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四節氣中,
隻有清明,既是重要的農事節氣,
又是傳統的民俗節日,
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這兩大清明禮俗,
在今天的中國仍然傳承不辍。
那麼,節氣清明是怎麼變成節日的呢?
實際上,清明節的形成,
離不開寒食節和上巳節的影響。
1
寒食節
寒食節源自上古的改火舊習,
北方春季氣候幹燥,火災頻發,
人們往往會熄滅上一年的火種,
然後重新取火,謂之“改火”。
在此期間,大家都吃冷食度日,
後來又增加了掃墓祭祖等風俗。
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和介子推有關。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即将餓死,幸虧随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肉救主,才保住性命。後來重耳成為晉文公,而介子推不願争功,歸隐山林去了。晉文公派人燒山想要逼出介子推,不料竟将他燒死在柳樹下。晉文公深感愧疚,下令這天禁火寒食,後演變為寒食節。
由于寒食與清明相連,
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持續到清明。
唐朝以後,寒食節在民間式微,
清明節反而越來越興盛,
久而久之,兩個節日便合二為一,
寒食成為清明的别稱,
掃墓禁火等習俗也成為清明節的專屬。
2
上巳節
清明掃墓寒食的習俗來自寒食節,
而踏青遊玩的習俗,則與上巳節有關。
上巳節是古代的傳統節日,
一般在農曆三月三,
此時正值春光明媚,萬物萌發,
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飲宴,踏青賞春。
由于上巳節同樣與清明時間接近,
唐朝後兩個節日也逐漸融合,
上巳節的習俗便被轉移到清明。
3
古人怎麼過清明
在兩大節日的加持下,
清明節成功跻身傳統節日TOP榜,
人們會在這天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比如——
吃寒食,北方有冷饽饽,南方有青團等;
掃墓祭祖,緬懷祖先。
踏青郊遊,享受春光。
蹴鞠拔河,鍛煉身體,順便看看鬥雞;
植樹插柳,将柳條插于門上以祈福祈壽。
放風筝,蕩秋千,不亦樂乎。
今天,人們依然傳承着古老的習俗——
當我們種瓜種豆,重視農桑的時候,
清明即是節氣;
當我們祭祖寒食,放歌踏青的時候,
清明即是節日。
既慎終追遠,又享受當下,
方不辜負這春暖花開、風清景明的時光。
來源: 白銀文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