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佛教文化,或許有很多人覺得神秘莫測、離自己的生活很遠,事實上,佛教已經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深深的浸透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現在”、“刹那”、“執着”、“口頭禅”、“方便”,這些詞我們是不是都很熟悉呢?而這些詞語,都來源于佛教。
得益于古代高僧對佛經絕妙又精準的翻譯和禅師們對佛經佛法的傳播,這些詞彙也變得充滿了中國式内斂的美感,仔細思索品味,更令人驚歎于其殊勝的佛教智慧。
現 在
《俱舍論》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時,名為現在。”意謂事物正在發生作用的刹那間,謂之“現在”。
《維摩诘經·弟子品》謂:“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又《金剛經》謂:“現在心不可得。”無住、不可得,均指出“現在”的特點是刹那變遷,不可滞留。
佛教還有“三世”之說,即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如《百喻經·煮黑石蜜漿喻》:“受苦現在,殃流來劫。”
方 便
語本《法華經·方便品》,佛謂:“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所執。”
經典對方便的解釋很多,如謂“理正日方,言巧稱便”;“衆生所緣之域曰方,如來适化之法稱便”。
方便,猶言善巧、權益,是利益他人、化度衆生的智慧和方式,方便是導向真實之法。
如唐·白居易《僧院花》詩:“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後因以泛指機會、便利。
口頭禅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為宗旨,甚至說:“道個佛字,拖泥帶水;道個禅字,滿面慚惶。”禅宗還認為“開口即錯,用心即乖”,“等你開口,堪作何用!”
禅宗的末流,好取現成的經語、公案、挂在口頭上,作為談助,被斥為“口頭禅”。
“口頭禅”完全違背了禅宗“頓悟見性”的宗旨。後來,把口頭上經常說的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話,也稱為“口頭禅”。如:宋·王楙《野客叢書·王先生圹銘臨終》詩:“平生不學口頭禅,腳踏實地性虛天。”
一知半解
教外别傳的禅宗主張超越經驗的直接體認,謂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禅宗反對一味地依文解義,反對執著于瑣碎的“知解”,斥為“一知二解”。如唐靈祐《沩山警策》說:“若向外得一知二解,将為禅道,且沒交涉,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糞,比喻那些虛妄的“知解”。
後人用“一知半解”謂所知甚少而理解膚淺。宋嚴羽說詩,好用禅語,其《滄浪詩話·詩辨》謂:“悟有淺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執 着
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執事物的妄情和妄想。《大般若經》卷七一:“能如實知一切法相而不執着故,複名摩诃薩。”
又如《菩提心論》:“凡夫執着名聞利養資生之具,務以安身。”
衆生虛妄的“執着”是很多的,主要是“我執”和“法執”。簡單地說:“我執”就是固執常一不變的主宰之“我”,從而産生種種“我見”。“法執”就是固執外境實有,從而産生虛妄分别的“法見”。後亦以“執着”謂固執而不知變通。
刹 那
“時極短者,謂刹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
“一刹那”短到什麼程度呢?據《仁王護國經》卷上的說法是:“九十刹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經九百生滅。”
佛家用“刹那”這一概念表達世間一切事物生滅變化的連續性和迅速性,謂之“刹那無常”。如《景德傳燈錄·僧那禅師》:“無一塵許間隔,未嘗有一刹那頃斷續之相。”
佛教的傳入,對漢語詞彙的發展演變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有些詞在意義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但究其語源仍可看到佛教文化的印記。
趙樸初先生曾說過: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着佛教成分......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佛教哲學蘊藏着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獨到的見解。這些詞語雖隻是佛教文化海洋中的一滴,但由此可以看到佛教與我國民族文化的關系,确實是悠久深厚,密不可分,正如一位學者說: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漢魏以來的中國文化。
文章綜合自《俗語佛緣》
圖片來源丨十願百科
攝影丨本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