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秦漢時期中原

秦漢時期中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9 10:38:18

濟南因在濟水之南而得名。濟水,古人将其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為“四渎”,在史前早已形成,直到西漢一直暢通無阻,它的河道相當一部分流經古代齊地,是僅次于黃河的對齊地有較大影響的又一條河流。在西漢時期,從河南東臯縣的北面、河南祀水縣的西面由黃河分流而出,大緻流向是分流後向東經河南荥陽,廣武城(在今荥陽縣境内)後,基本流向是東北方向,中經菏澤、大野澤(巨野澤),又經東平境内流經今平陰、東阿、長清,過今濟南的泺口、今曆城東北靠近章丘西部的古代的台城,再經營縣(今濟陽縣東)南,梁鄒縣(今鄒平縣)北,臨濟縣(今高青縣東南)南,樂安縣故城(今博興縣東北)南,過利縣(今博興縣東)西,東北入海。

濟水從黃河分流而出以後很快就到達了荥澤,在這裡泥沙被大量的沉澱下來,再繼續往前流經菏澤、大野澤(巨野澤)時将泥沙兩次沉澱,從而使濟水經東平時就比較清了,所以在戰國時就有“清濟濁河”之說,清濟就是說濟水清,濁河就是說黃河水混濁。

在東漢以前,濟水是黃河重要支流,但在今魯西、魯西南一帶,卻因過于平坦而使人們不得不因黃河的變遷而變遷,但到了今章丘西部靠近南部丘陵的山麓、平原一帶,則别具一格。南靠山,下有河水流過,提供了方便的生活條件,于是最早的濟南城便在此産生。

秦漢時期中原(秦漢時期的濟南國)1

攝影:李鋒

濟南城的形成,還應該歸功于原始時代人們的自然選擇。1928年梁思永、吳金鼎兩先生在古濟南城西部五華裡處發現了一父系社會的遺迹,因是我們國家最早發現的父系社會的遺迹,所以就以當地村名命名為龍山文化,自此,龍山文化成了這一曆史階段文化遺迹的代名詞。在挖掘考古遺迹的過程中,考古學家們認定了兩個古城,一是譚國故城,二是譚國故城東五華裡許的東平陵城,東平陵城就是濟南故城。

古代的建城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自然條件,二是人文環境。自然條件主要由氣候、土壤與水資源三個方面組成。1930年至1931年在龍山文化遺址發掘中,發現了一個炭化的竹節和大量喜暖動物的遺骸。聯系其它考古遺迹,竺可桢先生作出了龍山文化遺址一帶在夏商時期的冬季1月平均氣溫比現在高3 - 5℃,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2℃左右的結論。根據曆史記載,西周前期的齊魯之地可能比較寒冷,故時有“陰寒雨雪十餘日,深丈餘”以及“江河俱凍”之類的記載。但自春秋以降,一直到兩漢時期,天氣變溫暖。當時的文獻記載,齊臨淄城西南有申池,申池有茂密的竹林,齊魯之地的農作物也能一年兩熟。而且适宜在沼澤之地生活的麋鹿在齊國竟也成群結隊,可見當時的氣候比較溫暖濕潤,濟水與黃河之間的地區的土壤是含腐殖質較多的黑色上壤,屬于肥沃的土壤,宜于人們居住生存于此;現在龍山村東與譚國故城之間有一條河流,當地人稱之為龍山河,根據《水經注濟水條》以及村南二裡許的白谷堆村廟碑和龍山鎮重修永固橋薛家橋碑文的記載,龍山河原名武源水.武源是鵝鴨的轉音,故最原始的名稱是鵝鴨水。武源水源于白谷堆,遠古時代的白谷堆溝渠縱橫,泉源湧出,汩汩泛珍珠粒,兩岸草木繁茂,頗極清幽。而白谷堆的水源于雞山,雞山泉水伏流地下,至白谷堆才冒出地上。古時發源于雞山的河除了武源水以外,還有關盧水。在北魏以前,武源水經譚城東、東平陵城西,關盧水經譚城西然後兩水會合共同入濟水,可見,在北魏以前,譚城與平陵城之間河渠縱橫但又不是沼澤區,正是以自然攫取食物為主要手段的遠古的人們選擇的最佳之地。

譚國與東平陵城都是古城,有豐富的人文背景。譚國是商的故國,子姓,周滅商以後,譚國仍存在。公元前753年,衛莊公與齊國君之女莊姜結婚,不久譚國公衛娶莊姜之妹為妻,所以在春秋初年譚國國君與齊國國君是親戚關系,這時正是齊襄公時期。齊襄公醉殺魯桓公而私通其夫人,齊襄公弟弟們害怕禍及個人,便亡奔它國,公子糾在管仲、召忽輔佐下逃往魯圍,公于小白曾出亡譚國,譚國沒有給以禮遇,于是在鮑叔牙輔佐下逃亡莒國。齊襄公在齊國内亂中死去後,公子小白回國當了君主,是為齊桓公。齊桓公登基,各國諸侯都來祝賀,而譚國卻不來祝賀,這又惹怒了齊桓公,為報譚國不予禮遇之仇,便發兵譚國。譚國是小國,絕對不是齊國的對手。考古學家董作賓先生在此地發掘時發現了三個墓葬,第一個墓葬破城基而埋,第二個墓葬有四副人骨,三個成年人,一個小孩,成年人中有一人是女性都無棺木,顯然是慌亂中埋葬的,第三個墓葬有二人,一人脊骨正中有一銅箭頭,銅鏽把脊椎骨染綠了,看來是戰争中死亡者。由此可見,齊桓公伐譚時肯定也遭到了譚國人民的抵抗,但是由于譚國國小力微,還是戰敗了,譚國國君便逃亡到了其盟國莒國。至于齊桓公讨伐譚國的原因,恐怕主要是譚國支持齊襄公。譚國所在的村莊名曰山城,董作賓先生曾在該村關帝廟見到乾隆三十四年李衮所寫的《新建襄城村關聖帝君廟記》,該“廟記”說:“襄城村居龍山鎮河之正東,去平陵城西南隅三裡許,後有土阜,傳呼為城子崖,舊以山城名村者幾何年矣。餘田數頃環其野。乾隆戊午,餘工治場取土,誤及古冢,谛視銘志,乃故隋開皇間齊州刺史唐公名恭之墓,志載‘三為刺史,善琴,有惠政,卒葬任所襄城之南,鴻溝之北’,鴻溝不識其舊址,而襄城之為此村名,無疑也。”古代同韻之字互轉者不乏其例。董作賓先生斷定山城系由襄城轉音而得名。既然如此我們,不由得聯想起了襄城與齊襄公的關系,大概譚國是因為與齊襄公關系不一般,所以才不接納逃亡的公子小白,也不祝賀公子小白當國君。齊桓公滅掉譚國以後,為了表白自己的寬宏大量,沒有把譚國的版圖劃入齊國,大概找了個傀儡統治譚國,所以戰國時楚國的孟嘗君從齊國返回薛城時還遇到譚子,不過從春秋時稱譚公,到戰國時稱譚子,地位已經降低了不少。

對于戰國前東平陵城的記載,史料較少。伏琛的《三齊記》說東平陵是殷帝乙之都城,于欽《齊乘》反駁說:“契至湯八遷,自湯至盤庚五遷,并無都齊者,況帝乙乃武乙之子纣之父也。武乙帝乙皆居于朝歌,逮纣而亡,豈有此地。”于欽之說,對于正規之都來講是成立的但是有二種情況無法否定。一是殷商處在遊牧時期,雖然盤庚以後農業得到了大的發展,但還不能說脫離了遊牧習氣,為了遊獵的方便,在水草茂盛、麋鹿縱橫的東平陵之地設一據點也不是沒有可能,這類似于後世的陪都。二是周文王與帝乙是同時代人,文王是一代枭雄,已經從陝西開始了向東擴張,帝乙是個無所作為的君主,因懼怕周之威脅而東遷,另在東平陵建都,作退守之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正因為東平陵始終沒有作為商的正式都城,所以才不被西周重視,也就沒有遭到戰争的破壞。這種沒有破壞和沒有重視的原因,正好給新朝的利用帶來了方便。所以西漢建國,于公元前186年,高後封其兄子郦侯呂台為呂王,以濟南郡為呂王封邑,就以東平陵為治所。事過六年,于公元前180年,呂後病死,陳平、周勃誅殺諸呂,呂台封邑也被廢。文帝即位以後,于前元十六年(前164年)封齊悼惠王之子劉辟光為濟南國國王,首府設在東平陵,并置曆城縣,屬于濟南國。漢景帝時,王國與朝廷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景帝采用晁錯的建議,實行削藩政策,一些不法的國王,對此反對,于是引起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吳楚七國的叛亂,濟南王劉辟光也在反叛之列。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兵反擊叛軍,三個月終于打敗了叛軍,濟南王劉辟光被處死,葬在聖井鎮的危山,濟南廢國為郡隸屬于漢中央。由于一直處在和平階段,濟南手工業和冶鐵業發達,在東平陵設有工官和鐵官,是全國八大工官和四十四處鐵官之一。濟南的冶鐵水平高,東漢章帝有三把寶劍,其中之—就是“濟南椎成”劍,可見濟南經濟之發達,所以,人口增加幅度很大。《漢書·地埋志》載:“前漢濟南郡,戶十四萬零七百六十一,口六十四萬二千八百八十四,縣十四。”屬于中等規模的郡。

秦漢時期中原(秦漢時期的濟南國)2

攝影:邵凱

濟南處于臨淄和青州的西部,地濱濟水,是橫貫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直到漢代,臨淄仍是東方最大得商業中心城市,齊地盛産魚、鹽、漆、布、帛,特别是紡織品,最為精美。随着經濟的發展,山東半島的魚、鹽、絲麻織物、鋼鐵制品等都在濟南集中與疏散,濟南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到了東漢,濟南的地位逐步提高,成為重要皇子分封之地,皇帝也常常光顧于此。光武帝劉秀又于建武十五年(公元29年)四月封其皇子劉康為濟南公,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十月,劉康進爵為濟南王,濟南郡又恢複為濟南國,首府仍為東平陵。濟南國當時轄十個縣。劉康甚受皇帝器重,所以到了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光武帝親自來濟南視察,看到濟南經濟繁榮,又把平原郡的祝阿、章丘等六縣增封給濟南國。元和二年(公元85年),漢章帝巡狩泰山時,又曾視察濟南。漢順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六月,封劉顯(前濟南王劉錯之子)為濟南王。漢桓帝永興元年(153年)五月,濟南王劉廣薨,因無子嗣,國除。漢靈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封河間王劉利之子劉康為濟南王,這個劉康與光武帝時的劉康重名,但不是一個人。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風卷齊魯大地,曹操因鎮壓黃巾起義有功,而于光和六年(184年)任濟南相國,曹操就以濟南為重要據點,擊敗青州的黃巾軍,他收編降卒三十萬人,選拔精銳号稱“青州兵”,青州兵是曹操的起家部隊。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東征烏桓,濟南的農民起義軍再度興起,十月,“黃巾軍”一度攻進濟南,殺了濟南王劉贅。而後濟南國廢,又改為濟南郡,郡治仍在東平陵,屬青州,曆城縣仍屬于濟南郡。

東漢靈帝封劉康時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正在醞釀之中,危機四伏,曾大修濟南城牆。但堅固的城牆不但擋不住憤怒的義軍,反而遭到了義軍瘋狂的洗劫。濟南被屠城,可能很慘,佐證有二:一是當地人至今仍流傳着這樣一個風俗,說平陵城裡面鬼狐成群,結婚的大姑娘如果走城裡,就會遭到狐仙的暗算所以,至今結婚的隊伍即使走城裡是近路,也都躲着城裡走城外,這是殺人太多的歪曲反映。二是自這次屠城以後,平陵城一蹶不振。至晉永嘉年間,隻在此設縣,而把濟南府治移到曆城。城市的遷移一般有兩種原因,一是人為的原因,在中國主要是屠城後,向臨近地方遷移,這是濟南從東平陵遷到曆下的一個原因。二是地理環境的變化。東平陵城西原曾有河,随着濟水的斷流,大概城西的河也斷流,水源的不足也給東平陵的人民帶來了不便。濟水的變化使曆下的水位有所降低,原本沼澤的地區在減少,這給在曆下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方便,這也是濟南從東平陵遷到曆下的原因之一。至今東平陵城地下水位很深,而四周有南窪、北窪、東窪幾個村,窪就是水窪,說明在東平陵繁榮之時水位還是适宜的。

秦漢時期中原(秦漢時期的濟南國)3

攝影:亦如流水Vivian

作為濟南首府的東平陵,既然有過一度輝煌。也就出現了一批名人。以傳經書成名的伏勝家族就是濟南的著名家族,濟南的張生和千乘人歐陽生對傳《尚書》也做出了巨大貢獻。濟南曆城仲宮人終軍出使南越立下不朽的貢獻,王莽的祖上也久居東平陵,至今東平陵周圍的村中王姓人氏較多,而且在城西有田家莊,大概王莽就是齊國田姓王族的後人,現在居住在平陵周圍的王姓人氏中有一部分可能就是戰國以來的土著居民。

東平陵毀城後,還作為一個縣治存在過一段曆史,至唐初貞觀年間,齊州都督齊王祐據州城,舉兵作亂,李君球與其兄子李行均守縣城。事平,唐太宗聽說後給以嘉獎,擢升遊擊将軍,将該縣改稱全節縣。可見在此之前,東平陵縣仍存,自東平陵縣也不複再置。東平陵作為地方行政治所的名稱不再出現,随着曆史年代的推移,其曆史也被人們淡忘了。

作者:黨紅星

來源:濟南古城曆史街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