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徕卡,我們總會想到徕卡獨特的情懷,令人為之心動,成為許多攝影人的向往。
作為至臻品質的典範象征,徕卡相機見證了人類攝影史的輝煌發展,并于整個光影史詩中留下了最為流光潋滟的一筆。
一代經典的榮耀誕生1911年,時任徕卡顯微鏡設計開發主管的奧斯卡·巴納克(Oscar Barnack)憑借自己的專業所長,研發出一種可懸挂于脖子上的輕便相機,使輕松出行成為可能。
奧斯卡·巴納克
這一想法得到恩斯特·徕茨(Ernst Leitzu)的傾力支持,奧斯卡·巴納克将這一項目命名為“徕卡”(Leica)。
德語“Leica”是由LeiItz與Camera兩個單詞的前綴合并而成,意為“Leitz公司的相機”。
史前徕卡
1913年-1914年,短短兩年内,第一台徕卡相機誕生,取名Ur-Leica。“Ur-”譯為“遠古”或“事物之初”,由于在德語中,照相機是一個陰性詞,因此“Ur-Leica”可以直譯為“所有徕卡之母”(The Mother of All Leicas)。通常大家将其意譯為“史前徕卡”。
史前徕卡拍攝的韋茨拉爾洪災的照片
大體積的箱式照相機是當時的主流,笨重難以随身攜帶等問題,始終阻礙着相機普及與發展。而便攜且專業的徕卡相機雛形現世,革新了整個攝影界的視角,為“時光”一詞傾注了更為具象化的塑造與诠釋。
曆史見證者的不朽情懷曆史可載于史冊,亦可載于光影。
徕卡相機如長者般睿智的曆史見證者,記錄了人類發展史上衆多永恒瞬間。
時值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紐約民衆紛紛走上街頭慶祝勝利,一位水兵在時代廣場的歡慶活動中親吻了身旁的一位女護士。
這一瞬間被《生活》 雜志的攝影師阿爾弗雷德·艾森施泰特用徕卡抓拍下來,成為傳世的經典曆史畫面。
被譽為“徕卡女王”的美籍德裔女攝影家伊爾塞·賓(Ilse Bing),她于1931年拍攝的《和徕卡在一起的自拍像》成為了她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
這張燦爛的笑容和優雅的姿态,至今在時尚娛樂行業被不斷地借鑒、翻拍。這正是法國著名攝影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用徕卡捕捉而來。
雖然是在夢露不經意時抓拍了,但從這一凝固的瞬間裡,還是抓住了夢露的天生麗質和娴雅風度,讓她的笑容成為了傳世的經典。
春日的加州海岸,一對戀人親密擁吻,Elliot Erwitt利用汽車後視鏡,捕捉到濃濃愛意,定格了經典的《加州之吻》。攝影師對于生活中靈感瞬間的敏銳洞察力展現無遺。
弗蘭茲·休布(Franz Hubmann)完美地抓拍住了這個瞬間:一位老者如此紳士地端起咖啡杯,用指尖捏着把手,仔細地品味。
這張著名的切格瓦拉肖像作品由Alberto Korda拍攝于1960年,被稱為“世界上最有革命性最有戰鬥性的頭像”,融合了左翼運動時代的強大熱情、沖突和反叛精神。
獨特的攝影魅力
徕卡是德國精密加工制造業的典範,也深入成為德國文化内涵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徕卡身上獨特的“尊貴感”是讓很多其他品牌的相機無法比肩的。
作為一個骨子裡流淌着德國血液的百年品牌,生産的每一件産品都伴随着一種精湛的制作工藝。這些産品無論在膠片,還是數碼拍攝模式下,徕卡的品質都自成一家。
翻開徕卡曆史,不僅衆多知名攝影大師熱衷于使用徕卡相機記錄精彩瞬間,還有很多是著名的演員,甚至也包括一些國家首腦和政界要人也都是徕卡的忠實粉絲。
英國女王 伊麗莎白二世
喬納森·伊夫說:“徕卡代表精密工程,它将世界一流的鏡頭技術和設計原則聚集于一身,功能和形式兼備。”
人文攝影家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華語流行樂歌手 林俊傑
徕卡相機誕生後,推動着整個攝影工業的變化和進步。而徕卡這一品牌,在光學鏡片技術及相機機械工藝上,享有着世界一流頂級大師的盛譽,為那些緻力于創作和記錄時代的攝影師提供無限的創作靈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