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 策劃 陳文文 記者 張留
編者按:跨江、東拓後的杭州,正在西行,尋求新的發展腹地。如果說過去聚焦“城”,如今杭州把西部山區全部拉了進來,聚焦全市域城鄉。“西部山區是杭州大都市的戰略縱深”——杭州首次明确西部這一定位。
基于此,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杭州西進”連續報道,本篇聚焦西部山區。
杭州要“東西并進”。
日前舉行的杭州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重新定義了西部山區的戰略定位:西部山區是杭州大都市的戰略縱深,也是未來發展的潛力所在。同時,這次全會還提出要實現“東西并進、南北互動”。
随着杭州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今的西部山區,指臨安、桐廬、淳安、建德四地。杭州為何要給這些地方“戰略縱深”的新定位?又勾勒出了怎樣的未來?
做好“縮小區域差距”這道必答題
縮小區域差距,是今年浙江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主攻方向之一。對于杭州來說,縮小區域差距也是一個迫切的現實需求。
人口和生産力布局,已經凸顯了迫切性所在。臨安、桐廬、淳安、建德四地,占杭州區域面積超72%,而人口僅占杭州15%,GDP僅占杭州不到10%。
這四個區縣市,人口密度、經濟密度與區域面積不相匹配,讓東西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更加凸顯。
浙江是微縮版的中國,杭州又是微縮版的浙江。作為浙江的省會城市,杭州區域面積達到1.68萬平方公裡,常住人口1200萬人。這座新晉特大城市,既有廣袤鄉村,又有現代城市,經濟社會結構多元,在我國城市體系中具有典型意義。
這個“窗口”中的“窗口”,如果能夠回答好“如何縮小區域差距”,将對省内乃至全國産生示範帶動作用。因此,杭州将西部山區作為戰略縱深和未來潛力,是一種責任和使命擔當。
這兩年來,杭州一直在探索如何縮小區域差距。
有“完成時”,如西部山區的低保、低邊等标準與杭州主城區實現統一;有“進行時”,如讓每個西部區縣市都有優質高中、三甲醫院資源支撐;也有“未來時”,如目前杭州正在醞釀10多個支持西部山區跨越式發展的政策。
凡此種種,都彰顯了杭州下狠功夫縮小區域差距的決心,也将讓廣大人民在綠水青山間享有更加富足的生活。
讓這抹“綠”更明亮
目光向西,臨安、桐廬、淳安、建德四地,生态資源豐富,生态優勢突出。這道綠色屏障,是杭州最厚重的生态底色,具有其它城區并不具備也無法取代的重要功能。
守好這抹“綠”至關重要。杭州将西部山區視作戰略縱深,并不是指基礎設施大幹快上,也不是簡單的承接産業梯度轉移。而是要打破西部長期扮演的資源供給者角色,以構建西部山區跨越式發展新格局為牽引,加快實現更高水平城鄉一體化。
杭州謀劃了三條路徑——
一條指向“協作發展”。過去的山海協作,專門為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縣而設計。杭州創新提出“搭建協作發展共同體”,要建立緊密教共體、幫共體等,開創“先富帶後富、先富幫後富”新模式。
今年,杭州推出了“8050”計劃。即“百社百企結百村”,由100家國有企業、100家民營企業、100個綜合實力較強的村社,與西部山區100個幫促村結對。到2025年,這些結對村集體經濟,總收入要達到80萬元,經營性收入要達到50萬元。
一條指向“文旅西進”。21世紀初,杭州開始實施“旅遊西進”,西部山區被定位為“遠郊景區”。如今,西部的風景“登堂入室”,“三江兩岸”、吳越千年等生态景觀保護被杭州作為一個整體謀劃實施,大都市的最美會客廳呼之欲出。
今年6月,杭州開始圍繞“三江兩岸”黃金線,打造12條未來鄉村共富引領帶,包括“富春山居”“千島環湖”“新安詩路”等,這些都将成為帶動西部山區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點。
一條指向“價值轉化”。過去,生态補償大多一次性到位,難以延續。杭州要在動态優化耕地指标跨區域調劑等方面,按一次性收益和長久收益共享分配等方式先行先試,形成“種樓”和“種田”利益分享機制。
事實上,杭州不僅是國内第一批實施生态補償的城市,還突破了“省直管縣”的财政體制,由杭州市一級财政持續直接轉移生态補償資金。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杭州市委全會上,還明确了要拓寬生态價值實現的轉化路徑,其中完善以生态補償為重點的轉移機制就是重中之重。
破舊立新中,杭州這一抹“綠”,更明亮了。
做強産業這個根本支撐
産業,是山區縣跨越式發展的根本支撐。
浙江山區26縣“一縣一策”,值得杭州參考。所謂“一縣一策”,就是因地制宜,以不同的策略培育持久的發展動能。
位于杭州西部山區的淳安,就被列入了浙江首批“一縣一策”實施地區。論地域面積,淳安是全省最大的縣。但是因為縣域國土面積的80.13%都位于生态紅線之内,可規劃建設空間僅占4.4%,且高度碎片化,因此它又成了“最大的小縣”。
在“一縣一策”的推動下,淳安在重重不利因素下找到了一條新路:優化點狀開發空間布局,發展“痛點”迎刃而解。
如果杭州要複制“一縣一策”,思路可以一緻,方式方法卻可以有獨到之處,讓每個山區縣都演繹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新内涵。
臨安接壤餘杭,需要激發“近水樓台”的地理優勢。
今年初,臨安大刀闊斧提出要建設六大産業園區,位于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的青山湖科技城獨占三園。在這三園中,位于杭州地鐵16号線沿線的“硬科技TOD”,砸下重金40億元改建。一旦“滿員”運行,預計年産值在100億元以上、稅收10億元以上。
借此之勢,杭州可以在優質資源配置、要素保障支持上予以傾斜,進一步發力打造大走廊的“臨安片區”,形成帶動臨安發展的新引擎。
桐廬打造“長三角最佳短途旅遊目的地”,需要一場“二次騰飛”。
火熱建設中的杭州西站,将把杭州與桐廬的時空距離,拉近到10多分鐘。這意味着桐廬将進入三條高速、兩條高鐵穿境的“黃金年代”。
在杭州謀劃的文旅西進中,桐廬的生态和文化優勢将因交通優勢無限放大。如果杭州能夠在“三江兩岸”世界級文化旅遊帶中,更加突出“桐廬闆塊”的比較優勢,勢必讓桐廬旅遊上演一場“二次攀登”。
建德瞄準“浙西科創高地”,需要重塑産業優勢。
跟書記市長“約個飯”,是建德市在疫情期間推出的政企溝通新平台。這個别開生面的“午餐會”,釋放了建德市大抓産業的信号。今年來,建德已有投資80億元的空氣儲能項目、投資46億元的數字影棚項目、投資15億元的華先醫藥等一批項目簽約。
讓建德抓住産業集聚這個勢頭,杭州可以在市域統籌上明确産業布局,助力圍繞産業導向實施精準招商引資,推動建德産業不斷向高端化、特色化、鍊條化邁進。
向西,再向西。杭州西部山區這場集體突圍已經開跑,我們共同期待沖線時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