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煮酒君
“和尚”這個詞,大家肯定不會陌生。“但莫憎愛,洞然明白。至道無難,唯嫌撿擇”,這佛家之言,含義深邃,涵蓋了極大的仁心和智慧,而這裡面也多少涵蓋了和尚在人前的形象:端莊、肅穆,智珠在握。中國和尚形象大抵如此,但在日本卻截然不同,我們以中國人的眼光來看,那島上的和尚念起經來,可是要輕松了不少。
中國民衆對于和尚這個“職業”,少有人能夠心平氣和的接受,至少我等俗物是受不得那些繁雜的清規戒律的。當然了,就算不談“八戒”,隻是把頭發剃光,在頭頂燒上戒疤,恐怕也是很多人難以接受的。日本僧人對清規戒律要求極少,大和民族的佛教文化雖與中國佛教出于同源,二者存在着極大的差異,日本的“佛”,經過其獨特的文化熏染,已經被異化,相較于傳統而言,頗為另類。
中國對于和尚一事有着詳細解說的文獻,依筆者愚見,當推《西遊記》為首。先看三個弟子:悟空、悟能、悟淨,這是對于一個和尚于心性上的要求;又有(豬)八戒、(孫)行者,這是對和尚在修身上的要求。再看取經人:唐玄奘是四人中最沒有實際本領的人,但莊嚴肅穆、德行修持、佛學精深,為四人之首,所以他是師傅,取經之路以他為主。這就是對于一個德高望重的和尚的描述,四人當中隻有唐僧是為正宗的佛門弟子,其餘三人最終修行的目标,作者吳承恩對于他們修心、修身上的要求,不過是指出個方向而已,漫漫取經路,其實是悟空三人的修行之路。吳老先生寫《西遊記》雖然故事性極強,也極力渲染悟空三人神通廣大,卻并不承認他們是和尚,悟空随唐長老出道的第一戰,斬滅六個醬油“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便是明證,這些都算是悟空與俗世的牽絆,斬的是七情六欲,一棒子打斷,僅僅是踏上修行之路而已。
斬去七情六欲是中國僧人首先要做的事情,但日本人對此不以為然,他們多是如《水浒傳》中描述的花和尚魯智深一樣,吃肉喝酒,無所忌諱。不僅口腹之欲,就算是“淫”戒,對日本僧人來講,也不算是問題。在這一點上,著名的有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不要誤會,村上春樹并不是和尚……他爸爸是。“淫”戒尚可破,肉當然隻能算是小菜,據說在日本除了唐招提寺和臨濟宗主持級别僧人之外的日本僧人,是百無禁忌的——唐招提寺和臨濟宗承自鑒真和尚。鑒真是唐朝僧人,既然到日本傳播文化,自然秉持着中原的傳統,不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鑒真傳下來的佛寺也難免入鄉随俗。日本的僧侶怎麼會“亂”成這樣?這要從日本奈良、平安時代的律令制國家講起。
日本其實與中國有着類似的“僧尼令”,用以規範僧侶們的行為。一般來說,僧人是免于稅收的。政府為了保證稅收,往往會禁止私度,成為僧人,需要獲得國家的認可,過程繁瑣。因為免稅一項,成為僧人變得頗為誘人,日本僧人由是而激增。和尚隊伍因為這部分“逃稅”的“生力軍”的加入,成分變得極其複雜,公元8世紀,日本甚至有着“僧尼半天下”之說。讓全國一半的人口守着僧人的清規戒律豈非是個笑話?于是明治政府于1872年公開頒布了《肉食妻帶解禁令》,宣布大夥愛吃吃,愛喝喝——莊重肅穆的僧人清規自持,終于被龐大的草民軍團“攻陷”。
“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就是日本普通僧人的寫實的生活。日本寺廟可以經營墓地,他們一塊地賣出去往往價值不菲,兼做法事、修繕墓地、出售法名等工作,往往可以獲取不少身家——就算真的走投無路,化緣也是切實可行的方法之一,畢竟僧人嘛,隻要往人流之中一站,自然不會被餓死。在日本,一個僧人如果做到要餓死的份兒上,那實在是失敗至極,一般的僧人都是非常富有的,甚至不少的日本女孩希望嫁給僧人,可見其殷實。
江湖,是在江湖上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江湖,這些人下面的那一層,其實并不能參與到其中去,隻是在隔岸觀火。在這裡,地位較低的僧人與下層人士處于相同的處境,說他們隔岸觀火有失偏頗,但卻是不争的事實——主持僧人下面的“小弟”全都被同化,隻留下幾個高級僧人維護傳統,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中國自古以來,百姓隻要出家,并獲得人們或官府的認可,就相當于捧上了個鐵飯碗。僧人們雖然過得清貧些,日子也是無趣,但相較于世間流離失所的百姓而言,處境還是要好了很多,畢竟他們撞鐘、念經的時候不必為了生存資料而發愁;而在日本,一個和尚出世也入世,戴着和尚的帽子,念着和尚的經,卻也要處理世俗的事務,為了生存而“戰”,雖然較方正嚴謹的傳統和尚要多了很多消遣和人生樂趣,活得卻也不見得多麼滋潤。這二者之間,孰優孰劣,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除去當事人之外,外人難以品評,不過我們卻可籍此看到大和這個民族的獨到之處。我們撇開近代的屈辱曆史來看這個民族,它在某些層面将一些頑固的舊俗打破,以整個民族之力攻破了僧人修身的桎梏,雖然不見得利大于弊,卻是其極強的包容能力的展現。
突破當然不隻是體現在僧人的形制,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體現出融合、演化的影子。中國曆史上昙花一玩的匈奴人,因為不懂得變通,在東方一戰,被漢武帝擊敗,轉而将馬刀對準了西方世界,終止步于羅馬,湮沒在曆史長河中。而大和民族不同,他們習慣以包容的眼光看世界,用适合自身發展的方法來學習世界,他們以一個土地、自然資源匮乏的彈丸之國成長到現在世界前列的日本,其民族生命力實在令人歎為觀止——而這其中,“走自己的路”至關重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