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美國文學裡的白鲸故事簡介

美國文學裡的白鲸故事簡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3 11:35:13

德汀軒

8月1日是《白鲸》(Moby Dick)的作者、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1819年8月1日-1891年9月28日)的誕辰。關于《白鲸》這部經典文學作品,一本關于梅爾維爾的書裡記載了這樣一則轶事:

19世紀70年代,一個英國女人上了一艘停泊在薩摩亞群島的船,她對船長說:“我給你和你的船員買了些書,其中有三卷本是美國作家梅爾維爾的作品。它叫‘白鲸’,是我所讀過最奇特、最狂野、也最悲傷的故事。”一位船員回憶,船長把這本書讀給船員們聽,從頭讀到尾,“雖然他邊讀邊時不時停下來講一些形而上的事,我們原諒他,因為我們知道他跟我們一樣,為瘋狂的埃哈伯船長、勇敢的斯塔勃克大副和其他命運多舛的船員而着迷。”(Geoffrey Sanborn, The Value of Herman Melville

美國文學裡的白鲸故事簡介(美國經典文學作品白鲸)1

赫爾曼·梅爾維爾,是19世紀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詩人之一,被譽為“美國的莎士比亞”

《白鲸》于1851年出版,評論毀譽參半,并未得到廣泛贊譽。19世紀70年代,梅爾維爾尚且默默無聞,直到20世紀20年代,人們才對他的作品産生熱切的興趣。在《白鲸》尚未成為經典的時代,它沒有受到如今廣泛的崇拜甚至敬畏,而隻是一個普通讀者心中“最奇特,最狂野,也最悲傷的故事”,以其獨特的文學交雜哲學的風格,打動了一船人。這或許比任何對其文化内涵的闡發都更能說明《白鲸》的文學力量。

如今《白鲸》常年占據美國文學相關的各類書單,但梅爾維爾卻不如美國同時代的其他文豪(如霍桑、愛倫·坡、馬克·吐溫等人)那樣在中國廣為人知。一方面,梅爾維爾的寫作風格并不易讀,即使在美國,也有不少文學專業的學生對他懷有敬重卻疏離的态度。《白鲸》行文頗為獨特,叙述時常離題,甚至穿插了一個章節讨論鲸魚頭骨的尺寸,并在下一個章節從鲸魚化石談到了作家對題材的選擇。另一方面,《白鲸》的故事本身也有多義性。這本書中的宗教觀念、取材于基督信仰的隐喻、埃哈伯船長與鲸魚的戰鬥,都具有很大的闡釋空間,使閱讀成為一次挑戰智力的旅程。那麼對于普通讀者來說,《白鲸》中的鲸魚有什麼象征意義,讀《白鲸》又有何意義呢?

美國文學裡的白鲸故事簡介(美國經典文學作品白鲸)2

《白鲸》,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6月版

《白鲸》的情節并不複雜,叙述者以實瑪利(Ishmael)是一個水手,來到一個海邊市鎮尋找出海機會,認識了有些怪癖且種族在當時屬于“野蠻人”的捕鲸手季奎格(Queequeg)。雖然一開始以實瑪利對季奎格充滿畏懼,但相處一陣後他發現他能夠包容季奎格的異教信仰,而且季奎格為人良善,兩人建立了友誼,并一起成為了一條叫“披谷德号”(The Pequod)的捕鲸船的簽約船員。“披谷德号”長相古怪,用獵獲的鲸魚的牙齒作為裝飾。船長埃哈伯(Ahab)更是古怪,他在一次與抹香鲸莫比·迪克(Moby-Dick)的搏鬥中,被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條腿,從此他發誓要殺死那頭鲸魚,并視其為世間邪惡的象征。登船之後,以實瑪利發現埃哈伯瞞着捕鲸船的合夥人把自己的一套捕鲸班子帶上了船,這些人中包括一個有預言能力的祆教徒,他預測埃哈伯将死于繩索,并且在死前會見到兩個靈柩,一個不是人類的雙手制造的,另一個的木材來自美國。大副斯塔勃克(Starbuck)多次勸說埃哈伯放棄對莫比·迪克的複仇,埃哈伯明知與莫比·迪克搏鬥無比兇險,卻對複仇有着近乎瘋狂的堅持。全書大部分的内容都圍繞“披谷德号”的航程展開,收尾于埃哈伯與莫比·迪克的最後一次戰鬥:“兩個靈柩”的預言以象征的方式應驗,埃哈伯被曳鲸索套住了脖子,莫比·迪克攪動起巨大的漩渦,船沉沒在漩渦中,隻有以實瑪利一人幸免于難。他在海面上遇到了船員們為曾經生過一次大病的季奎格準備的棺材,那口棺材成為了他的救生艇,直到他被另一艘船救起。

《白鲸》的讀者大概都會思考,大鲸在書中象征什麼,該如何理解埃哈伯船長對莫比·迪克堪稱冥頑不化的執念。追逐大鲸的使命成為了埃哈伯船長存在的一部分,對他而言,這是他存在的意義。在最後一次追逐中,大鲸撞擊着捕鲸船,船員趔趄搖晃如同船上的木闆,無助地聽着海水從缺口湧進來。埃哈伯船長目睹着整艘船成為預言中第二個靈柩,感歎生死,向鲸魚宣戰。這段話也成為了他的遺言——他擲出了綁着曳鲸索的長矛,就是這段繩索鬼使神差地将他勒死:

啊,寂寞的生,然後寂寞的死!啊,現在我感到了我的蓋世無雙的偉大就在于我的蓋世無雙的哀痛之中。嗬,嗬!象征我的過去一生的勇猛的巨浪以及送我去赴死的最後一重波濤,從你們的極遠處洶湧澎湃而來吧!我沖着你這隻能毀滅而不能征服一切的鲸,我要和你較量到底;我從地獄深處向你一刀刺來,為了發洩對你的仇恨,我把最後一口氣吐向你。(成時/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版)

埃哈伯船長勇猛而瘋狂,然而鲸魚是他所無法戰勝的。他在每一個可以放棄的節點都決定堅持,這種堅持不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而是源于某種近似本能的東西。在這一章開頭,埃哈伯等着鲸魚再次出現,他望着絕佳的好天氣,想着即使這個世界被重新打造,且被打造成天使的夏宮,也不可能有比這更美好的早晨。他說,這大概是值得思考的事情,但他從不思考,隻是憑着感覺。感覺對凡人來說已經帶來足夠的刺激,而去思考是有極大的膽量的,隻有上帝有此特權。他想着自己的頭發如同野草一樣生長,此時此刻依然在生長,想到海上的貿易風,他說風裡有一種光明而慈和的東西——是這些貿易風,或者某種像他們一樣強健而難以改變的事物,将他傾覆的靈魂一路吹着走。這種事物,是否就是命運?埃哈伯的命運,多大程度上來源于他的自我認知、他的心靈?

在《舊約》約拿與大魚(有些版本是鲸魚)的故事裡,上帝安排約拿去Nineveh警告當地人上帝的憤怒,約拿不想聽從這個指示,于是登上了去另一個地方的船。船遭遇了風暴,約拿讓船員把他扔下船,于是風暴平息了。約拿則被一頭大魚吞下,直到他答應前去Nineveh說出城市即将覆滅的預言,上帝才讓大魚把約拿吐出來。上帝告訴約拿,他在意Nineveh這座城市和城裡處于混沌中的人民。而在《白鲸》的故事裡,沒有一種信仰,沒有終極價值,來解釋與大鲸搏鬥中的勇敢與徒勞。埃哈伯沒有聽從斯塔勃克的勸阻,選擇了與鲸魚殊死對抗,他的選擇也使得全船人幾乎都成為了他的陪葬,這個人物的英雄色彩因此蒙上了陰影。

有學者說,大鲸象征着世界,第一眼看上去平靜異常,實際上卻會變得非常危險,并阻撓人的自由意志,而且力量強大,人無法打敗。進而,埃哈伯可以被認為是梅爾維爾的“自我”中對這個世界感到悲傷與憤怒的一面的外在表現。而讀者的内心也有這樣一位埃哈伯船長,體會過存在于這個世界所帶來的絕望。這種解讀固然貼合鲸魚強大、不為人的意志所改變的一面,但也忽視了故事的另一方面:是埃哈伯主動去向莫比·迪克尋仇,鲸魚并沒有主動襲擊他,或者試圖給他帶來毀滅。更何況,如果埃哈伯不以捕鲸為職業,他并不會遭遇莫比·迪克。最後的追逐前,莫比·迪克一直在往前遊,斯塔勃克指出,它不想跟埃哈伯一決輸赢,而是埃哈伯在瘋狂地找它算賬。被埃哈伯和他的捕鲸叉激怒之後的大鲸,展現出了兇殘而無法控制的一面。可以說,大鲸在某種程度上象征着無法改變的命運、阻礙人自由意志的世界,但也需要看到,在《白鲸》裡人的命運并不是由“神”或者純客觀因素預先決定的,而是有人的參與。人選擇了與鲸魚、環境、世界等等事物對抗,于是需要為這種選擇承擔起責任。對于“披谷德号”船員而言,決定他們命運的既有強大的白鲸,更有埃哈伯的偏執,甚至也有一艘捕鲸船決策過程中的強烈的獨裁性質。種種因素疊加,導緻個體的選擇為群體帶來了可怕的後果。或許《白鲸》的對普通讀者的意義與價值,在于它展現了一幅複雜多維而非簡單化的人與現實互動的圖景。

參考文獻

Sanborn, Geoffrey. The Value of Herman Melvil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責任編輯:顧明

校對:張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