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題記
我國名山衆多,三山五嶽如雷貫耳,異彩紛呈,還各有脍炙人口、流傳廣遠的詩句 。
寫東嶽泰山最為赫赫有名的詩歌要算詩聖杜甫的《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寫南嶽衡山最為引人入勝的詩句要算詩仙李白《與諸公送陳郎将歸衡陽》:“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
寫中嶽最為有氣勢的詩句應該是風流才子杜牧的《洛中送冀處士東遊唐 》:“……嵩山高萬尺,洛水流千秋。往事不可問,天地空悠悠。”
寫北嶽恒山最為氣勢磅礴的要算明代汪承爵的《登恒山》:“雲中天下脊,尤見此山尊。八水皆南彙,群峰盡北蹲。仙台臨日迥,風窟護雲屯。剩有搜奇興,空憐前路昏。”
那麼,寫西嶽華山最為名聲大震的詩歌,應該是誰的呢?
筆者大膽表示,這是一個7歲神童所寫,雖然他長大以後并不是以詩聞名。作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他曾經兩度為相。
他,就是北宋知名宰相寇準。
寇準是北宋時的一個稀世神童,他自小聰慧過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其實在我國曆史上,早慧詩人屢見不鮮。
比如初唐四傑之首王勃14歲寫出千古流傳的《滕王閣序》,詩王白居易16歲寫出《賦得古原草送别》,詩鬼李賀17歲寫出《雁門太守行》,他們後來都成了名垂千古的大詩人。
據史書記載,寇準小時候,其父大宴賓客,飲酒正酣,客人仰慕小寇準卓越才華,以附近華山為題,請其作《詠華山》一詩。
小小少年寇準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了這首五言絕句,傳為千古佳話。
詠華山(宋)寇準
隻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還有一個版本則更為神奇,說是寇準父親與友人相約爬華山,年僅7歲的小寇準也要跟去。
父親以其年少體弱,勸他不要自讨苦吃,免得半途而廢。誰知小寇準意志堅定,不僅沒有體力不支,而且爬到華山頂上後,身臨其境,有感而發,一首傑出的即景即情之作脫口而出,令人刮目相看,拍案叫絕。
《詠華山》每一句都突出了華山的高峻陡峭,氣勢不凡,顯得貼合山勢,準确傳神,别說是出自7歲兒童之手,就是對于成年詩人來說,也可謂是難能可貴的佳作。
古往今來,神童能寫出如此著名詩歌的,隻有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他寫婦孺皆知的《鵝》時,年僅7歲。
但平心而論,《鵝》更像是一首兒歌,勝在生動形象,朗朗上口。
而《詠華山》一開頭就氣勢不凡,“隻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這樣的詩句,其意境完全可以與杜甫的千古名句“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相媲美。
而後兩句“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其神韻與李白的“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相比,也是絲毫不落下風。
像寇準在如此年幼的時候,就能寫出《詠華山》如此高屋建瓴、沉穩大氣的詩句,真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詠華山》無論是對仗修辭手法的運用,還是遣詞煉字的功力,都說明了絕非等閑之輩所能為之,教人斷然不敢相信它竟然出自于一個7歲孩童之口。
《詠華山》雖然隻有短短二十個字,字裡行間卻展示出了寇準視野開闊、氣勢非凡與志向遠大。
華山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
華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據包括清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在内的曆代專家學者考證,華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華山之周”,名其國土曰華,其後人迹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
中華之“華”,源于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攀爬華山,吟詠華山。
寇準之前,韓愈、岑參都寫過與華山有關的詩,詩仙李白寫過一首描寫華山的詩《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他們的作品各具特色,也有氣勢,卻均不及寇準詩之意境,也不及寇準詩之簡練。
寇準之後,陸遊更是反複創作描寫華山的詩,都不及寇準詩淺顯易懂,讓人過目成誦。
由于寇準仕途通達,兩度為相,主張真宗親征抗遼,在“澶淵之役”中戰功卓越是北宋最有風骨的曆史人物。
由于寇準為國事軍政勞心勞力,他沒能像範仲淹、辛棄疾那樣文武雙全,全面開花。
由于神童寇準後來“誤入”政壇,中國曆史上由此少了一個傑出的詩人,不知這是北宋朝廷的慶幸,還是北宋詩壇的不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