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小墨【本文原創首發于個人讀書公衆号:深夜書桌】
我是小墨,前幾天看了《心靈奇旅》,想了很多。
1
先給沒看過電影的同學簡介一下劇情。
男主角Joe,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爵士音樂家,在最棒的爵士樂隊裡演奏鋼琴。他高度聚焦這個目标,幾乎可以說每天從睜開眼就開始為這個目标努力。
但是他多年來懷才不遇,混得很慘,被無數樂團拒之門外,僅僅在學校裡混了一個樂團老師的職位,還是個臨時工。
這一天,他似乎運氣爆棚,好消息接連不斷。
首先,在學校,多年兼職臨時工終于混成了全職正式工,有了鐵飯碗。雖然他并不是很高興。
然後,經學生推介參加面試,他獲得和知名爵士音樂家一起演奏的機會。
這是他離夢想最近的一天,可是沒有一點點防備,他掉進了施工路面的一個坑,嗝屁了。
一醒來,他已經變成靈魂形态,站在天梯上,馬上就要被送往往生之境,結束這一生。
在離夢想最近的這一天?開什麼玩笑?!他怎麼甘心呢!他逆着人流狂奔,結果意外地掉進了“生之來處”。
生之來處裡面全是還沒有投胎的靈魂寶寶,他們要找到自己的火花,才會獲得地球通行證,得到投胎資格。
活過的過來人中的精英,一部分死後會被挑選出來作為導師,來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火花。
joe被誤認為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兒童心理學家,陰差陽錯成為了生之來處釘子戶22靈魂的導師。
22是一個千年的老靈魂,它對生命的一切都不感興趣,覺得沒意義,沒意思,她始終沒有找到火花,也壓根不想去地球。哥白尼、甘地、林肯、特蕾莎修女、心理學家榮格、拳王阿裡……曆史上很多偉大的人,都曾當過她的導師,都沒能幫她找到火花。
經過一番努力,22号靈魂借由Joy的身體,體驗了真實的世界,找到了自己的火花,Joy也借由22号的地球通行證趕上了那場演出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然後,這部電影最特别的部分來了,它不是簡單好萊塢套路式的,經過努力和奮鬥,獲得成長,取得成功的故事, Joy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赢得了知名音樂家的認可,赢得了觀衆的喝彩,獲得加入很厲害的爵士樂隊的資格,可是他感到的卻是空虛和怅然若失。
他發出了疑問:就這樣嗎?然後呢?
2
并不複雜的劇情,但是當時上映的時候,讨論度非常高。
為什麼呢?因為它看起來是奇幻的故事,但卻是高度現實的,它精準地戳中了當代人的兩種非常典型的精神危機。
Joe和22号靈魂分别代表了這兩種精神危機。
3
先說Joe,他是最讓我感同身受的角色。
他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并且高度專注、極為狂熱、近乎偏執地追求這個目标。
他的偏執體現在,他為了爵士夢,犧牲了爵士以外的所有事情。
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對他來說,和爵士無關的事情都是浪費時間。
比如愛情,他一直沒有給他喜歡的那個女孩打電話,理由是“我沒有時間談戀愛”。
比如工作,他教孩子們演奏,雖然基于本能的責任感并沒有摸魚,但他隻是把樂團老師的生活當成一種臨時的、過渡性的、為了謀生不得不遷就和忍耐的生活。
比如理發,他對認識多年的理發師毫不感興趣,從來沒過問過一句理發師的生活,他和理發師聊天,永遠在說爵士,他甚至沒有留意到理發師對這個話題并不怎麼感興趣。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夢想能不能實現,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這種不确定性帶來了巨大的焦慮,這種焦慮驅使着他不斷追加投入。他用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更多的努力來對抗這種不确定性帶來的焦慮。
他有多渴望那個未來,就有多憎恨現在。
在他看來,現在的生活毫無意義,現在的自己一無是處,他全力以赴地奔赴未來,認為隻要實現了夢想,他就會變成一個截然不同的Joe,他的生活會有截然不同的面貌。
如果他實現了夢想,取得了自認和公認的輝煌成功,他自己回頭看或者其他人講述他的故事的時候,他可能會為他的努力和專注得意,其他人會為他的努力和專注喝彩,可是如果他一生都求而不得呢?真的就像Joe一樣,夢想實現之前,死神先來了,那為了一個目标,幾乎和生活切斷了聯系,這一生過得值嗎?
Joe發現自己要死的時候,他的感受是:不可能吧,我的生活還沒開始呢。
他覺得現在的生活不值得一過,不能算真正的生活。可他活的這幾十年就是切切實實的生活呀。這就是我對那個魚的故事的理解。
“我聽過一條關于魚的故事,一條魚遊向一條年長的魚,說:‘我想找到大家說的海洋。’
‘海洋?你現在就身處海洋。’
‘這裡嗎?’年輕的魚說:‘這是水啊!我想要的是海洋。’
每時每刻都是生活,實現夢想後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是生活,人生最灰敗低谷的日子也是生活,你貶低它,不把它當成真正的生活也沒用,生命的時鐘一刻也不停在滴滴答答地響。
為什麼我對Joe這麼感同身受呢?
因為我也這樣高度專注、近乎偏執地追求過目标。
和我的目标無關的事情,我都覺得是浪費時間。
吃飯的時候,我隻想快點把食物塞進肚子,完成進食任務,甚至為了更充分地利用時間,挖空心思地在吃飯的時候看一點和自我提升有關的視頻或者音頻;
陪孩子的時候,我因為她耽誤了我的工作進度而心煩,隻想快快回到自己的工作裡,心不在焉;
假期的時候,其他人安排出遊計劃,我對風景美食都沒有興趣,總是給自己安排加碼的學習和工作計劃;
我每天列行動清單,用番茄鐘來安排生活,隻有複盤的時候發現自己某一天、某一周沒有充分地利用時間就會開始自我攻擊,攻擊自己拖延成性,攻擊自己不夠自律。
我的感受是什麼呢?是如影随形的強烈的焦慮。
電影的靈魂世界裡,有兩個地方,一個叫忘我之境,人們沉浸于某個事物的時候,會進入忘我之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流狀态。另一個地方叫“迷失之境”,有些人就是不願意放下焦慮和執念,他們會變成黑色的怪物遊走在這裡。
船長說:迷失的靈魂和神遊于忘我之境的靈魂,其實并沒有多大的區别。忘我之境的确讓人愉快,但一旦沉溺其中,人就會脫離生活,迷失自我。
我太喜歡這個設定了,專注和偏執隻有一線之隔。
我太明白什麼叫脫離生活了。
我就像一頭驢,被目标這根胡蘿蔔吊着走,其他什麼也看不見。
我幾乎是向目标獻祭了我自己,隻做有利于目标的事,不允許閑暇的存在。我不敢睡懶覺,舍不得花時間和朋友閑聊,看電影,旅行,我犧牲一切享受和快樂,或者說我把所有的享受和快樂都推到以後,等目标實現以後。
可能是太習慣于延遲滿足了,我失去了享受當下,在當下感受到快樂的能力。我現在正在慢慢找回這樣的能力,慢慢地和生活重新建立連接。
最終Joe在22号的啟發下,想起了海水漫過腳踝,樹葉在風中擺動,愛人靠在肩頭……這些微小但确定的幸福。
豆瓣有條短評很不屑,說:“冷漠臉看完,珍惜每一刻這種事還需要費這麼大一圈力氣講嗎?”
确實需要的,隻不過生活沒有因為過度聚焦目标,變得荒蕪過的人,不會理解另一個人需要走很長一段路才能放下焦慮,領會這件事。
但是,我必須說一個“但是”,這道理,在我為生活奔波的時候,我聽了也不會聽到心裡去,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我還沒有實現我的買房目标,我根本聽不進活在當下的道理。
我的生存焦慮像澎湃的海水一樣,一直沖擊和拍打着我,我無法對這個道理感同身受,哪怕我知道它說的是對的。就算我試着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感受生命的小确幸,生存焦慮就像影子一樣跟着你,催促你,恐吓你,對着你冷笑。
我怎麼可能真的覺得擡頭看看天就很快樂呢?
過去三五年,我的目标是盡全力取得事業成功,然後賺到足夠多的錢在杭州買到喜歡的房子。直到我在杭州買到了夢中情房,搬進去,按照自己想要的樣子裝飾它,小房子因為房子和戶口落實,上學的事情也不用擔心了,經濟壓力一下減輕,我的生存焦慮沒那麼吵鬧了,我才開始覺得擡頭看看天就很快樂。
所以才有人說“這部電影有撫慰人心的力量,但也就撫慰不了3分鐘吧”,因為生存焦慮沒有被滿足的人,又要繼續為生活奔波了,被生存焦慮和危機感催促着行走的人,真的吃不下這劑解藥。
我還有一個更悲觀的想法,也許就像不曾過度聚焦目标而讓生活荒蕪,不曾憎恨現在隻顧奔赴未來的人,沒辦法理解為什麼享受當下是一件很難學會的事,沒有通過拼搏最終實現夢想的人,也沒辦法解開夢想和目标的蠱,開始反思為了一個夢想和目标,讓生活的其他部分寸草不生是否值得。
這不是道理對不對的問題,而是人生的不同階段适配的道理、适配的活法是不一樣的。
4
再說22号靈魂。
22号和Joe就像兩個世界的人,Joe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擁有極為清晰和明确的目标,他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他的煩惱是求而不得。
而22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對什麼都很難說有真正的興趣,做什麼都無法讓她産生意義感。她完全無法理解Joe永不衰竭的自我驅動力。
這樣的22号,當她生活在一個一定要有火花,一定要對某個事物有熱忱的世界裡,就顯得格格不入。
作為電影裡的靈魂,她可以選擇不出生,可以一直處于沒準備好的狀态,可是在現實世界裡卻不行,我們同樣生活在一個一定要有火花,一定要有目标的世界。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被教導“志當存高遠”,我們都被問過長大之後的夢想,都被要求寫過以此為題的作文,我們求職的時候會被問職業規劃、會被甄别工作熱情,看電影的時候電影會說:“人要是沒有夢想,那和鹹魚有什麼區别”,看書的時候,成長勵志書籍也在喋喋不休地強調目标的重要性。
當你沒有,世界又要求你有的時候,你就會很着急地想要找到你的熱情和目标。找不到,你就會覺得自己很迷茫,并且會為這種迷茫感到慌張。
好像有夢想有目标的人才是正常的,實現夢想和目标的人才是優秀的,他們就像能孵出小雞的雞蛋,而沒有夢想和目标的人,就是平庸的,他們就像那個孵不出小雞的臭蛋。
如果就是找不到呢,就是隻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始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呢?就是沒有一件事可以激發出你像Joe一樣永不衰竭的自我驅動力呢?如果一個人,TA就是對成為一個厲害的人、優秀的人,對出人頭地、對成就一番事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做出貢獻,這些事就是完全沒興趣呢?
如果再繼續逼迫自己,外界标準就會演變成内部的自我攻擊,外部的否定就會變成自我否定。
電影裡22号掉進Joe的身體裡,體驗了生活,街頭的排風吹起他的領帶,披薩的味道擊中了味蕾,聽見了樹葉在風中擺動的聲音,手接住了從樹上飄落的花瓣,他感到生命的幸福,她試探性地和Joe說:“也許看天空、走路就是我的火花。”
靈魂掉進貓身體裡的Joe卻說:“這才不是火花,這不過是平庸地活着。”
外部否定變成了内部否定,22号迷失了,她開始自我攻擊。
“不行,我不夠好。”
“我一無是處,我得填上最後一格”
“你不夠聰明”
“你自私至極,沒有人願意和你生活在一起”
“廢物,這個世界需要優秀的人,而你是我見過的最平庸的靈魂”
“你永遠找不到你的火花”
“這才不是火花,笨蛋,這不過是平庸地活着”
“你永遠找不到你的火花,因為你根本沒有目标”
“你的存在毫無意義。”
覺得自己的存在毫無意義,對一切事物沒有興趣,覺得生命毫無樂趣可言,失去活力,繼續演變下去是什麼?對,是抑郁症。
看到一個豆瓣熱評,說22号黑化之後的自我攻擊,和自己得抑郁症時候的自我攻擊好像。
人可不可以無具體的夢想和目标地生活呢?
電影裡最寬慰人心的,應該是把火花和目标進行了區别。
火花是任何能激發出你對生命發出向往的東西。它可以是一個目标,也可以不是一個目标,像22号一樣,覺得擡頭看天、吹風、吃披薩、看街頭藝人的表演、和熟識的人放松地聊天,很愉快,那些愉快作為生命的火花,催生對生命的向往,也是完全可以的。
并非一定要有所成就才配活着。
我以前也覺得人不應該無具體的目标和夢想地活着,那是渾渾噩噩,那是行屍走肉,是平庸,是爛泥扶不上牆,這一兩年來,我的想法慢慢地改變。
人可不可以無具體的夢想和目标地生活呢?我以前以為不行,直到我看了《做二休五》這本書,我想如果22号投胎做人,應該就會活成作者大原扁理那樣吧,不追求成功,沒有特定的目标和夢想,但是有能力從平凡的小事裡獲得巨大的幸福,因此哪怕作為一個沒錢的普通人,在一線城市也能把人生過成一個悠長的假期。
文章鍊接:《一個沒錢的普通人,在一線城市把人生過成一個悠長的假期》
5
很有意思,電影給焦慮症候群和抑郁症候群開的藥,都是“活在當下”。這當然是一劑有效的藥,但是光“知道”無濟于事,得在生活這口鍋裡煮啊煮,煮到“悟到”了,這劑藥才吃得下去。這個過程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就算是彎路也得自己親自走,才能到達彼岸。
當然“活在當下”這劑藥也沒辦法包治百病,就像電影創作者接受采訪的時候說的:從來沒指望能通過一部電影講清楚人生是怎麼回事。
6
最後我有一個總結,人生活來活去,說白了就是要判斷什麼才是正事?
每個人的判斷可能都不同。
Joe覺得追求爵士夢才是正事,其他都是不重要的事;
我覺得和自我提升、自我實現以及賺錢相關的事才是正事;
我婆婆,一個60多歲的農村老太太,她覺得子女的事就是她的正事;
我一個長得很漂亮的朋友,維持美貌對她來說就是正事,我一周敷一次面膜都嫌麻煩,她可以一天敷四五片面膜。
也有的女生是女結婚員,覺得戀愛,找到一個滿意的結婚對象,把自己嫁出去就是她的正事。
22号剛開始覺得沒有一件事可以稱之為“正事”,後來覺得看天空、走路、品嘗、欣賞、交流這些日常的小事就是正事。
這就是對人生各個要素的重要性排序,這個排序就是我們的人生觀。
在我看來任何一個要素,隻要極緻排他,都不會太健康。
Joe的夢想極緻排他,他和生活切斷了聯系;有的母親母職極緻排他,一輩子為丈夫、為孩子而活,完全沒有為自己活過;有的人把休閑當成正事,休閑極緻排他,一輩子吊兒郎當;有的人工作極緻排他,工作以外的部分都是荒漠;
人生或許是一個水果拼盤,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不同水果的搭配比例,比例得當才會自洽和幸福。
這個比例會随着人生的不同階段調整,大家都會本能地往讓自己更幸福的方向去調整,隻不過有時候你以為會讓你更幸福的東西并沒有讓你更幸福而已。
當然了,我不過30歲而已,我有什麼資格說,我已經懂得人生是怎麼回事?
- The End -
圖片來源:豆瓣等
李小墨,“吸血鬼讀書法訓練營”創始人,樊登讀書簽約講書人,暢銷書《請停止無效社交》作者,公衆号《深夜書桌》。 小聲提醒,深夜書桌菜單欄裡有個“完整書單”,裡面放了将近200本書的深度解讀,非常便于查找和學習。另外我還整理了非常值得讀的理财、心理、育兒、名著、傳記、曆史、時間管理、豆瓣250等500 本書,歡迎愛讀書的你來,期待和你一起讀書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