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眼中的四個方位?從東漢末年起出現了一種“胡床”,大約是北方遊牧民族為遷徙方便而創制的,中原地區在民族交 往中引進,因為跟中原所習用的床有同有異,所以加胡字以示區别胡床的床面系用繩帶交叉貫穿面 成,可以折起,類似今天的馬紮,所以又稱繩床、校(交)椅,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古人眼中的四個方位?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從東漢末年起出現了一種“胡床”,大約是北方遊牧民族為遷徙方便而創制的,中原地區在民族交 往中引進,因為跟中原所習用的床有同有異,所以加胡字以示區别。胡床的床面系用繩帶交叉貫穿面 成,可以折起,類似今天的馬紮,所以又稱繩床、校(交)椅。
《世說新語。容止》,“俄而庾亮]率 左右十許人步來,諸賢欲起避之,公徐雲。“諸君少住,老子于此處(指味詩)興複不淺。’因便據胡 床與諸人味谑。”因為胡床輕巧便于搬動,所以常常移至室外使用。後來的木質交椅、今之折疊椅, 凳,甲由胡床發展而來。
古書上還常提到棚。榻跟床差不多,可坐,可卧。《三國志。管甯傳》注引《高士傳),“管甯自越 海及歸,常坐一木棚,積五十餘年未嘗箕股(即箕踞,詳下),其榻上當膝處皆穿。”這是“坐棚”。
由此也可知在床或榻上坐時與席地而坐一樣,還是“跪坐”。《三國志。簡雍傳》,”[簡雍性簡做跌宕, 在先主(劉備)坐席猶箕踞(一種不嚴肅的坐法,詳下)傾倚,威儀不肅,自縱适。自諸葛亮已下, 則獨擅一棚,項枕卧語,無所為屈。”這是以榻為卧具。
古人坐時兩膝着地,兩腳的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跑上。現在朝鮮、日本還保留着這種坐法。因 膝蓋着地《或坐具),所以管甯的木榻“當膝處皆穿”。如果将粵部拾起,上身挺直,就叫長跪,又叫 跽(jD)。這是将要站起身的準備姿勢,也是對别人尊敬的表示。
《史記。項羽本紀):“[樊]哙遂人, 披帷西鄉(向)立,嗔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眦(zi,眼眶)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日‘客何為 者?”樊哙突然闖進而又怒容滿面,使得項羽一驚,“按劍”與“跽”是同時産生的下意識準備起身自 衛的動作。又《範睢列傳》;“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
秦王跽而請日:“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又 《孟嘗君列傳》:“秦王是而問之(馮騾)日,“何以使秦無為雌而可?”這都是為要請教對方,對對方 表示敬意而踢。踢之所以又叫長跪,是因為上身聳起,身子便長了。
古樂府《夥馬長城富行),“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這個長跪,則是妻子懷念久征在外的丈夫,一旦丈夫來信,不禁驚喜得直起了 身。有時,古書中并沒有明言怎麼坐着,但從人物的動作中還是可以體會得出他的姿勢的,例如《論 語。先進》寫孔子向弟子們詢問其各自的志向,當問到曾哲(字點)時,“鼓瑟希(稀),铿爾,會瑟 而作。”要鼓瑟,必須“坐",瑟本來倚在大腿上(如朝鮮彈奏古琴猶如是),舍瑟,瑟落,所以“铿 爾”有聲,舍瑟是為了“作",作即起,也就是長跪,這是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時所必需的。
古人還有一種“不規矩”的坐法,叫箕踞,或單稱箕或踞。其姿勢為兩腿平伸,上身與腿成直角,形似簸箕。有他人在而箕踞是對對方的極不尊重。
《田叔列傳》;“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禮恭甚,高祖 箕踞罵之。”荊轲先被秦王(即秦始皇)“斷其左股”而“廢”(站不起來),然後又身“被八創"。“箕 踞”是他就勢而坐的結果,而其效果則是對對方的輕蔑。劉邦經常箕踞罵人,卻是有意如此。
《禮記曲禮上》規定,“坐毋箕。”這是符合當時社會的風俗和習慣的。《韓詩外傳》卷九:“孟子妻獨居,踞。 孟子人戶視之,白其母日:“婦無禮,去之(等于說休了她)。’母日,‘何也?’日,‘踞。”由這個故 事可以看出坐的姿勢正确與否的嚴重性。但是如果不是有意淩人做物,那麼箕踞就是不拘小節的表現。
《世說新語。任誕),“衛君長《衛水)為溫公(名峤)長史,溫公甚善之,每率爾提酒捕就衛。箕踞相 對彌日。衛往溫許(處)亦爾。”在禮教甚嚴的時代,這二人的行為實際上帶有一點反抗性,在一定的 場合還會受到稱贊。
古人在室内很講究坐次。在室内以坐西向東的位置為最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 坐東向西的位置最率。《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向)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