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餘常于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癞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别院。
翻譯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麼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擡頭看着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隻蚊子在白色帳子裡,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着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雲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餘常于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着假想在這個境界中遊覽,愉快而又滿足。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癞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别院。
有一天,我看見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癞蝦蟆,舌頭一吐,兩隻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複,捉住癞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别的院子去。
作者簡介: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蘇城南滄浪亭畔一士族文人之家。未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十九歲入幕,此後四十餘年流轉于全國各地。後到蘇州從事酒業。他與妻子陳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曆經坎坷。妻子死後,他去四川充當幕僚。46歲随清使節出使琉球,47歲到48歲退居故裡,49至60歲館于如臯,61歲後返回故鄉并終老于鄉。著有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 六卷(後佚兩卷),影響甚大。1936年,林語堂曾将這部作品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少年随父遊宦讀書,奉父命習幕,曾在安徽績溪,上海青浦,江蘇揚州,湖北荊州,山東萊陽等地做幕僚。中年經商。沈複平時好遊山水,工詩善畫,長于散文。除《浮生六記》外,詩稿散佚,僅存《望海》《雨中遊山》及題畫詩數首。,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