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打開地球畫冊,山山水水都會問我,朋友朋友,跨世紀的朋友,你給未來的地球想留些什麼?”著名歌曲《給未來一片綠色》,給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出了“未來之問”。
打開“地球畫冊”,在一座擁有“百裡柳江,百裡畫廊”的山水城市柳州,用工業産值廣西第一與水質全國第一同放異彩、相得益彰,回答了“未來之問”。
——根據生态環境部通報的2020年1—12月以及2021年1—10月地級及以上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柳州在全國300多個城市中排名第一。
——作為廣西第一大工業城市,曾在環境污染中苦苦掙紮的柳州實現了從“酸雨之都”到“水質冠軍”的蝶變。這背後是一個個筚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馴水故事。
柳州人的馴水實踐,是我黨領導新時代治水事業的成功案例,是生态文明思想在碧波綠水中閃耀光芒的一個縮影,是“廣西生态優勢金不換”的一個樣本,也是觀察美麗中國建設的一個窗口。
百裡柳江穿城而過,青山碧水藍天,宛若百裡畫廊。 柳州日報記者 黎寒池 攝
馴水之變
——一條小河
映照美麗中國
《淮南子·說林》:“馬先馴而後求良。”
馴水如馴馬。柳江之馴,觀洛清江之變可見一斑。
初冬時節,洛清江上遊的鹿寨縣黃冕鎮一處河岸邊,觀鳥愛好者王志鴻架起相機,貓在岸邊的蘆葦叢中,密切注視着不遠處的河灘,猶如等待久别的戀人。
這幾年,每年早春和初冬,他都會來到這裡等候。
王志鴻等待的是一群中華秋沙鴨,是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瀕危鳥類。這一第三紀冰川末期遺留下來的古老物種,主要以清澈河流、水庫為栖息地,是優質水環境的指示物種。
“初次發現時隻有幾隻,到後來最多時26隻。”王志鴻樂于向人展示他的得意之作——一張14隻中華秋沙鴨“同框”的圖片。
11月10日,一群中華秋沙鴨如約而至。它們時而展翅高飛,時而戲水覓食,悠然自得。
洛清江是柳江的支流,主要流經工業較為發達的鹿寨縣,在柳州市區下遊彙入柳江。10多年前,洛清江曾是一條“納污河”。
“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柳州市區。
“早年,每到枯水期都有死魚事件發生。”市鹿寨生态環境局副局長鐘豔明清楚記得,2005年她休完産假後上班第一天,就去處理水污染導緻的網箱死魚事件。
自治區柳州生态環境監測中心辦公室主任米世僑2009年曾撰文痛陳污染之害:鹿寨縣每年的工業廢水排放量一般在5000萬噸以上,其中主要污染行業為黑色冶煉、化工、食品、造紙四個行業。
面對剜心之痛!鹿寨縣猛藥去疴,重典治污。
投資1.42億元在2010年和2018年先後建成兩座縣級污水處理廠,實現縣城污水經處理達标排放;用10年時間推進20家重點排水企業廢水治理工程項目,覆蓋化工、造紙、制糖、電鍍等重點行業……系列措施逐步見效,鹿寨縣江河湖庫水質達到Ⅲ類以上。
今年4月,鹿寨縣因“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推進力度大、河湖管理保護成效明顯”獲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并獲1000萬元獎勵。
洛清江之變,曆時10年,孕育了美麗蓓蕾。
這是柳州鐵腕治水的生動寫照。
馴水之行
——一場保衛戰
美了一座城
《易·坤》:“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緻其道,至堅冰也。”
柳江之馴,順道而行,以求至美。
清清柳江水,冠絕三百城。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筆下“江流曲似九回腸”的柳江,在冬日暖陽下波光粼粼,不時有幾隻白鹭從江中的蘿蔔洲飛過,顯得溫婉動人。
柳江,是珠江水系西江幹流第二大支流。從雲貴高原南麓的貴州省獨山縣發源的都柳江,流經苗嶺侗寨,從三江侗族自治縣入境柳州,而後在柳城縣鳳山鎮與龍江交彙後成為柳江。柳江水日夜不息奔向東南,流入西江、珠江,奔騰向海,滋潤着粵港澳大灣區。
在主城區,柳江自北而來,急轉了一個彎,又向北而去,形成了一個巨大的“U”形。如這“U”形一樣,柳州發展也曾走過一段彎路。
柳州工業博物館專設“生态宜居館”,反映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曆史。
館内一面弧形牆體,模拟呈現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柳州遭受污染的情景:污水橫流直排柳江、水體布滿烏黑色油污……
“當時,大批工廠依江而建,市區不到9公裡的柳江兩岸,分布着30多條排污溝渠,日夜排放着污水。”柳州市第一代環保監測技術員、85歲的韋金志老人說。
當年,柳州工業聲名鵲起,但同時生态環境惡化,酸雨率一度高達98.5%,被稱為“酸雨之都”。
“柳州印染廠每天排入柳江的漂染和鍋爐除塵沖渣水有3000噸左右”“第二造紙廠每天排入飲用水河段有2000多噸廢水”……1989年11月《柳州日報》刊發的一組“柳州市環境污染問題連續報道”在館内被放大展示,訴說着污染之痛。記者扼腕發出“污染源頭何日可截流”之問。
發展工業與保護環境,這是一個世界難題。放眼德國、美國、英國等老牌工業國家,幾乎沒有一個不曾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工業。20世紀中葉後,萊茵河因為德國工業化進程受到嚴重污染。
柳州市區景觀。
魚和熊掌,如何得兼?
“要柳州還是要柳鋼?”新世紀初,如何處理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曾引發熱烈讨論。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認為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非截然對立,決心通過産業升級和強力治污實現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推進。
有切膚之痛的柳州,提出打造“21世紀現代山水工業城市”,全面啟動“碧水藍天”工程。
一場馴水的保衛戰打響了!
對此,市生态環境局副局長趙福記憶猶新:“柳州市牽牢治理工業污染這個‘牛鼻子’,實施搬遷一批、改造一批、關停一批、整治一批的鐵腕整治,用‘長牙齒’的制度讓排污企業痛定思痛,轉型發展。”
559家“散亂污”企業全部完成整治,40家重點行業企業完成清潔化改造。一批電鍍廠退城進園,柳州鋅品廠等企業搬遷改造,柳化老廠區等政策性關停。
鐵的決心、鐵的措施,彙聚起鐵的力量。
“不搞好環保,連生存的權利都沒有!”作為華南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柳鋼集團知責于心。
10多年來,柳鋼集團柳州本部環保投入累計近100億元,工業“三廢”實現超低排放。
“柳鋼建成4座廢水集中處理站,噸鋼耗水量由21年前的54噸降至目前的1.7噸,工業水循環利用率98%以上。”柳鋼集團總經理甘貴平說。
1991年,柳鋼鋼産量49萬噸,二氧化硫總排放量7166噸;2020年,柳鋼鋼産量1423萬噸,二氧化硫總排放量下降到5365噸。折算下來,柳鋼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到原來的3%。
柳鋼廠區旁的雀兒山公園成了“鳥兒的天堂”,吸引了大量攝影愛好者到此拍攝翠鳥和白鹭。
柳江之治,必須截污!
許多人喜歡到濱江西路江邊的親水步道鍛煉、觀景。而鮮為人知的是,與步道并行的,是埋在地下直徑近兩米的截污管道,把河北半島的污水全部截流到污水處理廠。
“柳州市已建成了五大污水收集系統,收集管網超過1000公裡,建成運行的污水處理廠有11座,日處理能力82萬噸。”柳州工業博物館講解員羅娜自豪地向遊客講述治污成果。這位河南姑娘,因柳州生态好,選擇在此紮根。
目前,柳州市城市建成區污水處理率已達95%。
水清了,天也藍了。今年前10個月,柳州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85天,優良率93.8%,其中6個月全月空氣質量優良。
本報32年前發出的世紀之問,已得到響亮的回答:柳江之上,摩托艇風馳電掣、内河帆船揚帆争先……以碧水為媒,柳州市通過舉辦“國際水上狂歡節”及一批有影響力的水上賽事,柳江之美蜚聲海内外。
馴水之行,行則必成。
柳宗元在1200多年前描述的“桂嶺瘴來雲似墨”那般瘴氣彌漫的景象早已遠去,工業發展導緻環境污染的陣痛也成過往。今年4月,柳州市因“環境治理工程項目推進快,重點區域大氣、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獲得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成為廣西首個在生态環境領域受到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的城市。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出治理城市黑臭水體、全面推行河長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一系列舉措,生态文明建設紮實推進。柳江從“污”到“清”的變化,正是黨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成效。
柳州市區一角。
馴水之策
——一江碧水
講述“共治”故事
《列子·黃帝》:“雖虎狼雕鹗之類,無不柔馴者。”
柳江之馴,以策萬全,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
此策,為共治之策,是行者知之成。
而今,“百裡柳江”已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江邊的蟠龍山人工瀑布驚豔了無數人。瀑布從岸上傾瀉而下,在夜景燈光和喀斯特地貌山體的映襯下,流光溢彩、蔚為壯觀。遊客何曾想到,這裡曾是當年印染廠的排污口。
昔日“黑瀑”今變勝景,得益于柳州軟硬兼施的馴水之策:
——法治馴水
在享有地方立法權後,柳州市出台了兩部環保類實體性法規:一部是2017年8月1日施行的《柳州市蓮花山保護條例》,保護青山;另一部是今年10月1日施行的《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環境保護條例》,呵護綠水。
——監測馴水
“水質如何,通過手機終端就能知曉。”自治區柳州生态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冼育春掏出手機說。
柳州市在廣西率先開展大規模區域重點小流域監測,境内所有小流域全部納入監測範圍;建設了柳江幹流河道“天眼”監管系統;建成了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監測結果出現異常時,系統會自動預警并留樣。
——協作馴水
2012年初發生在上遊城市的龍江镉污染事件,曾給柳州市水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這是柳州生态的“阿喀琉斯之踵”。這警醒柳州:生态保護不僅要管好自己,還要關注區域生态安全。為此,柳州市積極開展區域協作,與來賓市、河池市建立了“柳來河一體化”環境保護合作的跨區域協作機制,與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立了都柳江流域市(州)級跨區域環境聯合交叉執法和跨界河流聯防聯控聯治機制。
——管理馴水
市區江面,每天都有數條裝置濾網的垃圾自動收集船來回穿梭,這是市水上保潔所在清潔江面。2009年,柳州市成立全國首支水上綜合執法大隊(水上保潔所),他們集中行使原來分散在多個部門的河道管理處罰權,打撈江面的垃圾也是他們的工作,柳江有了“清道夫”。
三年來,全市2000多名河長巡河30多萬次,解決包括非法侵占水域岸線和垃圾傾倒在内的河湖亂象問題1000多起。
——補償馴水
柳州市創新探索生态補償良性互動模式,搭建碳彙交易平台,成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的“助跑器”。
……
“監測數據顯示,柳江流經柳州市區實現了‘進城清,出城也清’。”市生态環境局局長龔繼冬說。
良好生态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保護,永遠沒有休止符。
龔繼冬介紹,柳州市已謀劃“十四五”污染減排等工程項目超130個,預計總投資約270億元,将進一步推動水生态環境保護與修複。
柳州市河東片區城市景觀。
馴水生金
——一股茁壯的
生産力噴薄而出
道雖迩,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柳江之馴,行則将至。“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在柳州成為鮮活的現實。
廢棄物變原料、鋼渣變建材、淤泥變水泥……在大手筆進行環保投入取得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後,柳州人驚喜地發現:做好生态環保,帶來的是源源不斷的綠色财富。
鋼鐵生産燒結球團工序中産生的二氧化硫,曾是造成“酸雨”的禍首。而今,柳鋼通過氨法脫硫工藝,在處理煙氣中的二氧化硫時,得到硫酸铵這種工業原料。柳鋼集團能源環保部環保科科長梁傑群說:“柳鋼現有6條氨法脫硫生産線,每年産生效益約1950萬元。類似變廢為寶的還有高爐水渣變超細粉、用鋼渣制造建築材料等,都産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每天下午,10輛載重10噸的封閉式卡車都會來到廣西魚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廠區,将污水處理廠沉澱下來的淤泥運到這裡處理。淤泥在水泥窯經過1500攝氏度高溫煅燒,變成了水泥熟料。這條生産線從2013年投産以來,已累計處置城市淤泥16萬噸,産出水泥熟料約4萬噸。“從2005年開始,我們還累計處置了10萬噸危險廢棄物,實現資源化利用。”該公司副總經理覃澤奮說。
“柳州優質的水,養出了肥美的螺蛳,腌制出優質的酸筍、豆角,從而産生了俏銷全球的柳州螺蛳粉。”廣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姚漢霖說。
短短7年時間,袋裝柳州螺蛳粉從“小米粉”發展成“大産業”。
“工業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業最強”是人們對柳州由衷的贊歎。
馴水生金的“柳州故事”,正在不斷上演。
洋紫荊盛開的柳州市學院路。
1992年,在全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中,柳州成為首個年工業總産值超百億元的城市,那時柳州環境污染嚴重。而今,生态宜居的柳州,以廣西1/13的面積、1/12的人口,創造着廣西約1/4的工業總産值。柳州已是全國重要的汽車生産基地,“人民需要什麼,五菱就造什麼”的上汽通用五菱成為首個累計産銷量達2500萬輛的民族品牌單一車企,柳鋼今年前10個月利潤已近100億元,柳工每年從海外獲得近1/3的銷售收入……
國家生态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态司司長張波評價:“柳州水環境質量改善是一個觀察窗口,說明當地以水污染為代價的發展方式發生了轉變,綠色發展的成色足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