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嶺南文化喪葬習俗

嶺南文化喪葬習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2 05:07:03

摘 要:“吃豆腐(飯)”喪葬習俗廣泛流傳于我國浙江、上海、湖南、湖北、雲南等地,是指親友參加葬禮,死者家屬用豆腐等菜肴招待賓客的風俗,也可概稱整個喪葬活動。流傳于浙江地區的豆腐祖師爺樂毅故事、上海吃豆腐羹飯故事都記載了“吃豆腐(飯)”喪葬習俗的由來。這兩則民間故事反映了黃豆、豆腐與孝親行為、豆腐與肉體之間的關聯,進而發現“吃豆腐(飯)”習俗是古代食人、食死人肉風俗在現代社會的遺留。再加上豆腐和肉體的相似性,“吃豆腐(飯)”不僅指賓客在喪葬筵席上所吃的菜肴,還喻指吃死人肉以及整個喪葬儀式的完成。用豆腐來代替屍體如同孝子們用牲畜肉代替屍體一樣,是逝者子孫告慰亡靈、盡孝的表現,是農業社會發展在喪葬儀式中的表現,也是人們用“吃豆腐(飯)”概稱整個喪葬活動的深層次原因。

我國南方很多地區都曾流傳過“ 吃豆腐(飯)”的喪葬習俗。這是指人去世後,死者家屬設筵席酬謝參加祭奠死者的親友、街鄰等。筵席以素食為主,古人稱為“豆筵”,意指以豆腐等素食為主的筵席,江南多稱“豆腐飯”或“豆腐羹飯”;湖南邵陽一帶稱為“吃豆腐”,而且這一概念有所泛化,凡是參加死者喪葬儀式活動皆稱為“吃豆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原來以素食為主的豆腐飯也逐漸出現了葷菜,在浙江、上海、湖北、湖南、四川、雲南等地仍流傳着此俗。何雲芳等人運用轉喻、隐喻的認識方法,探讨“吃豆腐(飯)”的由來,并得出四種“吃豆腐”的現代含義,而有關“吃豆腐(飯)”喪葬習俗的文本梳理、豆腐與喪葬之間的關系、為何以“吃豆腐(飯)”概稱整個喪葬活動等問題并未涉及。本文從民俗學角度,分析這一習俗的故事文本,探究喪葬活動被稱為“吃豆腐(飯)”的深層原因。

嶺南文化喪葬習俗(探析喪葬中原文化)1

嶺南文化喪葬習俗(探析喪葬中原文化)2

樂毅的父母都活得壽長。在父母去世時,樂毅把家裡存放的黃豆全都做成了豆腐,辦了酒席,請四鄰八闾來吃豆腐飯:叫做“長壽豆腐”。——這就是辦喪事吃豆腐飯的出典。

這一故事主要流傳于浙江地區。父母去世時樂毅把家中黃豆全做成豆腐,并用豆腐辦酒席,招待街坊鄰居。因樂毅父母長壽,豆腐成了長壽食品,所以辦喪事所吃的豆腐也稱為“長壽豆腐”。

在上海地區流傳着“吃豆腐羹飯”的故事。故事講述了公公分别給三位兒媳三顆黃豆,以出難題考驗的形式選擇最佳當家兒媳。結果三兒媳用三顆黃豆為種進行種植,收獲了很多黃豆。公公讓三兒媳當家,并且把黃豆做成“素雞、素鴨、素魚、素肉,燒了一大桌菜讓大家來吃”,并吩咐兒媳:“我百年之後,你們就用豆腐供我。”阿公死後,兒媳确實用豆腐供奉阿公,并用黃豆做了一桌素菜。此後,凡家中辦喪事都要吃豆腐飯,當地稱為“吃豆腐羹飯”。這則故事透露出三點重要信息:第一,兒媳用豆腐供奉去世的公公,豆腐成了祭祀亡靈的食物;第二,公公去世後,兒媳用黃豆(豆腐)做成的素菜,自然也包括公公生前用豆腐模仿動物形狀所做的素菜,如素雞、素鴨、素魚等;第三,家中辦喪事吃豆腐飯習俗的流傳,應該是當地民衆效仿故事中的兒媳,用豆腐做成素菜(素雞、素鴨等),既用來祭祀亡魂,又用來招待親友。

通過後兩則故事我們發現兩者具有相似的情節:老人去世後,兒子(媳)用豆腐做飯菜,招待親友、街鄰,老人去世是後人做豆腐飯并用之招待親友諸鄰的前提;舉辦豆腐筵席者是老人的後代(兒子或兒媳),而吃豆腐飯的人是來參加老人喪禮的親友、鄰居。

嶺南文化喪葬習俗(探析喪葬中原文化)3

二、喪事活動被稱為“吃豆腐(飯)”的深層原因

上文已言及豆腐與肉體存在相似性,那麼豆腐和肉體的相關性,勢必使豆腐和整個喪葬活動密切相關。事實也正是如此,不管是樂毅和“吃豆腐羹飯”講述喪葬習俗由來的民間故事,還是現在湘、滬、浙等地的喪葬筵席上,豆腐都是必不可少的菜肴。這不僅是語言學上将“吃豆腐”這個概念泛化的表現,也正喻示着豆

腐和喪葬活動具有深層次的民俗關系。

兩則民間故事中,豆腐在喪葬筵席上,既用來招待親友,又用來供奉亡魂。從表面來看,用豆腐來招待參加喪事的親友,一是因為農業社會生活水平較低,物質匮乏,用自家生産的黃豆加工的豆腐招待客人,是我國農村民衆普遍的待客之道;二是因為豆腐營養價值較高,和肉類等葷菜在口感上存在相似性;三是因為豆腐寓意着長壽、福氣等,用它來招待親友,希望親友能長壽。樂毅用豆腐來招待街坊鄰居,正是出于此意。“腐”音同“福”,豆腐象征着福,我國古代民間過年時要打豆腐、吃豆腐意味着福氣延續整年。

豆腐用來祭祀亡魂,最重要的原因是豆腐被稱為鬼食,是祭祀亡魂的食品,所以豆腐和整個喪葬習俗乃至喪事整個過程密切相關。清汪伋《事物原會》卷三〇引吳燮門雲:“向見書中載有‘豆腐名鬼食,孔子不食’一說。以豆出漿,其渣滓分量稱之不少累黍。腐乃豆之魂魄所成,故謂之鬼食。”吳燮門為明清時人,他曾在書中見過“豆腐為鬼食,孔子不食”的說法,可惜忘記書名。我們姑且不論孔子是否食豆腐的問題,既然豆腐被稱為鬼食,那麼豆腐出現在喪葬筵席上必定和喪葬活動密切相關。

嶺南文化喪葬習俗(探析喪葬中原文化)4

“吃豆腐”一詞除了指賓客吃喪葬筵席上的豆腐菜肴,從豆腐和肉體之間的關聯性來看,“吃豆腐”應該還具有吃掉死者遺體的喻意,喻指整個喪葬儀式過程的完成。所以,民間才流傳着用“吃豆腐(飯)”來指喪葬筵席,乃至整個喪事活動。這也是用“吃豆腐(飯)”指代喪事活動的真正原因,也是這一稱謂得以廣為流傳、深入人心的深層次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魯班易俗傳說中,魯班用豆腐代替死者用來待客,體現出親屬和吊喪人分食死者遺體的遠古喪葬習俗。“吃死人”說法明确地反映了吃食死者遺體的俗信。相對而言,“吃豆腐(飯)”說法恰好诠釋了以豆腐代替死者遺體用來招待親友喪葬食俗的演變,參加喪事的親友從吃死者遺體轉向吃豆腐 。“ 吃 豆 腐(飯)”隐喻親友諸鄰分食死者遺體活動的社會現象。這正是“吃豆腐(飯)”既指喪葬食俗,更是指向整個喪事活動的真正原因。

李道和辨析了遠古“彈歌”并指出,“彈歌”的喪禮儀式是保護父母遺體不被禽獸傷害,并獵獲鳥獸之肉,用來代替父母遺體,在家畜飼養成功後,再用家畜肉代替死人肉,這反映的是社會由狩獵時代進入到農耕時代的演進過程。既然鳥獸之肉、家畜肉可以替代父母遺體,那麼孝子用豆腐替代父母遺體也屬正常,魯班易俗傳說正是這一行為的反映。随着農業社會對牛羊等畜力的需求以及農産品的豐收,黃豆制成豆腐用來取代牛羊等,繼而替代遺體,這是農業社會繼續向前發展的自然選擇,也是農業社會進步在喪葬儀式中的表現。

嶺南文化喪葬習俗(探析喪葬中原文化)5

另外,吃食父母遺體和孝子不能沾葷吃肉看似矛盾,實際則是密切相連的。早期吃食父母遺體,乃至與親友諸鄰同食,吃素是對早期吃人肉的規避,是人們想要抹殺人類早期吃食死者遺體的族群記憶。在古代食人、食死人肉風俗的社會大背景下,結合豆腐被稱為鬼食,豆腐與肉的相似性等方面來看,“吃豆腐(飯)”不僅指賓客在喪葬筵席上所吃的菜肴,還喻指吃死人肉以及整個喪葬儀式的完成,這就是用“吃豆腐(飯)”概稱整個喪葬活動的深層原因。

文章來源:《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02期

想了解更多生命知識與新聞,盡在“慧殡葬APP”新聞欄、報告欄,讓您從容了解既神秘又有溫度的生命文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