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慕課的低完成率是慕課這一教學形式常受攻擊的重要原因。為此,文章基于對慕課低完成率問題的分析,歸納了造成慕課低完成率的四種典型學習者類型:無效學習者、資源浏覽者、流失學習者、結課但成績不足者。随後,文章分别分析了這四種典型學習者類型造成慕課低完成率的原因,并從學習者、學習過程、課程設計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解法,以期為進一步提升慕課的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簡稱“慕課”)的低完成率問題一直是衆多教育實踐者和研究者關注的熱點話題,由此還引發了諸多有關慕課教學質量及其能否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讨論。在最近幾年的慕課教學實踐中,教育工作者紛紛在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中就提高課程完成率、降低學習者退出率的問題進行了一系列嘗試。本研究從慕課完成率這一關鍵點出發,歸納了造成慕課低完成率的幾種典型學習者類型,并分析了其造成慕課低完成率的原因,提出了相應的解法。
目前普遍采用的慕課完成率的計算方式是求取獲得課程證書或達到合格要求的學習者人數所占課程的總注冊人數的百分比,這與傳統意義上的及格率的計算方式較為相似。
已有研究顯示,在慕課中,隻有不足10%的學習者能夠最終通過課程[1],更有一些研究者進一步将這一數字縮小到5%左右。以edX平台上的第一門慕課“電路與電子學”為例,該課程的注冊人數高達154763人,而最終獲得課程證書的學習者人數僅為7157人,經計算得到的慕課完成率約為4.7%[2]。此外,Jordan[3]在2014年的一項研究中對39門慕課的完成率進行了統計,發現這39門慕課的完成率為0.9%~36.1%不等,其中大多數慕課的完成率在5%左右;而Perna等[4]對賓夕法尼亞大學的16門慕課進行統計後,也發現課程的完成率為3%~4%不等。
無論是“5%左右”還是“不足10%”,都凸顯了慕課的完成率之低。雖然慕課的低完成率并不等同于慕課這一形式的完敗,但也反映了當前慕課的教與學中的确存在一些問題。對這些問題尤其是學習問題進行探索、歸因并提出解決的對策,對于更好地開展慕課具有重要的意義。
造成慕課低完成率的原因複雜多樣,如Hew等[5]指出慕課學習者面臨着若幹挑戰,包括:缺乏學習動機,屬于非強制性學習;對讨論版或論壇的關注不夠;對學習内容缺少充分的先驗知識;對學習目标和課程的預期産出模糊不清;在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時,難以獲得及時的幫助;用于課程學習的時間相對缺乏等。對這些挑戰進行歸納,本研究認為造成慕課低完成率的典型學習者類型主要有四種,如表1所示。
(1)無效學習者
無效學習者是指雖然注冊了課程,但是從來沒有在課程中出現或隻是簡單地浏覽了極小一部分學習資源就退出課程的學習者,這些學習者并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從學習者分類的角度來說,無效學習者可以對應Alariohoyos等[6]在研究中提到的“未出現者”(No-shows)。無效學習者在慕課學習者中占很大的比重,如Jordan[7]綜合分析多門慕課的注冊和完成情況後發現,隻有50%左右的注冊者會進入課程并産生一定的學習行為。
(2)資源浏覽者
資源浏覽者是指雖然參加了課程,但并沒有參與計分活動的學習者。由于這些學習者沒有參與相關的計分活動,故沒有相應的學習成績。資源浏覽者在學習行為上更多地以觀看學習資源為主,可以對應為學習者分類中的旁聽者(Auditing)[8]或觀察者(Observer)[9]。資源浏覽者在慕課學習者中同樣占較大的比重。
(3)流失學習者
流失學習者是指在觀看學習資源的同時參與計分活動,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堅持完成課程的學習者。流失學習者剛開始慕課學習的時候可能具有一定的參與并完成課程的動機,但最終卻沒能堅持到課程結束——這種情況在課程開始的前幾周尤其是前兩周比較普遍,可以對應為學習者分類中的“逐漸流失者”(Disengaging)[10]。流失學習者往往是一些研究者重點關注的對象,如何讓這些學習者堅持學習并最終獲得成功,是慕課設計者的重要目标之一。
(4)結課但成績不足者
結課但成績不足者是指最終完成了課程學習,但其成績卻沒有達到課程證書頒發要求的學習者。也就是說,結課但成績不足者雖然按照要求完成了所有的計分活動,但與傳統課堂中不及格的學習者類似,他們并沒有通過課程考核。
在上文所提及的造成慕課低完成率的四種典型學習者類型的背後,隐藏着慕課課程在學習者特征、教學設計等方面的諸多問題。為了應對這些問題,慕課的設計者和研究者紛紛探尋問題的根源并思考相應的對策,以改善教學質量。
針對無效學習者的歸因,比較合理的解釋是Deboer等[11]關于對慕課學習的“購買期(Shopping Period)”隐喻——由于慕課本身的開放性和免費性,學習者可以無風險地接觸到大量的學習内容,而注冊課程就像是走入一個商店,學習者有權利且有能力在進了商店之後再決定是否購買。因此,學習者注冊課程的行為并不代表其會學習該課程,而隻是注冊登陸後進來看看該課程是真的适合自己還是單純地隻是被課程标題所吸引。但是,這些注冊行為卻大大增加了統計意義上的學習者人數,而沒有增加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者人數,故導緻在計算慕課完成率時分子不變而分母劇增,進而得到慕課低完成率的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Martinez[12]指出:不應該通過注冊人數來判定學習者的完成率;在計算完成率時,應該以第一周的活躍人數或提交了第一次作業的人數為分母。如在edX的一些課程中,就将活躍學習者(即完成了第一次課程作業的學習者)作為計算課程完成率時的分母。一般來說,由于慕課中往往有一半的注冊者隻有注冊行為而沒有學習行為,因此采用這種新的完成率計算方式後,慕課的完成率就随之提升為原來的兩倍左右。
除了更換完成率的計算方式,一個合适的課程預告片也能很好地解決學習者隻注冊卻不進行學習的問題——在課程預告片中,慕課的設計者應明确指出課程的學習内容、學習方式、預期産出以及對學習者知識儲備和能力的要求,以讓學習者不通過注冊登陸,就能便捷、準确地判斷此課程是否适合自己;此外,教師或者教學管理方也應在開課之前,通過公告、郵件等方式提醒學習者進行學習。
相較于無效學習者,資源浏覽者已經參與到課程學習之中并從學習資源中受益,但并沒有獲得完整的學習體驗。針對資源浏覽者的歸因,可主要歸為其學習動機問題:一種可能是這些學習者隻希望學習視頻,而完全不在乎成績或是否通過課程考核;另一種可能是這些學習者認為參加測驗、完成作業會占用較多的時間,或覺得參加測驗、完成作業比較麻煩、無聊,并且會為自己帶來較大的學習負擔,從而不願意參與。
針對第一種可能,教師應加強與學習者之間的溝通,并從多角度加以引導,讓學習者認識到通過課程考核或獲得課程證書的價值。如Phan等[13]在相關研究中提到,當慕課與傳統的教學情境發生關系(如慕課成績能夠轉化為在校學分)時,學習者可能會為了獲得學分或相關證明而争取更高的成績。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在慕課中引入一些課程激勵方法,如使用數字徽章增加學習者的成就感、激發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等。
而針對第二種可能,教學設計者可以通過設計相關的教學策略或教學活動來降低作業的感知難度和複雜度、增加測驗環節的趣味性。如在每一個測評活動前,教師可為學習者提供一個遊戲活動,而通過遊戲化的練習,可以幫助學習者鞏固所學内容,并為測評活動作出準備[14]。此外,有針對性的遊戲化環節可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帶動學習者參與計分活動,從而提高課程的完成率。
流失學習者在最終結果上表現為“不願意或不能跟着課程繼續學習”,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多樣的,其主要的歸因與相應的解法如下:
①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課程不适合自己或無法滿足自己對課程的預期。随着學習的深入,學習者會持續不斷地判斷課程内容與自身學習需求之間的關系,這是課程與學習者相互匹配的過程中必然發生的階段。雖然學習者在這個階段的流失無可避免,但教學設計者仍應采取一定的策略以防止過多的學習者離開課程,如提供高質量的教學内容,以确保學習者不會由于課程内容的質量而離開課程;給學習者發現并建立課程與其學習需求之間聯系的機會,讓學習者意識到課程對自己的價值等。Hone等[15]指出,慕課首先會與學習者對慕課的有效性認知緊密相關,進而影響其學習保持率,即當學習者認為慕課的學習對自己幫助較大時,其更能堅持學習。為了确保讓學習者認識到慕課的價值,教師可以在課程中提供更多的案例或組織學習者參加實際項目,以便讓學習者看到課程内容與實際生活情境發生關聯的可能。
②一部分學習者的知識基礎較差,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困難,從而喪失了繼續學習的動力。慕課區别于傳統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學習者的多樣性,這也就意味着:在一門正在進行的慕課中,熟手和新手會同時存在。對于同樣的教學内容,熟手可能表示過于簡單,而新手可能感覺課程難度過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提供一定的基礎材料和參考資源,包括必要的電子文檔、教材、Wiki等,給新手打牢知識基礎的機會;對于水平較高的熟手,則可以提供一些具有挑戰的或擴展性的可選材料以支持其深入學習。
③一部分學習者具有較少的慕課學習經驗,不知道如何開展慕課學習,導緻越學越糊塗、越學越難而中途退出。慕課中缺少網絡學習經驗的學習者占較大的比重,他們不知道參加哪些學習活動能夠收獲更大或完成哪些學習活動才能得分,甚至有可能會在學習活動中感到無所适從。針對這些學習者,教師需提供更加明确的學習指引,并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習者開展慕課學習,也可鼓勵一部分慕課學習的熟手來幫助新手更好地學習。
④一些學習者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不足,如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學習時間,生活和工作中的瑣事過多導緻無法保證慕課中的學習從而退出[16]。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習者提供自我調節學習能力方面的培訓,通過運用相關的教學策略、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習者良好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包括學習策略制定、目标設定、資源管理等[17]能力。如教師可以在開課之初,讓學習者寫下自己的學習目标,并對學習目标進行分解;教學習者一些學習的技巧(如記筆記的技巧、記憶的技巧等),以幫助學習者實現高效的學習;要求學習者制定學習日曆等。此外,平台技術的進步也能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堅持學習,如當學習者較長時間不登陸平台時,平台能以教師的口吻向學習者發送郵件以提醒其登錄平台進行學習——這些提醒郵件對于學習者來說十分重要。Freitas等[18]的研究顯示:在一門慕課中,學習者的流失在每單元之初(一般一單元為一周)表現明顯,其流失比例大約在5%左右;而在每個新單元學習開始後,學習者的退出現象或流失現象相對較小。根據這一研究結果,在每周學習開始時平台對學習者的郵件提醒就成了一種必要的設置。
⑤課程長度和課程活動序列可能會影響學習者的流失程度。如Jordan[19]針對39門慕課完成率的分析顯示,當課程長度超過五周時,課程的完成率與課程長度呈現負相關關系,即課程長度越長,課程的完成率越低。此外,Rieberd[20]的研究發現,那些在課程一開始表現積極并取得了一定分數(如提交了作業、進行了測試)的學習者更容易完成全部課程的學習,而其他學習者更容易在學習的過程中流失。換句話說,那些成功地完成了一些關鍵課程活動的學習者更容易完成課程。這就提示教學設計者需在課程早期設定一些簡單的、容易完成的課程活動并讓學習者獲得一部分分數,以增強其繼續學習課程的動機和完成課程的信心,同時強化其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⑥由于慕課的學習是免費的、開放的,所以很多學習者抱着即使學不完也無所謂的心态進行學習,缺少對學習的承諾和完成課程的強烈動機。針對這種情況,教學設計者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幫助學習者強化堅持學習的動機,其中比較典型的手段是加強不同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通過建立生生、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來解決學習者單獨學習的問題,增強學習動機。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習者成立線上或線下的學習小組來共同學習,并通過學習小組的形式實現對學習的互相監督、加深對學習的理解、實現意義的建構等效果。
結課但成績不足者導緻的慕課低完成率問題更多地反映了學習質量方面的問題。這一問題在流失學習者中也普遍存在,具體表現為學習者自我調節學習能力不足、知識基礎薄弱、慕課學習經驗不足等。
從解法來看,教學設計者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必要的訓練和額外的補充材料來幫助其紮實學習基礎,調整、完善教學策略以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質量,如增加課程中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設立答疑時間等;同時,教學設計者也應進一步反思評測的合理性,即制定的評價機制是否符合課程目标的要求、是否與課程教學内容難易程度的檢驗相匹配,畢竟過難的評測或超出教學内容範圍的評測會使大量的學習者無法通過課程考核。
相較于傳統的線下教學和網絡課堂,慕課在呈現大規模、開放性等優勢的同時,也充分反映出學習者類型及其行為等方面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本研究從學習者的行為表現與所得成績的關系入手,梳理出導緻慕課低完成率的四種典型學習者類型,分别是無效學習者、資源浏覽者、流失學習者和結課但成績不足者。教學設計者在設計和改進慕課時,不僅要關注慕課的低完成率問題,更要深入識别出導緻慕課低完成率問題背後的不同學習者子群和對應的學習者類型,從而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以能為每一個慕課學習者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實現學有所獲。
本文轉自微信公衆号“現代教育技術雜志”,作者王宇。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現代教育技術雜志;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隻呈現有價值的内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