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顔真卿的祭侄文稿是為了紀念誰

顔真卿的祭侄文稿是為了紀念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8 16:59:36

祝勇

《祭侄文稿》是一篇椎心泣血的文稿,文字包含着一些極度悲痛的東西,假如我們的知覺系統還沒有變得遲鈍,那麼它的字字句句,都會刺痛我們的心髒。時過境遷之後,即使我面對的是《祭侄文稿》的複制品,卻依然可以被它帶回到當年的書寫現場,通過對書寫痕迹的辨識,“複盤”當時的書寫過程。

顔真卿的祭侄文稿是為了紀念誰(顔真卿祭侄文稿)1

《祭侄文稿》卷(局部),顔真卿在塗改處加寫了一行小字。

七次蘸墨

包含雷霆般的力道

我們可以看見,《祭侄文稿》全篇全文近三百字,卻隻用了七次蘸墨。

我們數一下:

第一筆蘸墨,寫下: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

第二筆蘸墨,寫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标幼德,宗廟瑚琏,階庭蘭玉……

第三筆蘸墨,寫下: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圖逆賊閑釁,稱兵犯順……

第四筆蘸墨,寫下:爾父竭誠,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

第五筆蘸墨,寫下: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榇,及茲同還。撫念……

第六筆蘸墨,寫下:摧切,震悼心顔。方俟遠日,蔔爾幽宅……

第七筆蘸墨,寫下: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飨!

這是一篇椎心泣血的文稿,文字包含着一些極度悲痛的東西,假如我們的知覺系統還沒有變得遲鈍,那麼它的字字句句,都會刺痛我們的心髒。在這種極度悲痛的驅使下,顔真卿手中的筆,幾乎變成了一匹野馬,在曠野上義無反顧地狂奔,所有的荊叢,所有的陷阱,全都不在乎了。他的每一次蘸墨,寫下的字迹越來越長,枯筆、塗改也越來越多,以至于到了“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之後,他連續書寫了接近六行,看得出他傷痛的心情已經不可遏制,這個段落也是整個《祭侄文稿》中書寫最長的一次,雖然筆畫越來越細,甚至在塗改處加寫了一行小字,卻包含着雷霆般的力道,虛如輕煙,實如巨山。

筆法狼藉

卻有不可撼動的莊嚴

《祭侄文稿》裡,有對青春與生命的懷悼,有對山河破碎的慨歎,有對戰争狂徒的詛咒,它的情緒,是那麼複雜,複雜到了不允許顔真卿去考慮他書法的“美”,而隻要他内心情感的傾瀉。因此他書寫了中國書法史上最複雜的文本,不僅它的情感複雜,連寫法都是複雜的,仔細看去,裡面不僅有行書,還有楷書和草書,是一個“跨界”的文本。即使行書,也在電光石火間,展現出無窮的變化。有些筆畫明顯是以筆肚抹出,卻無薄、扁、瘦、枯之弊,點畫粗細變化懸殊,産生了幹濕潤燥的強烈對比效果。

今天的書法家寫字,要考慮布局,考慮節奏,考慮筆法,考慮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東西,像一個演員,在拍攝時總要考慮自己的哪個角度最好看,總之始終在考慮自己,而不是考慮“角色”。真正傑出的書寫者是不考慮别人的目光的,甚至連自己也不考慮。像蘇東坡所說,“無意于佳乃佳耳”。王羲之在酒醉之後寫出《蘭亭序》,顔真卿在巨大的悲痛中寫下《祭侄文稿》,這些書帖之所以成為傳世傑作,是因為他們在書寫的時候,書者是忘記了自己,也忘記“書法”這件事的。尤其是這篇《祭侄文稿》,顔真卿甚至顧不上把它們寫得“漂亮”——我們看前幾個字:維、乾、元、元、年……看上去并不好看,甚至都有缺點。《祭侄文稿》超出了我們對于一般法書的認知。它不優雅、不規範,甚至不整潔。

從整體上看,《祭侄文稿》更是一片狼藉。學校裡老師倘若看到有學生寫這樣的書法,一定會呵斥他“埋汰”,勒令他重寫。但面對親人的死,顔真卿不應當是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的。我們感覺到他手在顫抖,眼在流淚。文稿的力度、速度與質感,已經超越了“書法”能夠控制的範圍。所以它不是“書法”,它是“超書法”——超越我們尋常意義上的書法,超越那些書房裡生産出來的、優雅的、“完美”的、沒有一絲破損與傷痕的書法。但它仍然是美的。用孔子名言形容它,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它的率性,并不掩蓋書法内在的法則。

盡管文稿寫得那麼匆促,但它依然有章法、有節奏、有結構。它行筆的抑揚頓挫,濃淡對比中的呼吸感,以及它連天接地的垂直美學,都是魅力的來源。隻不過它們全部隐在後面,就像武林高手,他的章法、招數,都是隐而不現的,已經變作了他的本能,都化解在他的每一個動作裡,出神入化,變幻莫測。《祭侄文稿》看上去沒有“章法”,卻以氣勢磅礴的大結構,成就了它不可撼動的莊嚴。

《祭侄文稿》的美,是一種摻雜了太多複雜因素的美。在它的背後,有狂風,有疾雨,有掙紮,有眼淚,有污穢,有血腥,有在心裡窩了那麼久、一直吼不出去的那一聲長嘯。

寄情于筆

書就心底的愛與仇

顔真卿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書法家,還是作為一個曆史中的英雄、一個信仰堅定的人寫下《祭侄文稿》的。書法史上有名的書法家其實都是“兼職”,都不“專業”,否則他們就淪為了技術性的抄寫員——一個被他人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因此,假如有一個“書法史”存在,它也是和“政治史”“思想史”混在一起的。以唐朝而論,無論皇帝,還是公卿大臣,大多書法優秀,他們書寫,并不是為了出“作品”,而是為了傳達思想、表達情感。“天下三大行書”——王羲之《蘭亭序》、顔真卿《祭侄文稿》、蘇東坡《寒食帖》,都是在某一事件的觸發下寫成的,都有偶發性,在偶然間,觸發、調動了書寫者龐大的精神和情感系統,像文學裡的意識流,記錄下他們的心緒流動。

顔真卿不是用筆在寫,而是用心,用他的全部生命在寫。他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給了他手裡的筆,讓積壓在心頭、時時翻攪的那些難言的情愫,都通過筆得到了表達。

語言的效用是有限的,越是複雜的情感,語言越是難以表達,但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古人都交給了書法。書法要借助文字,也借助語言,但書法又是超越文字,超越語言的,書法不隻是書法,書法也是繪畫、是音樂、是建築——幾乎是所有藝術的總和。書法的價值是不可比拟的,在我看來(或許,在古人眼中亦如是),書法是一切藝術中核心的,也是最高級的形式,甚至于,它根本就不是什麼藝術,它就是生命本身。

就此可以理解,弘一法師李叔同,最早将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内,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于世,近代文藝領域幾乎無不涉足,身為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的全能型選手、夏丏尊眼中的“翩翩之佳公子”“多才之藝人”,遁入空門之後,所有的藝術活動都漸漸禁絕,唯有書法不肯舍棄。他的書法樸拙中見風骨,以無态備萬态,将儒家的謙恭、道家的自然、釋家的靜穆融彙在他的筆墨中,使他的書法猶如渾金璞玉,清涼超塵,精嚴淨妙,閑雅沖逸。連一向挑剔的魯迅,在面對他的書法時,都忍不住驚呼:“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得李師手書,幸甚!”他圓寂的時候,應當是不著一字的,在我看來,那才算得上真正的潇灑,真正的“空”,但他還是寫了,“悲欣交集”四個字,容納了他一生的情感。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李叔同的心裡,書法在他的心裡占據着多麼不可撼動的位置,最能表達他心底最複雜情感的,隻有書法,在他眼裡,書法是藝術中最大的藝術。

當然,隻有漢字能夠成就這樣高級的藝術,拉丁字母不可能形成這樣的藝術,這也是西方人很難讀懂中國書法,進而很難讀懂中國文化的原因。他們手裡的筆不是筆,是他心髒、血管、神經的延伸,是他肉身的一部分,因此,他手裡的筆不是死物,而是有觸感,甚至有痛感的。隻有手裡的筆,知道書寫者心底的愛與仇。

《故宮的書法風流》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華西都市報

來源: 華西都市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