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一個月,朋友圈裡的一年級家長哀嚎一片:起床磨蹭、作業拖沓、管教頂嘴……總之,幼兒園時的母慈子孝一去不複返,取而代之的是血壓飙升、忍不住打罵、親子關系緊張。我想除少數報恩娃之外,大多數的新生家庭都差不多是如此境地,而我家也不例外,誰輔導誰生氣。
恰在此時,我讀了《如何給孩子提要求》這本書,簡直猶如救命稻草,讓我透過緊張關系的表面去看到背後的一些問題,尋求到一些可操作的解決辦法,撫平我内心的焦慮。其實這本書所講的内容,并非僅僅針對于新生,而是貫穿于整個孩子養育的過程。它從父母要求、孩子配合、激發内驅力等方面詳細展開,通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帶領父母去體會、學習,從而真正去建立一種配合型的親子關系,讓家庭像一支樂隊那樣,成員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奏出和諧美妙的家庭旋律。
一、你敢不敢要求孩子?很多父母其實是不願意甚至不敢要求孩子的,為什麼呢?因為這類父母往往有着一些誤解和擔心,他們會認為要求就等同于控制、逼迫、束縛、打罵,這樣會不利于孩子成長,同時也擔心自己一旦去要求孩子,就會打破原有的平衡,造成沖突,使親子關系緊張,這是有些父母不願意去面對的。
然而,我們需要理清的是,父母的要求并不會打壓到孩子,束縛住他們,使他們缺乏創新力。而是錯誤的要求方式會帶來一系列不良後果,比如恐吓、責備、情感勒索等。同時,不願意要求孩子,維持住的也僅僅隻是表面的和諧,背後隐藏的是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這樣的關系是缺乏真實的,這才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棵小樹在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園丁的修剪、用支架固定引導,很可能小樹就長歪了。養育孩子也是這個道理,所以要求孩子是父母的一種責任所在。
二、孩子為什麼不配合你?當然,大多數父母頭疼的問題是:我要求了,但孩子卻不配合。我們通常會籠統地将其歸結為:孩子不聽話!于是,責備、打罵、恐吓一系列錯誤的要求方式就産生了,而這樣做的後果是看起來那個當下孩子是按父母的要求做了,但是雙方都感到很累,難以持久,同時關系陷入更緊張的境地。
其實孩子不配合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是很多的。從父母的角度而言,很可能是運用了錯誤的要求方式;從孩子的角度而言,是能力和意願兩個方面出了問題;從雙方的根本的問題來說,是親子關系的基礎并不牢固。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主動配合,就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這些方面去改善。
第一,父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我們很多父母在去要求孩子的時候,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權威狀态:你是我的孩子,我怎麼說你就怎麼做。這樣的心态就會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激發起逆反心理,本來自願去做的事,在父母的要求下也不願意去做了。我們要把孩子當成朋友、同事那樣的獨立的人,想一想有一件事需要他們配合的時候,你會怎樣去說,怎樣去做,那就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
第二,從孩子的角度分析,我們要求理清孩子不配合到底是能力問題還是意願問題。有的孩子是能做到但是主觀意願上不願意做,有的孩子是願意做的但是能力做不到。這就不能一概而論。父母就需要多學習一些方法。
比如針對有能力卻無意願的孩子,可以多采取遊戲式互動,像孩子不願意刷牙,我們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把牙刷想象成一列小火車,在牙齒山洞裡來回穿梭,原本枯燥的刷牙過程就變得有趣,孩子就會願意配合。尤其是對于低齡的孩子來說,他們學習的重要方式就是遊戲,父母要提升自己的遊戲力,通過遊戲式互動輕松養育孩子。
對于有意願卻能力不足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與等待,每個孩子的發展水平不一樣,要去接納孩子的現狀,同時采取一些輕推的方式幫助孩子成長。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問題,而不是和問題一起打敗孩子。
第三,其實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可以發現,由父母養育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比較配合,父母說什麼話,孩子也容易聽得進去。而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将孩子交給老人養育,缺席孩子成長的,往往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孩子是不配合的。這其中就是一種“資本”的差距,照料孩子就是在積累提要求的資本。所以,建議有條件的情況下,父母親自參與孩子的養育,從小去培養一種配合型的親子關系。如果說現狀已然是這樣,我們仍然要盡力去彌補,先去彌補關系,再去提要求,具體的方法不再贅述,書中都有詳細的解釋說明指導。
三、如何讓孩子“自動自發”?激發孩子内驅力,讓孩子能夠自動自發地學習成長,恐怕是每個父母的心願,也是我們養育孩子的終極目标,因為遲早有一天,我們要看着孩子去走向屬于自己的世界。
所以,我們在提要求的時候,經常要問問自己:我的要求是不是有助于孩子走向獨立?孩子長大後,離開我的要求,是否還能依舊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本書的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給大家總結出了一些經驗:
1、把要求建立在孩子的興趣和需要的基礎之上。我們要求孩子切忌混淆父母的需求與孩子真正的需求,這一點需要日常的實踐和反思,在養育過程中不斷地去溝通、調整。
2、把要求解釋清楚,與孩子協商後達成一緻。孩子的認知經驗與父母有着很大的差距,有時候我們成人覺得理所當然、不用解釋的東西對孩子來說卻不是如此,所以我們要有耐心地去和孩子溝通解釋,讓孩子真正明白,在此基礎上達成一緻。
3、讓孩子嘗到甜頭。人是需要被鼓勵的,正确的行為是需要被強化的,尤其是孩子,他們年齡還小,自制力往往不足,所以我們要在過程中讓孩子體會到成就感、滿足感。從而使得這些行為進入一個正向的循環。
養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父母,需要不斷學習,去提供支持幫助,然後靜待花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