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每年為什麼有一個閏年

每年為什麼有一個閏年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5 16:14:50

文 | 望于江湖

第五句 寒來暑往

這句演變自《易經·系辭下》中的“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一句。

寒,是個會意字,房屋裡堆了四捆草,草底下躲着一個人,人下面的兩點表示冰。寒冷是摸不着看不到、沒有顔色沒味道的東西,隻是一種感覺,于是古人就采用人蜷縮在室内的草堆底下避寒的方式,來表示天氣寒冷。《列子·湯問》注中說:“涼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極。”可見寒不是一般的冷。“暑”字沒有過多的解釋,就是熱。這句裡,寒暑引指不同的季節。

來,是個像形字,像麥穗之形,本義就是指小麥,《詩經·周頌·思文》中說“贻我來牟,帝命率育”,就是說後稷時代上天賞賜給人類小麥和大麥的種子,引種于中原大地。但為什麼“來”字意思後來變化這麼大呢?我的理解是:你要想收獲小麥,不能着急,必須慢慢等待,所以引申為由遠到近、由彼至此的意思。往,會意字,就是人在土上走并止于某處,意為從這個地方走向目的地,與“來”的意思相對應。

每年為什麼有一個閏年(閏年是怎麼來的)1

第六句 秋收冬藏

語出《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

秋,甲骨文中是一個長得很像蟋蟀的字,蟲以鳴秋,借以表達“秋天”的概念。還有一種寫法是蟋蟀下面加“火”字,火烤蟋蟀,口味不賴。後來把蟋蟀那部分用“禾”代替,用以表示秋天禾谷成熟了,像火燒的一樣。至于為什麼會以禾部替代蟋蟀,我想可能是因為古人從漁獵向農耕轉變之後,禾谷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之故吧,況且禾谷比蟋蟀之類的蟲子好吃多了。從這個字的長相就能看出,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你就架起火來烤吧,别管是肉是素,都是好吃的。

冬,會意字,表示時序終了,已進入寒冷季節。冬天來臨之前,除了要遷徙的和要冬眠的之外,多數動物都會積極準備過冬的食物儲藏起來,人類也一樣。《詩經·邶風》中說:“我有旨蓄,亦以禦冬。”是說我準備了美味的食品儲藏起來,可以度過冬天了。旨,通“脂”,指美味的食物。《後漢書·張純傳》中說:“冬者,五谷成熟,物備禮成。”就是說冬天來的時候,什麼都齊備了,等着過年吧。

每年為什麼有一個閏年(閏年是怎麼來的)2

第七句 閏馀成歲

這句出自《尚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閏,會意字,意思是“王在門中”。這個字寫起來簡單,解釋起來卻比較麻煩。

按照古代禮制,帝王每年冬季要開個大型會議,目的是給諸侯們分配下一年度的工作任務,這個過程叫“朔政”。諸侯于月初在祖廟搞個祭廟儀式,實際上是接受來任務并表決心的,說些諸如“一定要抓緊抓好、保質保量完成任務”之類的漂亮話,叫“告朔”。為什麼要在祖廟搞這個儀式呢?顯得正式、莊嚴、肅穆呗,而且當着列祖列宗的面接受任務并表态,你要是完成的不好就說不過去了。舉行“告朔”儀式的時候,帝王通常居于明堂,但要是儀式正趕上閏月,帝王就不能在明堂了,要到路寝門去,所以才有“王在門中”之說。《周禮·大史》中說:“閏月诏王居門終月。”關于明堂和路寝門就不多說了,因為要涉及到古代的明堂之制,極其的冗長枯燥,講這個能把自己給講睡着了。

閏的本義是指有餘數,這個餘數産生于人們采用的紀年曆法和地球環繞太陽一周運行的實際用時之間的差數。馀,就是餘,閏馀,就是把餘數分配一下。《說文》中說:“閏,餘分之月,五歲再閏。”就是說把多餘的天數分配到月份上去,五年閏兩次。

歲,指木星,木星也叫歲星。歲又是年的别稱,比如《漢書》記載“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就是說蘇武去出使匈奴,被限制人身自由并被迫與羊共舞,一共十九年;又如《詩經·豳風·七月》中說:“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意思是說連一件衣服、一塊粗布都沒有,怎麼熬過這一年啊?

小時候總盼着過年,上一個年剛過完就期待着下一個年,于是就數月份。有時候數完了十二個農曆月,還不讓過年,大人說今年是閏月年,必須再等一個月。想着過年各種好吃的,心裡這個急啊,不禁十分費解:過年就過年呗,還要閏這麼一下幹什麼呢?這年到底是怎麼閏出來的啊?

世界上任何一種曆法都不能精确到和回歸年完全一緻。什麼是回歸年呢?就是地球繞其它天體或其它天體繞地球一周所用的時間。拿太陽的一個回歸年為例,地球繞太陽一周需要365天5小時48分45.5秒,也就是365.2422天。這樣一來,每一個回歸年都比365天多那麼一點,四年下來,就多出大約一天的時間了,如果不進行調整,就會越差越多,所以就有了閏的概念。

先說說我們的農曆年是怎麼閏的吧。我國農曆相傳創始于夏代,所以又叫夏曆。這是一種陰陽合曆,以月亮定月份,以太陽定年。

月份是怎麼定的呢?是按照月亮的圓缺來定的,叫“朔望月”,朔,每月初一;望,每月十五。月球繞地球運行的一個周期為354.3672天,平均每個朔望月29.5306日,大約二十九天半,這半天可怎麼分配啊?隻好設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

我們可以看出:月亮的一個回歸年和太陽的一個回歸年相差10.875天。這可不行,得想辦法調整,拿什麼來調整呢?就拿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太陽曆法:将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分為二十四個段落,每段是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實際上是有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相互間隔着組成的。立春、雨水、驚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這二十四節氣中,逢單的為“節”,逢雙的則為“氣”,合稱為“節氣”。這個“氣”,又叫“中氣”,與十二個月相對應。

我國傳統的農曆是陰陽合曆,要考慮天陽和月亮兩個因素,因而平年和閏年不像單純的太陽曆或月亮曆那樣采用長期安排的方法,而是要根據節氣逐年逐月進行推算的,推算的方法就是以中氣定閏月。

《漢書·律曆表》中說:“朔不得中,是謂閏月,言陰陽雖交,不得中不生。”意思是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是閏月。其基本原理是這樣的:一個太陽回歸年有12個中氣,但卻包含12.3682個朔望月(365.2422除以29.5306),經過幾番輪轉之後,必有一個月裡沒有中氣,沒有中氣這個月的前一天為幾月就為閏幾月。例如,2006年的閏月出現在農曆七月之後,因而叫“閏七月”。由于閏月是經過朔望月與節氣對照推算出來的,所以每年中哪個月為閏月是不固定的,除農曆正月、十一月、十二月外,閏幾月都可能。

下面說說公曆是怎麼閏的吧。

現在世界大多數國家通用的曆法是公曆,也叫格裡高利曆,是由儒略曆修訂而成的。儒略曆,是公元前46年古羅馬帝國統帥儒略·凱撒在埃及天文學家所西根尼的幫助下、以埃及的太陽曆為藍本制定的。

凱撒是古羅馬人。羅馬是一個很記仇的民族,具有極強的報複心。公元前390年,法國人的祖先高盧人占領羅馬,羅馬人本着“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的原則,逃進羅馬衛城,然後就被高盧人團團包圍。這下插翅難逃了,羅馬人隻好和高盧人講和,說我們給你錢,别沒完沒了打我們了。高盧人同意了,說拿銀子來吧。可是在贖金過磅的時候,羅馬人提出質疑,說你們的磅秤不準啊?高盧人說怎麼會啊?我們一直用得挺好的。羅馬人說:你們往裡拐可不往外拐,太不誠信了。高盧統帥火了,拔出寶劍扔在在磅稱上,說了一句至今仍作為處理國際關系基本原則的名言:“戰敗的人活該倒黴!”羅馬人沒轍了,隻好多付贖金,但是他們牢牢記住了這個奇恥大辱。300年後,凱撒率領大軍占領高盧,成千上萬高盧人被殺,成百萬人淪為奴隸。凱撒很得意,寫了本書來紀念:《高盧戰記》。

當然,羅馬人的報複心和制定曆法沒什麼關系。凱撒制定的儒略曆規定,一年有12個月,單月31天;雙月30天,全年366天,比地球繞太陽一周365天多了一天。多出一天怎麼辦呢?羅馬帝國專在2月處決犯人,因此羅馬人認為2月是殺人的月份,不吉利,為了使這個不吉利的月份快點過去,決定把2月減少一天,成為29天,閏年時才是30天。

儒略曆從羅馬紀元709年(即公元前45年)的1月1日開始實行,這一年就成了是儒略曆元年。這一年,為了彌補羅馬曆與太陽年的年差,緻使全年共有445天,曆史上所稱為“亂年”。後來,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把耶稣降生的那年作為曆法元年。

西方曆法此走上正軌,但由于負責曆法的工作人員嚴重失職,把改曆命令中的“每隔三年設一閏年”理解為“每三年設一閏年”,不過很長時間也沒人糾正,大家就這麼稀裡糊塗地過着。

公元前9年,凱撒的養子奧古斯都成為羅馬的統治者,他準備把這個錯誤改正過來,但已經多閏了三次了,于是他下令從公元前8年開始以後的12年裡停止閏年,把以前多閏的補回來,然後再恢複為每四年一閏。

奧古斯都曾經在8月裡取得過巨大的軍事勝利,為了表示紀念,羅馬人把儒略曆的第八月改稱為“Augustus”,即奧古斯都月。但是8月是個小月,未免有點遜色,于是就從2月份拿出一天,加到奧古斯都月裡,這樣,8月就31天了,2月變成了平年28天、閏年29天。可是,7、8、9月連續三個月都是大月,太别扭了,就把8月以後的幾個月改成雙月為31天、單月為30天。

這種閏法從長遠來看還是有缺憾的,因為這種曆法的四年比實際四個回歸年相差的不是正好一天,而是0.9688天,可别小看這點零頭,時間長了也能累積出比較大的誤差:每過128年就差約一天,400年就差三天多。

這個缺憾在1582年被由羅馬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彌補過來了:凡遇世紀年,也就是整百的年份,要被400所整除才算閏年。比如2000年是閏年,但1900年就不是閏年。這樣一改,3000年左右才有大約1天的誤差。以後這種曆法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稱“格裡高利曆”。我國是從一九一二年開始使用的。

第八句 律呂調陽

“律”和“呂”,《說文》中是這樣解釋的:“律,均布也”、“呂,脊骨也”。合起來就是均勻分布的脊梁骨——這算什麼玩意啊?實際上是指古代用來校正樂音标準的一排管狀儀器,以管的長短來确定音階,從低音算起,成奇數的六個管叫律,成偶數的六個管叫呂,統稱十二律呂。

每年為什麼有一個閏年(閏年是怎麼來的)3

《釋名》中說:“律,述也,所以述陽氣也。”這裡的“述”是遵循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說:律,就是遵循,遵循的是陽氣。

《史記·律書》開篇說“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規則,壹禀于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更是把律提高到了“萬事根本”的高度。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隐》中進一步解釋了十二律呂的名稱:“律有十二。陽六為律:黃鐘、太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六為呂:大呂、夾鐘、中呂、林鐘、南呂、應鐘是也。”

成語“黃鐘大呂”說的就是十二律中第一律和第一呂,引申為洪亮的聲音,用來形容音樂的莊嚴、文辭的莊重或場面的熱烈。

中國傳統的“律呂之學”從創建之初就與天文曆法有着盤根錯節的關系。《後漢書·律曆志》中認為:“夫五音生于陰陽,分為十二律,轉生六十,皆所以紀鬥氣,效物類也。天效以景,地效以響,即律也。”把音樂與天文曆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古人利用不同季節地球輻射聲頻波的能量強度來調整音律和天文曆法。這種方法很有趣,我們可以采取實驗的方法來了解一下其具體操作過程:

所需材料:不同尺寸的律管十二支(竹管或銅管)、葭莩灰(就是葦子腔内的薄膜燒成的灰)若幹、封口薄膜十二個(不知道用什麼東西做的)。

組合方式:找一個上圓下方的三重密室,依一定方位把十二支律管豎直埋置地下,上端與地面持平,管内填充葭莩灰,用薄膜封口。

操作結果:到了冬至時刻,其中最長的那支律管必有葭莩灰噴出來,如果你當時正趴地上觀察它,肯定被噴一鼻子灰,同時還發出“嗡”的一聲。這支律管就是标準的黃鐘律管,那一聲響就是黃鐘之音。同理,若其餘十一支律管尺寸無誤,同樣現象将于二十四節氣中的另外十一氣時發生。

這種方法在《後漢書》、《晉書》等多部文獻中都有記載。

好玩吧?奇怪吧?有創意吧?古人就是用這種方法來确定節氣是否準确,以調和陰陽曆法。《呂氏春秋·音律》中列舉了十二律具體對應的節氣:“天地之氣,合而生風。日至則月鐘其風,以生十二律。仲冬日短至,則生黃鐘;季冬生大呂,孟春生太簇,仲春生夾鐘,季春生姑冼,孟夏生仲呂,仲夏日長至,則生蕤賓,季夏生林鐘,孟秋生夷則,仲秋生南呂,季秋生無射,孟冬生應鐘,天地之風正,則十二律定矣。”

至于這十二支律管的具體尺寸,《史記》上說,最長的黃鐘律管“長八寸十分一”,最短的應鐘律管“長四寸二分三分二”(這是個什麼長度呢?)。如果為了調整音律,那麼絕對長度不重要,重要的是十二支律管之間的相對長度。所謂“律數”,就是五音以及十二律管長度的比率數。律數的确定基本方法是三分損益法,就是“先三分減一,後三分加一”。十二律中任何一律都可當作宮聲,但是隻有以長度為八寸十分一的黃鐘管作為宮聲,最得五聲之正,高低度最合适。确定了宮聲,再按照規則分别确定征、商、羽、角,這樣五個全音就都出來了,然後再确定變征、變宮這兩個半音。這樣,“五音七律”就都确定下來了。

第九句 雲騰緻雨

雲,這裡應為“雲”,象形字,指大氣中的水蒸氣,凝聚而成小水滴或水粒,或與雨共存時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地氣上為雲。”

古人認為雲是從山石中産生的。《說文》中說:“雲,山川氣也”,《詩注》上也說:“雲生于石,故名曰雲根。” 所以古人經常把山石稱為“雲根”,如賈島在《題李凝幽居》中說:“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很多名山大川也有以此命名的石頭,像安徽宣州城北敬亭山的山頂有怪石,上面就刻着“雲根”二字,據說是李白所題;黃山漁梁壩景區白雲禅院西首山壁的摩岩石上也刻着“一帶雲根”四個大字,為明代末年名士孫子貞所書;湖南邵陽城南桃花洞外的巨石上刻着“古雲根”三個字,是宋代邵州郡守麋登幹的好事。後來“雲根”也用來指寺院或雲遊僧人休息的地方。

雨,正規的解釋是指從雲層中降向地面的水。《荀子·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為什麼要有山才能下雨呢?因為除了正常的冷暖峰交彙産生的降水外,地勢的變化也是降水的原因,我們知道,海拔每上升一千米,溫度就會降低六攝氏度,空氣遇山上升并變冷,從而産生降水。

騰,在這裡指升入空中。《禮記·月令》中說:“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緻,造成,導緻。

每年為什麼有一個閏年(閏年是怎麼來的)4

第十句 露結為霜

語出《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中還有一句“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晞,指被太陽曬幹。也就是說,“露”的命運有兩種:結凍成霜,或曬成水氣。

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凝結成的小水球,因而被用來命名加入藥料、果汁、顔料等東西制成的飲料、藥劑、化妝品等,比如止咳露、枇杷露、潤膚露。

霜,《說文》中說:“霜,露所凝也。士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為霜。” 霜是露水再遇冷凝結成的小冰晶,因而常被用來指粉末狀或膏狀的東西,如比較霸道的砒霜、深受廣大女士喜愛的各類美容霜。《紅樓夢》第六十回标題“茉莉粉替去薔薇硝 玫瑰露引來茯苓霜”,一口氣說了四種高級化妝品。

霜和露連用,常用來比喻艱難困苦的條件。如宋代蘇洵《六國論》中說:“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就是說前輩創業那個難啊,揮多少汗,流多少淚,才混了一塊安身之地,就像我們今天一樣,辛辛苦苦幹一輩子,每個月的錢都讓銀行扣了還買房貸款。

每年為什麼有一個閏年(閏年是怎麼來的)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