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還記得十幾年前,我們在985名校網頁論壇BBS上挖坑灌水的日子嗎?那些年,北大“一塔湖圖”甚至寬容到允許校外的社會人士注冊、訪問、發帖。
讓習慣于手機上網的90後們普遍感到陌生的BBS,承載着多少80後大學生們在電腦網頁上揮灑的激情,塗抹的記憶。
2008年至2010年,我在浙大讀碩士。持續的閱讀和思考,經常讓我感到心力交瘁。每天,讀書讀累了,我就會登錄浙大校内論壇BBS“飄渺水雲間88”,和大家一起挖坑(發帖)、灌水(跟帖)。
那些年,娛樂化泛濫之勢已經端倪漸露,憂國憂民的我經常對網頁上鋪天蓋地的娛樂泡沫感到揪心。
在論壇上,一個帖子發出來,也就是一道“坑”挖好之後,能否引來大量的人來灌水(回帖),主要看它是否具有娛樂價值。如果題目或内容足夠煽情,随即就會引來一窩蜂的跟帖。娛樂價值一旦被榨幹,帖子便自行沉澱下來,再也無人理睬。大家又開始忙着尋找或挖掘其他的坑。
零星的“思想坑”偶爾也會出現,卻往往即刻被淹沒在這個不斷推陳出新的,浩瀚的網絡娛樂世界中。畢竟,即時的快感永遠比思想的内涵更有吸引力。
盡管娛樂化愈演愈烈,那些年,對話精神仍然在網頁上一息尚存。我的思想帖一發出,經常能馬上進入當天“十大熱帖”排行榜。一不小心,我竟然也成了論壇風雲人物。
在浙大的“飄渺水雲間”,在北大的“一塔湖圖”和它隔壁的“水木清華”,無條件為現實辯護、容不得任何批評的人,被戲稱為“五毛蛋”。作為反擊,他們罵對方為跪拜西方的“美分狗”。
每天,在浙大BBS“求是在線”版上,五毛和美分早早就擺開擂台,縱論國是,唇槍舌戰。每一場對話和争論總能持續好幾個小時,讓人廢寝忘食,甚至到半夜了,還在彼此相互開火。
盡管偶爾檫槍走火,“惡毒”到問候論敵的爹娘,大多數時候,無聊的謾罵會被版主視為嚴重違規,處罰是禁止發帖,甚至封号。膽子大的人才不怕呢,因為一個學号可以注冊五個ID。封了一個号,可以重新用學号注冊一個馬甲,接着上陣。我記得自己總共有四個馬甲,有的馬甲昵稱還故意用女人的英文名。當自己寡不敵衆的時候,讓馬甲出馬應戰,可以營造自己并非孤軍奮戰的假象。
在論戰中,彼此為了說服和戰勝對方,必須調動大量腦細胞和知識儲備,盡管很多人經常是訴諸百度。從那些年的網絡口水戰中,我的思辨和論證能力得到了極好的磨練。
2011年,手機上網向移動客戶端轉移,BBS網頁論壇逐漸冷卻了。盡管浙大88網站還在,網頁已經十年沒有任何更新。偶爾,我還會用舊賬号回去逛一逛,搜索十幾年前自己以及其他戰友留下的文字。每次登陸網頁,嗅到那些文字散發的激情,我總會感歎歲月無情,一個轉身,當年的那些“戰友”和“論敵”都已步入中年,身為人父。
如今,娛樂化不但沒有止息、卻随着抖音、快手的出現而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迹象。美分黨已經進化成了“臭公知”,五毛進化成了“蛆蟲”。彼此都嫌對方臭不可聞。除了謾罵,雙方都不屑于跟對方展開平靜理性的對話。偶爾誤入對方陣營的微信群,争論一番之後,馬上會被踢出來。
二
由于好鬥,喜歡争論,我經常被踢。
最讓我刻骨銘心的“被踢”是發生一個高唱民主自由的微信群。我一向認為,自己與那個群的人屬于同一思想譜系,都是自己人,以至于那一次被踢出之後,足足過了好幾分鐘,我才緩過神來。
被踢的原因非常簡單,甚至可笑:我的觀點不符合群裡高談闊論的旅美“精英”們對中國社會轉型之路的看法。
矛盾起因于我轉發了一篇我寫給學生的文章。
在文章中,我告訴學生,現在不是陳勝吳廣時代,而且他們沒有甘地的号召力,沒有曼德拉的影響力,沒有馬丁.路德.金的演說才能。作為師範生,能做得最好就是,将來當上老師之後,利用講台,播種啟蒙的種子,為轉型鋪墊國民素質和公共理性基礎。(原文鍊接:别迷戀崇高,總想着拯救世界:寫給一位知行合一的小公知)
估計文章都還沒看完,一位六十多歲的群管理員馬上破口大罵我的認知停留在小學階段,不知羞恥,丢人現眼。其他幾位留美“學人”也紛紛跳出來謾罵:“把希望寄托在啟蒙的垃圾”、“跟五毛一樣蠢的SB”、“吃奶粉吃成大頭娃娃的廢物”、“給我退群”……
這種場景,我不是第一次碰到,但是以前都是發生在“蛆群”。一開始,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進錯群了?可看他們明明一直在高談闊論民主自由,在群裡吞雲吐霧,一口一個思想,一口一個文明。
在争論中,他們把一段某位海外學人的“經典名言”甩給我看:“精英想啟蒙别人,本身就是一種笑話,因為底層是不需要啟蒙的。啟蒙他們毫無用處。曆史進程取決于不同精英集團和組織的博弈。散沙一般的底層從來不參與博弈。這些人啟蒙與不啟蒙,都改變不了曆史進程。”
他們認為,啟蒙在當下中國已經毫無用處,不要抱任何幻想。任何主張啟蒙的人都是蠢貨。
我質問道:為什麼一提到啟蒙,就想到是針對一盤散沙的底層呢?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需不需要啟蒙呢?當前我們身邊的那些中産階級中,糊塗蛋多得是,他們對世界和全球化的認知僅僅停留在中學教科書的水平。他們需不需要啟蒙呢?
我的生活經驗告訴我, 有太多的“糊塗人”,其實就差一道小小的彎沒有拐過來。隻需輕輕一推,他們馬上能進入正常車道。
否定啟蒙的作用,是不是否定了那些留在國内、發文著書、點化大衆的學者作者們的努力呢?“你們身在國外,什麼都不做,什麼風險都不擔,就否定留在國内的人們的努力和付出,這是否厚道呢?”我反駁道。
身經百戰的我早已習慣了“蛆蟲們”的言語暴力,這一次來自“臭公知”陣營的同類暴力卻讓我後背發涼。我說,他們連基本民主素養都沒有。他們的回答更是讓我瞠目結舌:“民主還需要素養?”
那出路在哪裡呢?我問他們,他們又回答不出來,隻是一個勁地謾罵,不願意和我做任何學理性的探讨。我毫不相讓,表示自己願意在群裡開擂台,歡迎他們公開單挑找我辯論。他們一臉不屑。最後,群管理員出面一腳把我踢了。
三
我的記憶瞬間被拉回到了十幾年前。在那個互聯網剛剛興起普及的BBS時代,我們還能在網絡上看到有質量的公共讨論。
在當年火爆的天涯社區的“關天茶舍”,在凱迪社區的“貓眼看人”......聚集了最活躍的知識分子。新左派和自由主義文人,紛紛入駐,精彩紛呈。作者發文之後,後面的跟帖可以容納各種觀點。因為作者隻是借用網站提供的公共論壇,所以,沒有地盤意識。跟帖越多,表示文章熱度越高,作者就越開心。
中國已經進入手機自媒體時代,這讓網頁公共論壇普遍失去了影響力,卻也因此躲過很多嚴苛的審查。唯有在這個日益被公衆冷落的公共“角落”,被壓抑的表達欲望、被禁锢的“才情”,才可以相對盡情地釋放。
那幾個論壇也因此淪為失意文人草根情緒宣洩場。在那裡,大家隻想表達和發洩,對對話和交流幾乎不屑一顧,因為個個都認為自己才高八鬥,懷才不遇。那些不同意自己的人都是水平不夠,不配交流。于是,發貼的人比看帖的人還多,真正的讨論始終缺席。
在網頁論壇日益凋敝的公共精神,随着微信群聊的流行,正進一步走向封閉。不可否認,微信提供了溝通的便捷手段,卻讓對話變得更加困難。無論是美分群,還是五毛群,大多數群主建微信群,很多群衆加群,不是為了開展有質感的公共讨論,更不是為了尋求知識,而是純粹為了宣洩情緒,加固認知。
微信群缺少公共論壇的屬性,幾乎相當于群主的私人領地。在他們的地盤,群主和群衆們決不允許别人不同意自己。有容乃大的群主和群衆隻是極少數。
群裡每天都在分享着高度同質化的信息,重複着相同的抱怨,看不到冷靜的思考、理性的對話、智性的探尋。群裡多數人甚至連完整閱讀一篇文章的耐心都沒有。看到标題,掃幾眼,隻要滿足情緒,就轉發到群裡。在同一種觀點的疊加和震蕩中,他們相互證明自己是對的。
對立各派都患上了政治潔癖,都嫌對方臭不可聞。彼此的差别僅僅在于立場,彼此的精神高度同構,都擺出一副真理在握,拒絕對話的姿态。都要樹一尊偶像來膜拜,絕對不允許别人“亵渎”。一旦群裡出去對立觀點的人,群衆們馬上群起高呼“把這個垃圾踢出去”。
在這種微信群裡呆久了,在相互點贊中,人很容易陷入“自己絕對正确”的幻覺。長期不容和不見思想碰撞,人會逐漸陷入認知依賴,躺在思維舒适區,不願開動腦筋。在個體論證能力的退化中,在群體對話精神的萎縮中,在全民共識的漸行漸遠中,社會将日益走向撕裂。
如今的中國,最不缺的是立場和情緒,最缺的是不同思想派别之間共處和對話的能力。
本文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立即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