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這十年,也是咱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的十年。從今天開始,《焦點訪談》推出《我這十年》,講述十年來發生在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故事。民以食為天,簡簡單單五個字,卻份量千鈞,也概括出農業的重要性。多種糧、種好糧,讓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都裝中國糧,不僅需要汗水,更需要智慧。我們現在就來看看和農業相關的人們,十年來他們所走的“耕耘之路”。
新疆和若鐵路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王盡忠說:“十年裡,我最難忘的時刻是今年6月16日,和田—若羌鐵路開通。首趟客車從和田站開出的那一刻,我想起了這幾年與沙塵暴作鬥争的工友們,想到了長期分離的親人們,我心裡很内疚,但不管怎麼講,作這樣的犧牲是值得的。”
河南鎮平縣南水北調工程運行保障中心副主任王旭說:“這十年裡,我最難忘的是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的那一刻。為了這個工程,搬遷群衆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真的讓人欽佩。”
河北北方學院學生霍楠楠說:“在過去的十年裡,最令我難忘的是我參加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志願者服務工作。有一場比賽正趕上大雪,有一位熱心的觀衆,見我凍得睫毛都結了霜花,就拿了一個暖寶寶送給我,那一瞬間我感覺特别溫暖。”
河南周口市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助理劉記森是個“90後”,十年前,在大學學農業,十年後,已經是一個新型的職業農民。畢業之後,回到家鄉,他就跟着老爸幹起了農業。十幾年裡,老爸帶着合作社鄉親們流轉和托管耕地,從300畝一下子達到了40000畝,這樣的高度,他能超越老爸嗎?
劉記森的老爸叫劉天華,跟一個音樂家同名同姓。人家的代表作叫《光明行》,劉記森的老爸沒寫代表作,不過他常說,光明行,幹農業就是光明行。
就要秋收了,劉天華要統計好幾十個村的作業量和農機的需求量,這時洪橋村的一位種糧大戶趕了過來,說他玉米地裡套種的大豆有了蟲害。對這個情況劉記森一清二楚,為啥呢?因為幾天前劉記森就通過病蟲害監測系統了解了這次蟲害的蟲類,并制定了防治方案。
别看劉記森家現在種這麼多地,但在十幾年前,沒搞合作社他家種了不到100畝的地。那會兒他還小,但也懂點事兒,那時候,同樣種小麥,有種早熟的,有種晚熟的,如果早熟的收割時軋了晚熟的麥子,就會産生糾紛。劉記森的老爸生來愛種地,為了保養耕地,他特意買了台拖拉機,可是地太少,拖拉機根本吃不飽,所以聽說要搞土地流轉,他覺得這可能是個契機。
河南周口市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天華說:“當時農業局領導知道之後,說你有農機為啥不成立合作社呢?國家還有補貼,我們又給你找活幹。我說幹就幹了。”
2009年,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了,在流轉的300畝耕地上,他們播下了一個據說還不錯的小麥新品種,可是,沒料到出師不利。
劉天華說:“那一年,天很冷,種的小麥都凍死了,很多人埋怨起來,有的人退出了合作社。”
受了這麼大損失,當時家裡的氣氛很緊張,也都在琢磨,這到底咋回事?
劉天華說:“在這個時候,農業技術人員過來了。一看你的麥,說是晚播品種,種得太早了,不出問題那才怪。”
選種子不是打麻将,不能跟風,非要跟,就跟縣的“陽光培訓工程”。往後這些年,合作社種的都是國家扶持的周口小麥系列品種,産量高,效益好,走的人也陸續回來了。這時正趕上縣裡建設集中連片的高标準農田,乘着這個東風,劉天華又出手了。
到了2014年,合作社耕種的土地從300畝躍升到4000畝。也就在這一年,劉記森大學畢業,加入進來。當時正趕上滅蟲,劉天華主張用拖拉機,而劉記森主張買無人機。事實證明劉記森對了,因為有國家補貼,一下買了10架,輕松搞定了蟲害。而有了超強的噴灑能力,合作社的耕種面積在短期内就從4000畝擴大到了10000畝。為了飛得更高,劉記森特意請來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大家一起幹。
河南周口市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機部經理位笑偉說:“我是專業搞農機服務的,現在都是大型拖拉機作業,一天300畝地不在話下。”
河南周口市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植保部經理尹樹輝說:“我主要負責病蟲害防治,我們都是用無人機打藥,一天一台能作業600畝。”
河南周口市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基地管理員王鑫廷說:“我是土地管家,現在澆水不用去地裡,點一下手機就可以,一天能澆1500畝。”
剛成立那會兒,合作社一年的盈利不到20萬元,現在已經達到500萬到600萬元,大夥都很高興。劉天華更加認定,既然國家重視糧食安全,強調飯碗要端在自己手上,幹農業就是光明行。
劉記森已經開發了綠色産品,創建了屬于自己的農業品牌。未來打算在新建的高标準農田上做有機産品,讓事業更上一層樓。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邢俊傑主攻稻瘟病,這種病害也被稱作“水稻癌症”。稻瘟病每年在全國的危害面積達300萬公頃,産量損失20億公斤。
2012年初,邢俊傑還沒有博士畢業,便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培育對稻瘟病具有抗性的水稻新品種。要防治稻瘟病,首先要獲取它的菌株樣品,然後分析菌株的緻病性,最終找出最适合當地種植的抗性水稻品種。2012年,在各地植保站協助下,加上自己來回奔波,邢俊傑收集到近400份稻瘟病菌株,随後,2013年、2014年、2015年,越收越多,以至于實驗條件已不能滿足科研需求。到了2016年,邢俊傑向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老師求助,沒想到,袁老師問了問研究進度,就批準了他的請求。
有袁老師的鼎力相助,湖南省首個稻瘟病室内抗性鑒定平台就這樣建立起來了。今年,是邢俊傑從事稻瘟病抗性研究的第十年。今年上半年,湖南一些地區,連續陰雨天氣讓稻瘟病再次呈現高發态勢,雖然農戶事先撒了藥,但還是讓早稻錯過了最佳的防治時間。
這次稻瘟病暴發讓邢俊傑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十年來,他們建立了湖南省不同生态區的稻瘟病監測網絡,建立了标準化稻瘟病菌信息數據庫。如今,他們已走出實驗室,在設置的幾十畝試驗田裡實地檢驗研究成果。
邢俊傑說:“實驗裡面有抗病品種,也有感病品種,感病品種必須發病,才能證明抗病品種是抗病的,所以我們要選擇容易發病的地方作試驗點。”
一位種糧大戶說:“我希望他們越快研究出來越好,種糧大戶每年增加幾萬塊錢收入那是肯定的了。”
增加産量和收入是每一位稻農的希望,這又何嘗不是農業科技工作者的願望。袁老師曾告訴邢俊傑團隊,他做過一個夢,他給這個夢起了個名字,叫“禾下乘涼夢”。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說:“我夢見試驗田裡的超級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一人多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籽粒有花生米那麼大,我就跟我的助手在一起,坐在稻穗下乘涼。”
邢俊傑說,其實,他也有類似的夢,夢想着攻克了稻瘟病,從此,鄉親們的汗水便不再白流。向着這個目标,這十年,邢俊傑團隊沒有停歇,同時,他們也不是孤軍奮戰,國家投資1500萬元,占地3000平方米的新實驗室将于年底投入使用,屆時他們每年可以完成10000份水稻新品種的抗性評價。
此時,邢俊傑團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望成功,而他們要做的,就是懷揣夢想,用努力讓夢想成真。
來源: 央視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