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基于懷疑的創新性思維來學習九年級上冊語文
我在加拿大教兒子學初中語文
第三十講:四首課外古詩詞,三人愁得不得了!
我:最後一講了。課外古詩詞誦讀。
兒子:一到這個環節我就困惑。
我:困惑什麼?
兒子:到底是學還是不學?好好學還是一帶而過?
我:當然是好好學。每冊書後面的課外古詩詞誦讀,我都有給你認真講過啊。
兒子:那倒是,問題是如果都要認真講解,為什麼不列入教材的正文中呢?
我:古詩詞的學習,除了欣賞之外,更重要的是體會詩人的融情于景,以詩詠志的各種手法。哪怕他僅僅就是抒發自己的小情感呢,也要認真學習其遣詞造句的特點和風格。為的是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學習中,寫作中或者說考試中,能夠得以借鑒也應用。
兒子:好吧,那今天這冊書在最後四首詩,有什麼特點呢?
我:你整體看一下,什麼感覺?
兒子:作者都不熟,基本都是愁!
我:哈哈,這句話倒是很押韻!不錯,你這不是挺厲害的嘛?一下子就找到突破點了。
兒子:啊?真的嗎?我說的就是重點嗎?
我:對啊,不妨就從作者和這個愁字入手,比較一下看看他們的不同之處。
居然還有一個“登臨”詩派
兒子:第一首的作者就不熟,哪兒成想居然是個大咖。
我:隻不過唐朝大咖太多,他就顯出來了,更何況是晚唐詩人。
兒子: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拟之與詩聖杜甫齊名,并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鹹陽城東樓》。
我:補充一句話:《鹹陽城東樓》是唐人登臨詩篇之佳作。此詩大約是許渾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監察禦史的時候所寫。此時大唐王朝已經處于風雨飄搖之際,政治非常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鹹陽古城樓觀賞風景,即興寫下了這首七律。
兒子:我對這句詩很熟: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句詩倒是經常聽人引用。還有“一上高城萬裡愁”,真是愁得夠厲害。蒹葭,原詞也是《詩經》裡面的。可謂詩中有詩。
我:不錯,所以這種張嘴就來,出口成章的本事的确驚人。
兒子:翻譯一下:
登上百尺高樓,引我萬裡鄉愁。蘆葦楊柳叢生,好似家鄉沙洲。
烏雲剛剛浮起在溪水邊上,夕陽已經沉落樓閣後面。山雨即将來臨,滿樓風聲飒飒。
秦漢宮苑,一片荒涼。鳥兒落入亂草之中,秋蟬鳴叫枯黃葉間。
行人莫問當年繁華盛事,都城依舊,隻見渭水不停東流。
我:懷古傷今,寫盡了詩人的無奈。山雨欲來風滿樓,更是一語雙關,千古流傳。
無題詩中的大哥大----李商隐
我:下一首,是号稱“小李杜”的李商隐的最出名的名詩。其中颔聯經常用于教師節。
兒子:啊?你是說:春蟬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我:對啊,把老師比喻成春蠶和蠟燭。
兒子:那李商隐是為了歌頌老師而寫的嘛?
我:哈哈哈,當然,不是啦!
兒子:這個背景值得探究一下。
為什麼叫:“無題”?
唐代以來,有的詩人不願意标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常用“無題”作詩的标題。
李商隐是誰?
李商隐(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号玉谿生,懷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陽市)人。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
開成二年(837年),進士及第,起家秘書省校書郎,遷弘農縣尉,成為泾原節度使王茂元(嶽父)幕僚。卷入“牛李黨争”的政治旋渦,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鄭州。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骈文文學價值頗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于隐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無題》寫作背景:
說法一在唐時,人們崇尚道教,信奉道術。李商隐出生于河南省沁陽。李商隐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即被家人送往河南省濟源市西玉陽山學道。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湧着無法抑制的愛情狂瀾,因此他隻能以詩記情,并隐其題,從而使詩顯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無限。據考,李商隐所寫的以《無題》為題的詩篇,計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寫他們兩人之間的戀情詩。這首《無題》詩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 [11]
說法二這首詩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李商隐原在徐州武甯軍節度使盧弘止幕府任判官。大中五年(851)春,盧弘止病死,李商隐便從徐州回長安。這時,牛僧孺一派當權,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任宰相兼禮部尚書。李商隐年輕時曾和令狐绹一起向他父親學習講究對偶鋪陳詞藻的骈文,開成二年(837)上京應考承令狐绹力薦而中進士第,李商隐和令狐绹之間的感情是很深的,後來因為李商隐到了王茂元幕府并成了他的女婿,被認為是李德裕黨人而緻疏遠,仕途坎坷,特别是到了晚期,更是過着遊幕生活。在盧弘止幕府從事不久,盧弘止便死去,李商隐又失去倚附,所以回京後便向令狐绹請求推薦,寫了幾首《無題》詩陳情。此詩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認為是寫失戀後的綿綿情思的,這一說法也有道理,因為通篇是從一方思念另一方的愛情着眼。但從全詩看,是女方對男方的思念,因此這不是寫詩人自己過去的失戀之事。再從當時的心境看,他剛剛失去工作,急需謀求一個新的職務,所以也少有寫人家失戀的興緻。因此,有人不同意“失戀”說,而認為是向令狐绹陳情。
兒子:你同意哪種說法呢?
我:我覺得應該以教材為準,這是一首思戀之歌。畢竟我們沒有專門研究過李商隐。
兒子:看到翻譯之後的文字,我也贊同它是一首思戀之歌。
相見機會本已難得,别離時苦分舍更難;何況正當暮春時節,百花凋殘。
春蠶直到死時,纏綿的絲兒才吐完;蠟燭燒成灰燼後,不斷的淚才流幹。
早晨梳妝對鏡,隻愁雲鬓易改色;長夜獨自吟詩不寐,應感到月色清寒。
蓬萊山離這兒也不算太遠,卻無路可通;青鳥啊,請為我殷勤地去探看。
我:隻是這個愁,格局小了點兒,許渾是愁祖國河山,他這裡愁親人難相聚。
兩首詞一喜一愁,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兒子:下兩首是詞。一個作者是北宋,一個作者是南宋的,相差幾十年,詞是大不同。
我:發現什麼不同?
兒子:秦觀的喜,辛棄疾的愁啊。
我:哈,對,說實話這兩個大名人,我也不太熟。不妨借此機會,好好認識一下。
兒子:秦觀,居然是蘇東坡的學生呢。
秦觀(1049~1100),北宋詞人。字少遊,一字太虛,号邗溝居士,學者稱淮海先生。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曾任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等職。因政治上傾向于舊黨,被視為元祐黨人,紹聖(宋哲宗年号,1094~1098)後貶谪。文辭為蘇轼所賞識,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詩詞,詞多寫男女情愛,也頗有感傷身世之作,風格委婉含蓄,清麗雅淡。詩風與詞相近。
此詞大約作于作者創作早期的熙甯年間(1068~1077),當時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一個春天,作者乘興遊覽了一座村莊,被樸質自然的村野風光所感染,因此創作了此詞。
兒子:啊,我明白了,正因為當時他還沒當官呢,所以就有好心情,而沒有愁苦之意。
我:是啊,當官難,難當官嘛。當了官就難以無憂無慮了。詞中那句話讓你覺得好的?
兒子:小園幾許,收盡春光。
我:很好,我也是喜歡這一句。不過也真是,這一片春光,真是讓他寫活了。一動一靜。花的靜,鳥的動。互相映襯。
兒子:還是古人會玩兒,翻譯成現代文,味道全沒了。
綠樹繞着村莊,春水溢滿池塘,沐浴着東風,帶着豪興我信步而行。小園很小,卻收盡春光。桃花正紅,李花雪白,菜花金黃。
遠遠一帶圍牆,隐約有幾間茅草屋。青色的旗幟在風中飛揚,小橋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遊興,走過東面的山岡。莺兒鳴啼,燕兒飛舞,蝶兒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我:是啊,這就是為什麼唐詩宋詞傳誦至今的道理之一啊。給我們永恒的美。
國運不同,人生境遇不同,辛棄疾自然沒有了樂,隻有愁。
我:跟秦觀當時的狀态比,辛棄疾就不能不愁了。他被貶官了。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作于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上饒一帶時期,具體創作時間當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淳熙十四年(1187)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遊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兒子:這要是在現代會被罰款的,亂寫亂畫。
我:哈,别調皮。他這首詞要是不題寫,怎麼會流傳?怎麼會那麼多人引用?
兒子:那句話出名的?
我:你猜。
兒子:為賦新詞強說愁!
我:少了半句。少了半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注意這個字:qiãng 強。
兒子:恩,他用少年和老年對比,看出來是真愁。
我:不是老年,是成年!
兒子:好,是成年。反正是而今識盡愁滋味了。但是也無奈,天涼好個秋。沒啥希望了。
我:恩。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個“愁”字,并以此為線索層層鋪展,感情真摯委婉,言淺而意深,将詞人大半生的經曆感受高度概括出來,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我們今天趕上了好時代,不論少年和成年都要努力學習,報效社會,報效國家。讓人間多點兒喜樂,少點兒愁。
本課的學習思維訓練:
1.課外古詩詞也要認真對待,也要尋找突破口,找到興奮點;
2.語文重在積累,字字句句,一人一首,日積月累,下筆稱頌;
3.名人名句,必須記住,不僅記住,還要常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