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羊年沒?“羊年是何羊”背後的謎團孫興傑,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明年是羊年沒?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羊年是何羊”背後的謎團
孫興傑
羊年是山羊的羊,還是綿羊的羊?如果你向周圍的人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能會遭到白眼,多無聊的問題啊。無論哪個羊不都是羊年嗎?而最近英美一些媒體開始讨論這個問題,如何翻譯中國的“羊”年,在英文詞彙中,兩個羊(sheep和goat)是不能混用的。當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時候,翻譯的确成了問題,但是兩種文化之間很難進行準确的翻譯,理解彼此思維的差異可能是實現彼此認知的必由之路。
于中國人來說,山羊或者綿羊已經不重要,而比較關注的可能是屬羊的好或者不好,普遍流傳的“謊言”是“屬羊為劣”,周圍的一些朋友會避開羊年生孩子。無論這種觀念對或者不對,它已經成為當下中國人普遍關注的焦點,這與西方人糾結的山羊或者綿羊,有天壤之别。随着中國的全球化,世界也在認識和接受中國,這個互動的過程必然會産生很多失焦或者誤解,在彼此的交流中才會發現差異,尊重和理解差異是文化交流之道。
山羊或者綿羊,這個問題本身折射出外部世界對中國的理解越來越深刻,也越來越深入到細節了。一種文化之所以引起他者的興趣根本原因還是這種文化的活力,這也對中國的文化傳播和交流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文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敝帚自珍是不行的。山羊或者綿羊的翻譯困惑背後折射出中國對外文化傳播還不夠精細,如果中國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翻譯“慣例”的話,西方媒體記者在翻譯的時候或許就不會這麼糾結了。
中國文化有模糊之美,很多東西隻能意會不可言傳,而西方文化則比較求真,針尖上有幾個天使都需要辯論。模糊和精确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文化特質,關于羊的翻譯問題體現了兩種不同文化關照的重點。文化交流看上去是很高大上,但實際上卻是在生活的點滴之間,日常生活就是文化最基底的支柱。
比如中國人聚會喜歡熱鬧,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談,不喝酒好像很難溝通感情,感情到了,很多事情也就解決了。所以,中國到處是吃飯的地方,而咖啡廳、茶館等場所就相對少得多。筆者曾聽一位美籍華人說,因到美國旅遊的中國人越來越多,而遊客們基本都會到中餐館就餐,就餐的氣氛很熱烈,讓很多美國人受不了,就不會再到餐館吃飯。于是,有些餐館打出了拒絕中國遊客就餐的牌子。抛開各種“主義”的情感,這些餐館的行為其實是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
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已經有很多學者研究和講述了,而筆者更願意将文化視為實踐的過程,文化之間的差異和接線并不是泾渭分明的,通過交流與互動,會“共享”更多的習慣或者慣例。如果對比一下古代中國,當下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有多少是中國的,又有多少是外國的呢?也許更多的是中西合璧的産物。
當下中國,複古情懷和國際範兒并存,對生肖文化的探究也是一種文化尋根,富裕起來的中國人需要文化的認同。而糾結“羊年”的譯法則代表着中國文化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其糾結于山羊或者綿羊,莫不如探究一下背後的謎團,山羊與綿羊代表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要讓外國媒體講述如此複雜的生肖文化,的确不太現實,這些工作需要中國的媒體來做,向世界講述一個全面、真實的中國是媒體的責任。然而,任何講述都是需要聽衆的,沒有聽衆的講述叫自吹自擂,隻有找到聽衆的興奮點才能事半功倍。
羊年的翻譯法隻是中西差異的“冰山一角”,也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反思的支點,文化如水,萬川彙流方成大海。
年味的記憶與更新
秦川
家裡長輩說:過年是越來越沒有年味兒了!家裡後輩說:過年去哪裡找年味兒?去哪裡體驗中華民族傳統風俗文化?
近年來,确實有不少人感歎過年沒有年味,或者惆怅于年味的變淡。如果到鄉村裡走一走,到集市上看一看,當看到高高挂起的大紅燈籠,看到堆積成山的各種年貨;看到迎風招展的春聯,看看大姑娘小媳婦們的笑臉……哪怕再孤寂的心靈看到此情此景,也會被感染得歡快而激動。
何謂年味?言人人殊,味有不同,但永遠不會消失,隻要我們仍然過年,仍然保留過年的傳統。此時此刻,有的人已返回故鄉正盡享過年的歡愉,有的人已經踏上歸途,歸心似箭,還有的人仍在值班,卻難掩鄉愁。這是針對漂泊在外的遊子而言,還有一個群體,他們本就在城市裡生活長大、工作,也許不需要湊春運的熱鬧,但他們同樣駛入了過年頻道。“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回家是信仰,過年也是信仰,無論貧富、不分地域,一桌的團圓飯與熟悉口味,一屋子的鄉音與親情味,無不讓人醉倒。年味再淡,能淡到哪裡去?
說是年味淡了,蓋因當下的情景與幼年時的情景已有不同,當下的心境與幼年時的心境亦有不同。不同,不代表年味變淡,隻是因為視野轉換,心緒複雜罷了。有網友說:“故鄉與其說是處所,不如說是河流。無論歡喜悲憂,它總要向前流淌,不斷改變形貌,隻有沉積在水底的幾塊石頭能讓你想起它的舊日模樣。”過年亦是如此,我們變了,卻要求年味不變,不太可能。如今我們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卻懷念貧瘠年代的年味,更像是懷念一種記憶、一種情感、地理意義上的故事。由此而言,懷念年味正是享受過年的餘味。
故鄉變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年味也有了更豐富的味道。王蒙曾回憶他小時候過年的場景:“小時候過年特别激動,因為能吃上一頓肉,因為包餃子,因為穿一件新衣服,因為給大人磕頭和得到壓歲錢。”如今,天天吃肉也不是難事,隻要願意可以頓頓包餃子。年過得好不好,有沒有味道,吃肉包餃子早已不是主要的衡量标準了。從吃的、穿的到用的,一切都在變化,其實年味不是淡了,而是變了。
鄉村給我留下的還有一個極深的細節,即WIFI逐漸普遍化。越來越多的人用WIFI上網,上網不僅是城裡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也已成為農村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變化,意味着農村人的生活方式向城裡人看齊,意味着他們有更豐富的精神訴求。古老的年味會長存心底,有了新生活的年味更讓人适應。如果重回鞭炮震耳欲聾、吃穿難以果腹、蔽體,沒有手機、沒有WIFI的年代,我們真能受得了嗎?如果時光倒流,我們會樂陶陶地贊美并陶醉彼時的年味嗎?
如果稍作留心,便不難發現太多充滿生命力的鄉村變化。如果将這些變化呈現出來,拼接起來,便能輕松感受農村的新面貌,也能感受我們心靈的成長。過年的方式或有變化,但根植其中的年味永遠不會飄散;表達幸福的方式或有不同,但對幸福的追随不會停歇。每個人都有權利向往美好生活,一個日漸開放、富庶且容納多元的社會,才能為這種向往提供更多可能和保障。且讓懷念置于心底,且迎接并享受不一樣的年味,若幹年後我們的孩子長大,他們也許會懷念現在的年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