了童話故事。
肆無論何時何地,如果沒有統一的度量衡,能誕生發達的數學、天文學嗎?
答案隻有一個:不能!
這就是說,在任何一個國家,數學發展進步的前提是:統一度量衡。否則,連對小學生進行數學啟蒙都做不了。
我們知道,最晚在秦始皇的時候,中國大地就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币。
那麼,歐洲大地上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據現行西方史,古希臘的時候,僅巴掌大的希臘半島,城邦林立,據說多達幾百個。如果古希臘存在數學書,其中使用誰家的度量衡呢?雅典的?斯巴達的?馬其頓的?還是遠隔千山水的叙拉古的?
毫不意外的是,在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中,使用的全部是中國的計量單位,如第五卷:
以六尺之線比三尺之線。
那麼,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原著中,是否使用過度量衡?使用的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種度量衡标準?
李之藻“翻譯”的《同文算指》更有意思。《同文算指》一開篇便介紹度量衡标準,但是,全部是中國的度量衡标準,竟然沒有出現西方的度量衡标準!《同文算指·前編卷上》:
凡度,十丈曰引,五丈曰端……凡量,六粟為圭,十圭為撮……凡衡,以兩為君,兩有十錢……
那麼,李之藻翻譯的西洋原著中,使用的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種度量衡标準?
曆史的真實是,直到19世紀,歐洲各國才完成了國内的貨币和度量衡的統一。例如,美國教授詹姆斯・W.湯普遜撰《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
“16世紀,流通貨币繁雜,特别是在德意志和意大利,使用起來既不方便且混亂不堪。在這一點上,英國是無與倫比的,因為她隻有一種貨币,而且,除了蘭開斯特外,她隻有一種度量衡(1390年法案)。商業活動的另一大害是通用的度量衡制不統一,令人眼花缭亂,無所适從。漢薩同盟始終未能建立起統一的币制或統一的度量衡。甚至路易十一也未能革除這兩種弊端,他去世前四個月(1483年)曾招來一個商人代表團,以謀求采取一些措施,看‘是否可能在吾王國境内建立單一度量衡制和單一流通币’。路易十一的打算隻得冬眠待時,直到1789年。”
18世紀的法國,由于全國沒有統一的貨币和度量衡,走街串巷賣布賣米的商人,不僅得準備好多種尺子和秤杆,而且得準備好多種貨币的零錢。
歐洲的頭号強國尚且如此,其它國家的情況可想而知。(千萬别誇耀英國!此時的英國,在西洋來華傳教士筆下,是絕對的蠻荒之地,以至于他們竟然不知道英國有沒有首都,有沒有城鎮)
既然如此,那麼,如果16世紀的時候歐洲存在數學書,其中使用什麼樣的度量衡呢?小學生的數學教科書中,是否使用了度量衡?
在度量衡極其混亂的法國,小學生的教科書中有關計算面積、長短、輕重的例題裡,使用的是什麼樣的計量單位?
哪一位小學數學老師來說說:離開了度量衡,該如何教小學生的數學?
沒有統一的度量衡的社會,能誕生發達的數學嗎?
——這和古希臘“數學發達”的前提一樣,是一個類似于天問的問題。
關于西方世界的度量衡,有很多十分奇特的現象,值得玩味。
至于英國的度量衡,也與中國古代的長得很像。如:
在英國,1英尺= 30.48厘米;1 誇脫=1136毫升;1 磅=16盎司=453.6 克。
在中國明代,1尺= 31.1厘米;1升 = 1073.7毫升;1斤=16兩=596.82克。
如果大家有興趣,查一查曾經的“海洋強國”英國的“海洋度量衡”,更會驚奇于與古代中國的高度近似。
西方度量衡與古代中國仿佛相似,遠不止于英國。
《耶稣會士龐迪我著述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4月)第506頁的兩則注釋,也很有趣:
①“磅(libra) ”,系西班牙古代重量單位。在卡斯蒂亞,一磅分為16盎司,相當于460克……
②“杜卡多(ducado) ”,系西班牙古金币名, 通用至16世紀末, 不同時期币值不一。在嘉靖年間,葡萄牙的一個杜卡多約等于白銀一兩。
衆所周知,自古以來,中國的以16兩為1斤。令人驚詫的是,英國也好,西班牙也罷,也是如此!更令人難以解釋的是:“葡萄牙的一個杜卡多約等于白銀一兩”----葡萄牙的貨币計量單位也與中國一樣!
閑言少說,直奔主題:
1. 牛頓上小學、中學、三一學院時的數學、物理、天文學的教科書中,使用的是怎樣的度量衡标準?
2. 牛頓口中的《幾何原本》、“哥白尼體系”中,使用的是怎樣的度量衡标準?
3. 牛頓的各種著作中,使用的是怎樣的度量衡标準?
照樣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問題。
伍最近,因為《鐵證如山:牛頓發現地球引力?剽竊中國成果而已!》一文,有人宣稱,《奇器圖說》是西洋傳教士鄧玉函口述、王征翻譯的。
我在多篇文章中提到,王征是一個願意為西洋傳教士肝腦塗地的基督徒。我也一再談到這個鄧玉函。
在王征等基督徒筆下,鄧玉函指導中國的基督徒們翻譯了許多的西洋科技文獻。我以為,其中最有代表性、最了不起的作品,應該是鄧玉函在李之藻家中翻譯的《人身說》(即《人身圖說》)。這裡,我再一次簡單介紹一下。
《人身圖說》通篇使用中醫穴位名稱來描述人身各部位,而且進行穴位治療。例如:
至太陽(穴)又分為二肢……上至鳳池(穴)……一下行至舌底及缺盆(穴),一升上于頭厚皮及天庭(穴)之縫……并蘭台(穴)、廷尉(穴)……西師雲:如頭疼及太陽(穴)痛,須于印堂(穴)血絡即太陽血絡開血即愈,屢試有驗。[6]
此類例子不勝枚舉,《人身圖說》把中醫的穴位名稱幾乎用遍了。
西醫有穴位之說嗎?當然沒有。西醫會以穴位來進行人體描述嗎?當然不會。如果說這“解剖學”著作确實來源于歐洲,那麼,在原著中,西醫又是用什麼樣的文字來描述這一個個穴位所在的位置?
盡管《人身圖說》是“解剖學”的書,但是,鄧玉函等人抄書上瘾,過于勤奮,一再不辭辛苦地抄下了全套的中醫治療方法。例如:
若乳發腫毒,當于其左右旁及下分打火罐以散之。[7]
環跳穴,系骨節湊合之處。受病,宜貼風痛膏,或打火罐,或九龍雷火針。[8]
如果乳房發腫毒,就在乳房的左右旁及下面分别打火罐;環跳穴是骨節湊合之處,如果病了,适合貼風痛膏,或者打火罐,或采用九龍雷火針。
穴位、火罐、膏藥、九龍雷火針,中醫的十八般武藝盡數上場。隻要不是睜眼瞎,都知道這是地道的中國貨。
如果穴位問題還可以狡辯的話,那麼,這該是鐵證如山了。除了抄襲中國著作,不可能有其他解釋。
這就是要不要臉、有沒有良知的問題了。
陸關于牛頓的生平,還有令人一個十分羞澀的話題:搞出了如此了不起的天文學成果的牛頓,到底生于何時?死于何時?
首先,這當然是關于所謂“儒略曆”與“格裡曆”的關系問題,以至于牛頓的出生與死亡的日子,與“公曆”大不一樣。擁有如此了不起的大科學家的英格蘭,怎麼會出現這樣的咄咄怪事?
第二,英國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嗎?在學習英文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歐洲人“春天如何如何”、“秋天如何如何”之類文章,而且,甚至會發現,在中國明朝末年的時候,英國的“大文豪”莎士比亞還寫出了《仲夏夜之夢》的“名作”。事實上,整個歐洲、北非、西亞地區,根本就不存在春、夏、秋、冬,不存在一年四季的氣候。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是當今世界天文學界和社會公認的曆法。
想必這也是得到牛頓認可的。
可是,我想問的是:
1. 在古希臘、古羅馬的中心,即“哥白尼體系”的發源地,并不存在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牛頓知道嗎?
2. 在古埃及、巴比倫那裡,即古希臘羅馬知識的源泉地,也不存在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牛頓知道嗎?
3. 在巴黎、倫敦,即近現代科技的發源地,同樣不存在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牛頓知道嗎?
4. 隻有中國大地才存在典型的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牛頓知道嗎?
通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就是用典型的中國中原地區氣候特征的曆法統一全球曆法!
莫非,牛頓是一個中國粉----如果真的存在牛頓這個人的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