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過:一個人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通過閱讀可以發展人性,提升修養,可以豐富生活,愉悅身心。
可是有的人生來就不愛看書,面對密密麻麻的文字就頭疼,這類人好像中了閱讀的魔咒,得了不善讀書的病症。
這類病情有一個顯著特征是他們往往會被“必須從頭讀到尾”的強迫觀念所束縛,因此使得讀書變得更加痛苦,覺得麻煩,進而産生讨厭的情緒。
因此治療的第一步是要斬斷這種惡性循環,明确讀書不必從頭讀到尾。作為讀者的我們對書籍擁有絕對的主動權,可以略讀可以跳讀,完全可以大膽地采用适合自己的讀法。
治療的第二步,從興趣出發,找自己喜歡看,能引發我們好奇心的書籍。
居裡夫人說過:“好奇心是學習者的第一美德。”
成為讀書體質的關鍵,完全在于從好奇心出發。對于挑起好奇心的事物,我們往往會更加專注。
比如說一個新晉寶媽,沒有育兒經驗,面對小孩出現的各種狀況常常不知道要怎麼應對,對育兒知識充滿好奇心,于是便會請教身邊有經驗的朋友,閱讀各種各樣的育兒書籍和雜志,吸收育兒所必需的知識。同時,為了防止孩子生病,不僅必須了解醫療信息,還得學習斷奶後的飲食做法。
正是因為好奇心 實際的行動,使得學習變得更加高效,從而使每天的生活變得切實而準确。
所以在讀書時,我們可以先選擇感興趣的領域。例如在職場工作中,為了提高業務能力,可以多看一些與職場有關的書籍,學會與他人溝通的技巧,通過廣泛地主題閱讀來吸取信息,再把它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進行實驗,确定書中哪些觀點是有用的,進而掌握堪用的技術和理論。
可能有的人會提到說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覺得很迷茫,而書又看不下去,那該怎麼辦呢?
這種情況,可以從“聽現場”開始。要有意識地去聽作者的聲音。仔細想來,所謂讀書,便是接觸作者的思想,了解作者。
你可能也有過這樣的經曆:對于一個完全陌生的歌手,隻是偶然看了一場他的演唱會,或是聽了他的故事,然後就買了他的CD,讀書也是一樣的。
這是一種“現場的魔力”。接觸歌手或作家的原聲,你們之間的距離就會驟然拉近,因為聲音承載着那個人的感情、性格、迄今積累起來的經驗等信息。我們的傳感器會敏銳地感知這些信息,對其人做出判斷和評價。
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觀看作者的演講視頻,關注他的微博,與之産生互動,來了解作者,當我們喜歡上一個人時,自然也會不自覺地愛上他的作品。
這種方法稱之為“繞道讀書”,也就是不直接閱讀書籍本身,而是先了解作者背景,再開始看書。
不善讀書的人,往往存在對書過于崇拜、距離保持過遠的傾向。但實際上,書隻不過是展示作者思想的一種媒介和手段。
隻要有意識地從作者本人身上找到感興趣的地方,就能切換到“讀書是深入了解作者的手段”在這一認識上,能夠加深沉迷于讀書的程度。
除了上述的“繞道讀書法”,書上還介紹了另一種沉迷讀書的契機管理辦法,稱為“掌握很多通過五感技巧進入專注狀态的開關,盡最大可能提高進入專注狀态的概率”。
這種方式涉及了時間上的專業術語“伊恩時間”和“柯羅諾斯時間”兩個概念。
“伊恩時間”的意思是我們精神集中時的時間;“柯羅諾斯時間”表示的是能用鐘表測量的客觀的物理時間。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客觀時間是由柯羅諾斯時間支配着的,所以每個人都會陷入24小時奮戰的錯覺,但在我們精神高度集中的時候,流經我們身體裡的感覺是伊恩時間。
因此利用這種時間觀念來理解讀書的技巧,原尻淳一分别對不同程度的讀書體質提出了不同的方法。
對于入門者,原尻淳一提出了刷牙讀書技巧。
刷牙能夠刺激口腔,而且通過“刷拉刷拉”的聲音和有規律的動作,可以自主掌控節奏,所以容易集中注意力。
我們可能常常也有這樣的體驗:集中全部精力進行自己不擅長的閱讀,會感到很痛苦,身體會産生抗拒的反應(比如犯困)。然而通過刷牙使這種意識分散掉一半,就能使身體的抗拒反應也随之減半。
而對于另一種有一定讀書愛好的人來說,原尻淳一提出了翻開書的瞬間就能進入專注狀态的方法。掌握這種方式的技巧是“舉行儀式”,也稱之為一種“自我暗示的模式化”。
具體模式是,要有一種閱讀的儀式感。比如有人每天在固定的時間看書,使大腦養成習慣;有的人會在看書前泡杯咖啡,一邊品着咖啡的香氣一邊感受書籍的浩瀚無邊;有的人會在看書之前整理桌面,擺放好書籍、筆記本、不同顔色的筆等。
這種閱讀的儀式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經過長期實踐,大腦會有意識把注意力集中在讀書上,使得效率更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