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教和佛教的區别在于哪裡

道教和佛教的區别在于哪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4:24:33

道教和佛教的區别在于哪裡(道教和佛教到底有什麼區别)1

道教,是發源于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産生,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緻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内丹修煉,并借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内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道教和佛教的區别在于哪裡(道教和佛教到底有什麼區别)2

佛教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于印度,這使得很多人産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談到的:“辯證思維——正因為它是以概念自身的性質的研究為前提——隻有對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隻對于相對高級發展階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臘人)才是可能的。”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着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堕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道教和佛教的區别在于哪裡(道教和佛教到底有什麼區别)3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區别就是對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說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脫離生死輪回。 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是在一個循環往複、不到頭的生死輪回中。隻有實現涅磐,才能脫離生死輪回。 那麼怎樣實現涅磐呢?就是人要“覺悟”。佛者,覺也。說到底,就是對人生是苦的覺悟。佛教認為,當你真正認識到人生是苦的時候,你就“覺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這個。 道教對人生總的來說持積極的、正面的态度。這是道教與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比如,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帶有原罪,人生下來就要贖罪,佛教認為人生是苦。 那麼,道教是如何解決死的問題呢?答案很簡單,就是通過修煉達到不死,長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訣中有一句話,“順成人,逆成仙,全在陰陽颠倒颠”,就是道教對如何取得長生不老的方法。道教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蓄發留胡,不改姓。祖宗姓啥我姓啥。佛教講究剪短三千煩惱絲,我們一起都姓釋。“道曰今生,佛說來世”道曰承負,佛曰因果。

我們在詳細看一下佛教和道教的不同教義。

佛教教義的主要内容可分為兩大方面:一是關于善惡因果與修行方面的,這是佛教教義的實踐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說教方面。佛教的善惡因果觀與修行法門,既與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說教有共通之處,又自有其殊勝之處。二是關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這是佛教教義的理論方面、哲學方面、辯證思維方面。佛教關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論,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礎上的成果。當然,從具體内容上看,這兩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割開來的,主要是:緣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盤,以及自成一體的密宗法義。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和修行的終極目标。圍繞着這一核心,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教理教義。任何一種宗教都有信仰,對信仰的闡述即為教理。為方便宗教徒對教理的把握,在教理基礎上,總結出簡明扼要的幾個字或幾句話,便于教徒記誦,作為指導教徒的日常修持稱為教義。這些教義能契合于所有教理,并不與教理有矛盾沖突。

道教以《道德經》的思想為主要教義,倡導尊道貴德、重生貴和、見素抱樸、抱元守一、清靜無為和慈儉不争。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本源,萬物運行的規律以及人間倫理道德綱常。“德”是道的外化及功能。神仙是循德而上,在精神和肉體及倫理道德超越于世俗的精神實體。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人類道德的楷模。故道教徒尊道貴德,期于與道合真,形神俱妙,成為神仙。

“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的又一重要教義。原意是說人的生命長壽與否取決于自身,并非決定于天命。泛指命運并非掌握在别人手中,更不是掌握在某些無形的神秘力量裡,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即我命在我,富貴不在天。就健康生命而言,人通過服食藥物,行氣導引,達到延長壽命的目的,在沒病之前進行調養,使之得到健康。古人說:救濟受災的人民,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不如防患于未然,将災禍消滅于萌芽狀态之中。這種“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積極思想,是道教修行、改變命運的根本指導思想。

我們再看看道教和佛教的講究。

道教弟子大緻可以分為信士、居士、道士、法師四類,民間道教人士還有方士、術士、隐士等。信士是指沒有經曆正式的宗教認定儀式的信仰者;居士是指皈依道、經、師三寶并受持全真五戒而獲得皈依證的正式弟子;道士是指經受全真冠巾和獲得道士證的神職人員;法師是指修習科儀奧秘并在齋醮法事中擔當領導角色的全真高戒位和撥過職的道士。

齋醮科儀

人們常常看到道士們身着道袍、手持法器、演奏仙樂、吟唱道曲,在壇場翩翩起舞,這就是齋醮科儀,亦稱為道場、法事、科教。“齋”指齋戒潔淨,“醮”指祭祀祈禱,齋醮即供齋醮神,以求福免災,其法為清心潔身、築壇設供,書表章以禱神靈。齋醮是包羅方技術數、禮儀舞蹈、道具法器、書法繪畫、道教服飾和道教音樂的綜合藝術,具有很強的觀賞性。齋醮科儀分為陽事和陰事,即清礁和幽醮。清醮有祈福謝恩、卻病延壽、祝國迎祥、祈晴禱雨、解厄禳災、祝壽慶賀等太平醮之類的法事。幽醮有攝召亡魂、沐浴度橋、破獄破湖、煉度施食等濟幽度亡之類的法事。另外,宮觀道衆每逢朔望之日、重要節日、祖師聖誕,都要舉行祝壽、慶賀等典禮,這些常行的儀規統屬齋醮科儀。在道教官觀内,人們常常可以看到道士們身着金絲銀線的道袍,手持各異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調,在壇場裡翩翩起舞,猶如演出一場折子戲,這就是道教的齋醮科儀。俗稱“道場”,謂之“依科演教”,簡稱“科教”,也就是法事。

叩拜禮儀

道教禮儀源自《周禮》,涉及宗教活動、日常生活各方面,包含叩拜、供養、誦經、戒律、服飾等内容。信衆對常人行拱手禮或作揖禮,而對神仙、真人則行叩拜禮,以示特别尊敬。道教叩拜方式分為一禮三叩、三禮三叩、三禮九叩三種,其基礎是拱手禮和作揖禮。拱手禮亦稱為抱拳禮,分為兩種:一種是儒家禮儀,兩手相抱,舉于胸前,立而不俯;另一種是左手抱右手,負陰抱陽、蘊含五行,内掐子午訣,外呈太極圖。作揖禮動作為:一面躬身,一面抱拳,自下而上,向人行禮。

宗教節日

各洞神仙聖誕、得道之日,皆為道教節日。道教節日既傳承上古華夏民俗,又與中國傳統節日密切聯系。主要節日有:三清節:冬至日元始天尊聖誕,夏至日靈寶天尊聖誕,二月十五道德天尊聖誕。三元節:正月十五上元節(元宵節),七月十五中元節(鬼節),十月十五下元節。五臘節:正月初一天臘之辰(春節),五月初五地臘之辰(端午節),七月初七道德臘之辰(七夕節),十月初一民歲臘之辰,十二月初八王侯臘之辰。諸神聖誕: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聖誕,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聖誕,二月初六日全真道始祖東華帝君聖誕,二月十九慈航真人(觀音)聖誕,三月廿八東嶽大帝聖誕,三月初三王母娘娘聖誕、真武大帝聖誕、軒轅黃帝聖誕,三月十五玄壇财神聖誕,三月廿三媽祖娘娘聖誕,四月十四純陽祖師聖誕,四月十八碧霞元君聖誕,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聖誕,九月初九鬥姆元君聖誕、重陽祖師聖誕(重陽節),十一月十一太乙天尊聖誕。其他節日:正月初五接财神,祭祀祖先清明節,六月十九觀音成道,八月十五嫦娥奔月(中秋節),臘月二十三祭竈節(小年)。

道教服飾

冠服:道士平時穿戴的冠裳和免簪帔以及在齋醮儀式中穿着衣帔的總稱。早期道教對于冠服之規定甚為簡單,從南朝劉宋陸修靜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趨向嚴格,冠服區别愈加明顯。據南北朝《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卷五,對各類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确規定。書稱:“服以象德儀形,道士女冠,威儀之先參佩經法,各須具備如本法,不得叨謬。違奪算三千六百。”唐道士張萬福《三洞法服科戒文》中的道士冠服分類已趨簡化,按法派分為六類。

道教稱謂

在曆史上,随着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衆擁戴而選的道士。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衆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内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衆,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齋醮科儀,善于踏罡步鬥,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于《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别于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衆範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煉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煉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為宗師。真人: 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顔色,稱道士為黃冠。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号。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谥号、賜号。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衆。

道教不僅明文規定了各種修持戒律,也在祀神、修真、拜師、齋醮、參訪、飲食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宗教禁忌。

四不吃:道教徒不吃四種肉食——牛肉、烏魚、鴻雁、狗肉,因為牛、烏魚、鴻雁、狗分别代表忠、孝、節、義。

道不言壽:道教重生惡死,忌諱詢問年齡,所以問老道長高壽是不禮貌的行為。

戊不朝真:道教逢陰曆天幹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燒香、不誦經、不朝拜,不建齋設醮。

再看看佛教

基本禮儀

敬佛

殿者,王所居:佛謂之大醫王,能醫衆生之煩惱生死大病,又中國最初佛教初傳入東土為王等貴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辭,乃武則天所立,如衆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雲:【無事不登三寶殿】。佛寺是清淨的聖地,所以進入寺廟衣履要整潔,不能着背心、打赤膊、穿拖鞋。當寺内舉行宗教儀式或做道場時,不能高聲喧嘩幹擾。未經寺内職事人員允許,不可随便進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為了保持佛地清淨,嚴禁将一切葷腥及其制品帶入寺院。。

一、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

1、緣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右側行則右腳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

  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為信道,任意穿梭遊走。

  4、進殿之前當先淨身心,洗淨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雲:「若得見佛,當願衆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5、于佛殿内隻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衆共修繞佛時,注意轉角處,不須住腳問訊,隻要向上齊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嘩,除聽經聞法,全體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腳、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穢等,坐時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于口袋内,勿進進出出影響大衆。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評佛像之莊嚴與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經過有佛像處,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如在經堂、佛殿應當禮拜,如因時間、空間不便,可合掌或問訊。

  3、見有佛像損壞,應予妥當處理,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損壞或不潔,應盡量修複,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潔淨。

  (2)如無法修複,紙制者應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餘灰持往淨處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後,灑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踐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将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将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将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衆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5、點香時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後,退半步問訊即可、不用一直點頭。

  6、如看見佛像或經書置于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淨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三、如何禮佛成熟的稻穗向下垂----拜佛

  拜佛具有忏悔罪過、修持禅定與感恩禮敬的意義,藉拜佛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尊敬與感恩,并檢讨自我、忏悔過去所造的業障,這樣不但有助於人格的提升,也能讓人的身心安定。

  拜佛的動作,是心誠意敬的将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将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敬禮,故又稱為頂禮。彎腰低頭表示謙虛,承認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當五體投地,接觸到大地時,則令人感動於大地孕育衆生,負載衆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懷著感恩心,以飲水思源的心,感謝大地,感謝一切衆生。而從拜佛的動作,讓人連想到,當人的内心充滿了禮敬、感恩與忏悔時,也有如稻穗一樣的,因成熟而下垂;而拜佛的意義,也就是如此了。如果再細分,拜佛含有四層意義:

  1.感應禮拜:為了求佛、菩薩保佑,賜給幸運,免除災難,求佛接引超度,感謝恩德。

  2.恭敬禮拜:對三寶恭敬,或為了感恩、崇敬,這種禮拜是從内心至誠懇切的自發産生的。

  3.忏悔禮拜:也就是為忏悔而禮拜。能做忏悔禮拜的人,必定已是謙虛,或正在學習謙虛的人,因此,忏悔禮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變人的氣質,使人變得誠實、溫和、謙沖。

  4.無相禮拜:無相拜佛是一無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個層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的每一個動作,指揮著自己的身體在拜;進入第二個層次則是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但是指揮的心已經沒有了;最後達到第三個層次,既沒有指揮,也沒有體驗,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這個人是誰?反正「他」在拜。所以,拜佛時,應當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個動作、一個動作,非常清楚自然,動作緩慢一些、輕松一些、柔軟一些,輕松緩慢地體驗拜佛的每一個動作,以及動作的感覺,不要把拜佛的動作弄得急促、緊張。否則拜得太快,會慌、忙、急、亂,反而失去了甯靜、安定。

  拜佛時,前額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體是柔軟的,甚至接觸的地面也是柔軟的、清涼的。拜下去之後用自己的心體驗自己的兩隻手掌,站起來之後,體驗雙手、雙腳的動作和感覺。感覺自己的體驗,體驗自己的感覺,感覺每一細微的部分。如果拜佛的時候,隻有動作而沒有用心、缺乏慚愧心,那隻是磕頭如搗蒜的拜佛,對於人格的提升很難有作用。若是不便來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曠明亮處,藉由禮拜來忏悔、感恩,或舒緩身心。特别是當您感到心浮氣躁時,不妨透過拜佛的動作來安定煩亂的心思。

  拜佛的動作解說: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随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随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

  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系以「額頭」接觸地面,并非「頭頂」去著地。

  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将身撐起,直腰起立,雙手合掌立直。

  在禮佛的時候我們要知道:

  1、禮佛不必立于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隻要衆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是故隻要出于至誠心、恭敬心,什麽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論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内大衆已集合時,但随衆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衆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3、禮佛三拜之含義:

  *合掌手勢: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驕慢心

  (2)見賢思齊

  (3)忏除業障:所謂【禮佛一拜滅罪河沙】滅罪當先整肅威儀,内外威儀具足,自能感應諸佛、菩薩之護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忏悔弟子○○願與衆生同修忏悔。

  *發露忏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義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實相忏悔

  罪從心起将心忏,心若滅時罪亦妄,

  心妄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

  第二拜:發願修道弟子○○願與法界衆生

  同消三障諸煩惱,同得智能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第三拜:同普賢回向弟子○○願與法界衆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

  (5)禮三寶文

  我弟子○○願與弟子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法俗眷屬、冤親債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衆生各個得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身、智、行、願威神之力清淨三業分身塵刹盡未來際,一心頂禮盡虛空界,微塵刹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禮佛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

  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禮法

  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

  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禮僧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菩薩影現中,

  我身影現聖僧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4、拜佛時必須内心恭敬三寶,如第一拜念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第二 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寶不思議....,或第一拜念南無盡虛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念誦,則視個人修持而異,并無定規。

  5、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将臀部置于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内存虔謹、外現恭敬,則能感應道交。禮佛時,應默念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或雲:【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祗業,稱揚若贊歎,億劫莫能盡。】

  6、凡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迳行而過。

  7、若有出家衆正在禮佛,不得與師并行,當位于師之後。

  8、禮佛時,不可看似恭敬,實則内懷我慢或為求修行名譽,詐現威儀。

  9、.大殿正中央的拜墊是住持禮佛用的。其他人不得用。

  第二節 敬法

  一、如何請經、持經1、請經時,經要夾于食指與中指之間,食指與大拇指同置書面,另三指置書下。

  2、凡持經像,皆當雙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經書隻手攜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經書卷之若筒。二、如何誦經1、讀佛經律時應焚香端坐,如對聖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讀經,必先靜坐片刻,默念偈雲:【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誦經時,除雙腳不可交叉外,也不可邊誦經邊吃東西。

  2、讀經必字字理會義解,與心相應,不可草草涉躐。

  3、讀書當覆以經蓋,以免灰塵積落。經上有灰塵當以淨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塵。經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雜物,當敬法如敬佛。

  4、個人誦經以不妨礙他人為宜,團體則應随衆誦念。

  5、讀經中止,當以紙條記之,不可折疊經頁。

  6、專供讀誦之經本,不可寫字。萬不得已,以鉛筆為記,熟誦之後必須擦淨。講課之經本則不妨于消隐處筆記。

  7、誦經時,有人造訪或問話時,可以合掌答禮,或以紙條記之,将經典合起,起身迎客,千萬莫未将經典合起,即對着經典談論世俗話,或大笑不已,這是亵渎法寶的行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誦完而心生煩惱,當知:

  誦經的目的,是為了開智能。

  念佛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信心願力。

  吃素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慈悲心。

  8、讀經時忽生雜念,則應将經本合上,待雜念消去後再讀。

  9、擺放經書時,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當端正之。對經書、架裟、衣缽、錫杖、念珠、佛塵及一切法器,皆當恭敬處置之。

  10、.經書損壞應當修補,如實在無法修補時,可以焚燒之,将餘灰灑于清淨之處,勿使人踐踏到。第三節 敬僧一、僧五敬德1、發心離俗:謂出家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修習菩提而為世間之福田。

  2、毀壞形好:謂出家人剃除須發,毀壞相好,除去世俗塵衣而着如來之法服,具佛威儀而為世間之佛田。

  3、永割親愛:出家之人割舍父母親情之愛,而一心積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德,兼能為世間之福田。

  4、委棄軀命:謂出家人委棄生命而無所顧惜,惟一心求證佛道,兼能為世間之福田。

  5、志求大乘:謂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脫一切有情,為世間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淨德,應當敬僧如敬佛。二、敬僧之法1、路途中、靜坐中、誦經中、禅行中、剃頭時、以及洗澡、上廁所、乘車船、睡卧等時,勿禮拜大德。除誦經、生病、剃發、工作之時,不得見出家衆經過而不起立示禮。

  2、遇大德入寺院中,當集合大衆,敲二鼓一鐘,直到大德進入大殿站好為止,由班首稱:【頂禮某大德】,若大德要離開時,亦敲二鼓一鐘,直至上車為止,此乃迎來送往應有的禮節。若僅是個人欲行禮,則可進入佛殿後,向佛行禮,口稱:【頂禮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當奉命唯謹,盡力辦好。不可請師父幫自己拿東西、帶東西。

  4、.頂禮大德時,虔誠一拜即可,時間不宜過長。遇見師父應以合掌問訊以示禮儀,若大德謙遜不受頂禮時,合掌問訊即可,莫執着己意。如果向大德說頂禮三拜,而大德未說【一拜即可】時,依然要拜三拜。頂禮大德要在佛殿時才行禮,不要在大路旁、水溝邊或火車站等不宜之處,遇師即頂禮,如此驚世駭俗之舉動,有失莊嚴、端正。合掌問訊時要雙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禮即可,不可隻用一隻手作揖,這是不合乎禮儀的。

  5、手中持經時,碰到法師時,将經舉起與眉齊,向法師說:【阿彌陀佛】,或說:【師父好】即可。

  6、不得直喚出家衆名諱。師父有呼喚時,應合掌答:【阿彌陀佛!!】

  7、不得盜聽出家衆誦戒經。

  8、不得說出家衆過失。不得出家衆結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與出家衆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三、稱呼大德

  佛教的教制、教職在各國不盡相同。在我國寺院中,一般有"住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