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概念

如何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概念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2 03:44:54

實踐“不僅具有普遍的資格,而且具有絕對現實的資格” ——黑格爾

我是個人,凡是合乎人性的東西,我都覺得親切——馬克思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馬克思

管理學是一門以人文社會和實踐為重的學科。根據馬克思的實踐觀念,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管理學中很重要的部分是研究人與人的關系,這符合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命題。實踐對人類認知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的人對于馬克思的“實踐論”的理解也存在着分歧。那麼馬克思本人對實踐概念的表述與馬克思的追随者對馬克思的實踐概念的理解和解釋是否可能存在差異?我們又該如何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呢?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對管理學研究又有何啟示?

說明:本文是俞吾金教授在2002年11期《哲學研究》上發表的文章。是他對他在《光明日報》學術版上發表《人文關懷:馬克思哲學的另一個維度》一文後對學術界引起困惑的一些學者以及楊學功先生的回答。

作者介紹:

俞吾金(1948年6月21日-2014年10月31日)曾任職複旦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學部主席、複旦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暨人文學術委員會主任、複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研究中心(985國家級基地)主任、複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主任)、複旦大學現代哲學研究所所長。

如何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如何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概念)1

導讀

俞吾金先生在《光明日報》學術版上發表的《人文關懷:馬克思哲學的另一個維度》一文引起了學術界的一些困惑,對此,楊學功先生也更是在《也談馬克思哲學的人文關懷—兼與俞吾金先生商榷》一文(載《哲學研究》2002年第6期)表達了自己的不贊同。為此,俞吾金先生提出了兩個根本性的問題:第一,馬克思本人對實踐概念的表述與馬克思的追随者對馬克思的實踐概念的理解和解釋是否可能存在差異?第二,在人們把馬克思哲學理解為實踐哲學的前提下,是否必定會肯定并弘揚馬克思哲學所蘊含的人文關懷的維度?在這裡,二者之間的根本分歧點在于:究竟如何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概念?毋庸諱言,澄清這個分歧點對于當前的理論界來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義。

這篇文章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展開:

1.馬克思實踐概念的本真含義

2.馬克思實踐概念的誤解

3.馬克思概念與人文關懷的内在聯系

第一部分中作者通過分析和論述,歸納了馬克思的實踐概念的含義。第二部分則分析了出現的馬克思實踐的兩種誤解及其原因。最後一部分則通過具體分析講述了:當人們把馬克思哲學理解為實踐哲學的時候,它所蘊含的人文關懷維度便有了遮掩。

以下是對文章内容的摘取與總結:

馬克思實踐概念的本真含義

在哲學史上,亞裡士多德、特别是康德曾明确區分了兩種不同意義的實踐活動:一種是“遵循自然概念的實踐”,亦即認識論和技術主義意義上的實踐;另一種是“遵循自由概念的實踐”,亦即本體論和倫理學意義上的實踐。馬克思不贊成亞裡士多德和康德關于實踐概念的偏狹的觀點,即把實踐僅僅理解為倫理、政治等領域中的活動,而主張把經濟領域和其他一切領域中的實際活動都理解為實踐。馬克思把實踐理解為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但這樣一來,他是否也像康德所批評的那樣,把兩種不同的實踐概念混淆起來了呢?其實,馬克思這樣做是有自己的深意的。

馬克思不贊成康德把此岸世界(現象界)與彼岸世界(本體界)割裂開來從而也把兩種不同的實踐活動割裂開來。馬克思認為,人的生活世界是統一的,人的實踐活動也是統一的。

(1)在整個實踐活動中,構成其統一之基礎的是生産勞動

因為人們為了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而為了生活,就要先解決衣、食、住等問題;“因此,第一個曆史活動就是生産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産物質生活本身”。馬克思進一步指出:“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産,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顯然,馬克思是在生存論的本體論的基礎上統一全部實踐活動的。

馬克思的生産勞動概念同時蘊含着“認識論解釋框架内的實踐概念”和“本體論解釋框架内的實踐概念”這兩個不同的維度。當人們從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的角度,即人改造、控制自然的角度去考察問題時,生産勞動就成了“認識論解釋框架内的實踐概念”;而當人們從人與人之間的生産關系乃至整個社會關系的角度,即人改造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角度去考察問題時,生産勞動又成了“本體論解釋框架内的實踐概念”。

(2)在馬克思的實踐概念中,本體論維度是根本性的

馬克思始終是在本體論的意義上談論實踐活動的。也就是說,在馬克思的實踐概念中,本體論維度是根本性的,認識論維度則是植根于本體論維度的。一旦人們撇開本體論維度,從單純的認識論維度去理解并解釋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尤其是他的生産勞動概念,必定會否棄馬克思實踐概念的本真含義。

我們可以把馬克思的實踐概念的含義歸納為以下四點:

第一: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本質是生存論的本體論,馬克思的實踐概念本質上是“本體論解釋框架内的實踐概念”。

第二:馬克思把實踐概念理解為一個涵蓋人類全部社會生活的統一的概念。

第三:馬克思把亞裡士多德和康德的兩種實踐的觀念改造為同一個實踐活動、尤其是生産勞動的兩個不同的維度。

第四:生産勞動構成馬克思實踐概念中的基礎性的層面。

馬克思實踐概念的誤解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的實踐概念遭到了雙重的誤解:一種誤解來自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者以及在他們思想的影響下編寫出來的哲學教科書;另一種誤解來自當代的某些馬克思思想的研究者。

誤解一

追随者雖然對馬克思哲學與西方傳統哲學之間的關系缺乏認真的研究,但在思想方法上卻深受西方哲學中兩大潮流的影響。一是近代西方哲學中重認識論、方法論的潮流;二是由現代西方哲學家孔德所肇始的、拒斥形而上學(當然也包括形而上學的基礎部分本體論)的實證主義潮流。

一方面,本體論問題被懸置起來了。馬克思從來不像傳統哲學家那樣去談論與人的實踐活動相分離的抽象物質,他關注的是物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與人之間的關系。馬克思明确地指出,應該從實踐,而不是從傳統哲學家所說的、與人的活動相分離的物質或事物出發看問題。這些論述清楚地表明,馬克思的本體論絕不是被他的某些追随者所誤解的抽象物質的本體論,而是一種實踐唯物主義,即生存論的本體論。

另一方面,認識論以及在認識論的地平線上展開的方法論,則成了這些追随者理解并解釋馬克思哲學、尤其是他的實踐概念的根本的出發點。這樣一來,馬克思哲學革命的本體論維度和實踐概念的本體論維度都被遮蔽起來了,馬克思的實踐概念成了單純“認識論解釋框架内的實踐概念”。

同樣,人們分析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生産勞動時,也忽視了生産勞動所蘊含的根本性的、本體論的維度。事實上,隻要本體論眼光是缺席的,生産勞動和實踐活動的其他形式一樣,也就隻具有認識論意義。在單純認識論的眼光中,生産勞動隻在它如何有利于人們認識自然、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意義上得到肯定,而人們在生産中結成何種關系、這種關系如何異化、又如何通過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來改變這種關系等等,就完全逸出了人們的視野。

誤解二

當代的馬克思思想研究者從否定的意義上把它誤解為“認識論解釋框架内的時間概念”。漢娜·阿倫特和哈貝馬斯兩位學者的觀點可以用來刨析這種誤解的具體表現形式。

阿倫特試圖從古希臘哲學家著作中的一些見解做複歸,對實踐概念做出新的诠釋。在他的著作《人的條件》中,她把人的活動分成了三種基本類型:勞動、工作、行動,作為人們在一個共同體内進行的政治活動,主要涉及到公共領域裡人與人之間的實踐關系。在阿倫特看來,在古代城邦社會,公共領域的行動乃是最重要的活動形式之一。但是随着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别是現代社會的興起和發展,勞動作為私人領域的活動顯得越發重要。她認為,這個過程中馬克思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按照阿倫特的觀點,馬克思主要是在勞動層面上讨論了人的活動,對工作和活動都缺乏重視。她的誤解在于她隻是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即“認識論解釋框架内的實踐概念”的意義上來理解馬克思的勞動概念。這就完全忽略了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概念中本體論的維度。

另一位學者哈貝馬斯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受阿倫特影響。哈貝馬斯将人的活動分為兩類,一類是“勞動”,第二類是“相互作用”。勞動和相互作用之間的根本區别為出發點。從這個出發點,哈貝馬斯批評馬克思實踐概念:“馬克思對相互作用和勞動的聯系并沒有做出真正的說明,而是在社會實踐的一般标題下把相互作用歸之為勞動,即把交往活動歸之為工具。”顯然,哈貝馬斯對馬克思的批評也是站不住腳的。在馬克思那裡,社會實踐包括其基本形式生産勞動在内,都具有認識論和本體論這兩個不同的維度,而後一個維度則是根本性的。事實上,哈貝馬斯在相互作用的概念下讨論的内容正體現在馬克思的實踐概念的本體論維度中。其實,哈貝馬斯與阿倫特相同,都是僅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去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概念,所以必然導緻對這一概念的誤解。

把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單純理解為“認識論解釋框架内的實踐觀念”會遮蔽馬克思本體論的維度。如果人們不認真加以清楚這方面的誤解,馬克思實踐概念的本真含義将始終在人們視野之外。

馬克思實踐概念與人文關懷的内在聯系

當人們把馬克思哲學理解為實踐哲學的時候,它所蘊含的人文關懷不一定會向理解者敞開。人們一旦把馬克思實踐概念理解為“認識論解釋框架内的實踐概念”,馬克思哲學的人文關懷反而會被遮蔽。

(一) 人們把馬克思實踐概念“囚禁”在認識論牢籠中時,本體論上就會出現空場,而這個空場通常将由抽象物質的本體論來填補。而抽象物質與人相分離,這樣的出發點是不會重視具體的人的。因此這樣的哲學見解是難以向人文關懷的觀念敞開的。

(二) 人們在“囚禁”了馬克思實踐概念後,還進一步把認識論圈定在辯證唯物主義的範圍内。辯證唯物主義研究的是任何社會相分離的抽象的自然界的。既然如此,隸屬于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怎麼可能去探讨人的問題,尤其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呢?這種抽象自然的本體論的滲入同樣會把人文關懷的維度封閉起來。

(三) 由于整個認識論是研究認識的起源和本質的,所以,實踐概念的内涵也會被這一研究範圍所窄化,人們無法通過這個概念把人文關懷的全幅内容都安頓到認識論中來。堂吉诃德曾作過這樣的嘗試,企圖把人文關懷中的自由引入到認識論中。其實,康德早就告訴我們,思辨理性和認識論關系到自然規律,而實踐理性和本體論才與自由有關。換言之自由之關系到社會規範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果認識了自然規律就進入了自由,那麼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就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了。

(四) 認識論的宗旨是通過實踐的概念來凸顯人的主體地位,從而達到認識自然、控制自然的目的。科學技術發展和生态環境的破壞表明:蘊含在認識論研究中的這一宗旨恰恰是與人文關懷相沖突的。隻有自覺地植入生存論的本體論的視域,認識論才有可能限制主體的無限欲望。

總結來說,隻要人們停留在“認識論解釋框架内的實踐概念”上,馬克思哲學中的人文關懷維度就會自行閉合起來。我們必須把對馬克思哲學,尤其是對他的實踐概念的考察轉移到本體論的立場上。這種本體論傳統哲學中的世界本源論或理性本體論,也不是抽象物質的本體論或抽象自然的本體論,而是馬克思意義上的生存論的本體論。從這樣的本體論出發,馬克思實踐概念首先是“本體論解釋框架内的實踐概念”,更确切地,可以說是“生存論的本體論解釋框架内的實踐概念”。人為了生存,必須從事生産,生産勞動乃實踐的基本形式。本體論導引人們從人與人的關系去理解生産勞動。正是這樣的視域内,人文關懷的全幅内容才會向我們敞開。

如何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如何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概念)2

對管理學研究的啟示

人人都在談論實踐概念,而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又遭到普遍誤解和濫用的情況下,從馬克思的經典文本和曆史經驗出發,恢複這一概念的本來含義就成了一項刻不容緩的理論任務。隻有當人們走出單純或抽象的認識論的解釋框架,進入生存論的本體論的解釋框架時,馬克思實踐概念的理解才變得可靠,而馬克思人文關懷的全幅内容也會向我們展現。

管理學是一門以人文社會和實踐為重的學科。根據馬克思的實踐觀念,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管理學研究所結合的實踐應當是生存論的本體論解釋框架内的實踐。要盡可能避免陷入認識論實踐概念的誤區,防止抽象事物搶占本體論中實踐部分的空場,從而減少以人文為重的管理學在人文關懷上出現受限甚至缺失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管理學中很重要的部分是研究人與人的關系,這符合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命題。管理本身也是人為了生存所從事的生産的一部分,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念的管理學理論想來可以從本體論解釋框架内引導人們從人與人的關系去理解生産勞動。好的管理學研究,可以是充滿人文關懷且具有真正意義的實踐價值。

END

歡迎關注公衆号:思得學術(wisdomsci),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