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由來是由上古時期對自然崇拜而來的,在曆史的長河中人們對先賢的崇拜将他們和節日聯系起來。
1、屈原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創作了《離騷》、《天問》等名篇。在楚秦戰争中,秦國派使臣請楚懷王議和,屈原看破秦國陰謀詭計勸說楚懷王,楚懷王不但不聽,還将屈原囚後流放。結果楚懷王被秦國囚禁,懷王三年後客死秦國。後楚頃衰王即位,不久被攻打楚國,楚頃衰王倉皇離京,秦國攻占國都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聽聞噩耗,萬念俱灰,仰天長歎,投入了汨羅江。百姓聽聞屈原投江,奮力打撈屍體,人們拿着江米、紅棗、雞蛋等投入江中,也有将黃酒倒入江中,防止江中魚蝦啃咬。後每年五月初五紀念屈原投江殉難。人們劃龍舟、投粽子的風俗流傳下來。
屈原的故事是端午節有關人物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喻戶曉的愛國主義教育。
屈原
2、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時期楚國人,其父為太子老師,後父兄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殺,他投奔吳國,結識吳國公子光,幫助公子光成為吳王,是為吳王阖闾。建議吳國“先立城郭,受設備、實倉廪、治兵革”。輔助吳國征伐楚國,五戰均攻入楚國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痛恨楚平王,進入楚國都城後,掘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
吳王阖闾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連戰連捷,越國因而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伍子胥看破勾踐的陰謀,強烈建議夫差徹底消滅越國。然而夫差不聽,吳國太宰伯嚭收受越國賄賂,進讒言去陷害伍子胥。夫差聽信讒言,對伍子胥賜死。伍子胥不畏死亡,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将我眼睛挖出懸挂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派人将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裡,并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
3、介子推
紀念介子推為東漢蔡邕(yong)《琴操》中記載(蔡邕為蔡文姬之父),大意是:晉國重耳與介子推,流亡在外19年,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充饑。後來重耳回國登基了,但卻忘了封賞介子推。
為此,介子推有些怨氣,寫了篇《龍蛇之歌》感悟晉文公,随後就背着母親躲在山中了。重耳多次呼喚,介子推拒不下山。後來重耳放火燒山,逼介子推下山。沒想到,介子推和母親被燒死在山中。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隻吃寒食,粽子是寒食的一種。由此,後人認為端午節最早是紀念介子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