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鐵會吸引鐵,這是一種衆所周知的現象,相信大家都曾經嘗試過用磁鐵去接近其他的金屬,看看磁鐵能不能對其産生吸引力,然而“實驗結果”往往是令人失望的,因為金、銀、銅這些常見的金屬,根本就不會被磁鐵吸引。
金銀銅鐵都是金屬,為什麼磁鐵隻會對鐵産生吸引力呢?這需要從原子的内部構造講起。
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以及電子構成,其中原子核帶正電,并且存在着自旋,而電子帶負電,并且電子在自旋的同時還會在原子核外的空間中運動,根據麥克斯韋方程,變化的電場會産生磁場,因此原子核和電子就會産生微小的磁場。
相對而言,電子産生的磁場強度比原子核高得多,一般都可以達到1000倍,因此一個原子能不能在整體上表現出磁性,其實取決于原子内部的電子所産生的磁場在疊加之後的效果。
在原子的内部,電子的排布是非常有規律的,我們可以将其簡單地理解為,原子核外存在着若幹個“殼層”,越接近原子核的“殼層”,其能級就越低,而電子總是會趨向于填充能級更低的“殼層”。
每一個“殼層”都隻能容納特定數量的電子,所以當最低能級的“殼層”填滿之後,其餘的電子就會去填充其外側的“殼層”,如果這一層也填滿了,其餘的電子就隻能去填充更外側的“殼層”……
根據量子力學的描述,在填滿電子的“殼層”之中,電子總是會成對地排布,但由于“泡利不相容原理”的限制,它們不被允許處于完全相同的狀态,在這種情況下,它們所産生的磁場方向就是相反的,其疊加效果就是“互相抵消”。
因此可以說,如果一個原子想要在整體上表現出磁性,其最外面的“殼層”就不能是滿電子狀态,而在已知的衆多元素中,隻有一部分才能滿足這個條件,比如說元素周期表中的“過渡元素”(transition elements)。
可以看到,金(Au)、銀(Ag)、銅(Cu)等金屬元素與鐵(Fe)一樣都是“過渡元素”,那為什麼偏偏隻有鐵會被磁鐵吸引呢?我們接着看。
當鐵原子形成晶體的時候,相鄰鐵原子的電子之間會存在着一種被稱為“交換交互作用”(exchange interaction)的特殊量子效應,其産生的效果就是:使相鄰鐵原子的磁場方向按照大緻相同的方向排列。
由于這種量子效應隻能使原子磁場的方向“大緻相同”,因此如果鐵原子的數量太多,它們就隻能形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原子磁場方向基本一緻”的區域,這種區域就被稱為“磁疇”(Magnetic Domain)。
實際上,常見的鐵質物品都是屬于“原子數量太多”這樣的情況,畢竟鐵原子實在是太小了(區區1立方厘米的鐵塊裡包含的鐵原子數量就有大約8.5 x 10^22個),所以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常見的鐵質物品中其實包含了大量的“磁疇”。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大量的“磁疇”聚集起來,各個“磁疇”的磁場方向在整體上并不能保持一緻,于是它們的疊加效果就會“互相抵消”,所以常見的鐵質物品通常也不會表現出磁性。
但“磁疇”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它們的磁場方向很容易受到外界磁場影響,因此在鐵質物品接近磁鐵的時候,其内部的衆多“磁疇”的磁場方向就會因為受到磁鐵磁場的影響而變得“整齊劃一”,進而在宏觀層面上表現出磁性,這也被稱為“磁化”。
在被“磁化”之後,鐵質物品和磁鐵之間就會發生電磁相互作用,并因此而相互吸引,于是就出現了“鐵會被磁鐵吸引”這種現象。
除了鐵、鎳、钴等極少數元素之外,其他的絕大部分“過渡元素”(包括金、銀、銅在内)在形成晶體的時候,都不會存在“交換交互作用”這種量子效應,因此在這些元素構成的金屬之中,各個原子磁場的方向都是雜亂無章的,于是這些原子磁場的疊加效果就出現了“互相抵消”,從而在宏觀層面上不表現出磁性,也就不會被磁鐵吸引了。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