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漢語的記錄符号,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曆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征,複雜變為簡單。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的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曆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國家,隻有中國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地傳承下來,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
甲骨文是商朝後期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文字,内容多為蔔辭,但是筆畫不定,象形程度高,在當時并未統一。
後來出現了一種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也叫作鐘鼎文,跟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早的文字面貌,金文的形象更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在中國曆史上,夏、商、周三朝都對文字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周宣王所作的“石鼓文”非常出名。
象形文字來源于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弱,局限性很大,以象形為基礎,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造字方法。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就是來源于壁畫,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号”。
中國漢字曆史悠久,每個漢字都有其含義,随着時間的推移變得豐富起來,但漢字比較複雜,有些漢字其中甚至蘊含着十幾種意義,很多外國人都難以理解。
曾經他們就因為不了解漢字的含義,提出了一個非常奇葩的要求,這個字就是“夷”。
外國人表示,這個字讓他們看了就非常厭煩,要求在文件中一率不準使用,讓中國不要用“夷”來稱呼他們。
“夷”這個字有許多種含義,它是平安的意思,如“化險為夷”,也是平坦的意思,如“夷為平地”,在我國古代有“夷族”的說法,它也是一種姓氏,在清朝也指外國人或者外國,有“夷場”、“夷館”的說法。
最初,“夷”是代表那些野蠻的東部民族,還有未開化的人,可以說不是什麼好詞語,但是随着曆史發展,這個字的意思也發生了變化,是一個中性的詞語,沒有任何不好的意思,隻是一個普通的漢字而已。
晚清時期,人們開始用“夷”稱呼外國人,但并沒有任何“侮辱性”的意思。英國在跟清朝簽訂條約時,看了起草的條約後非常不高興,他們在閱讀了英文版的條約後,憤怒地找到清朝,說“夷”這個字是對他們的侮辱,強烈要求改掉。
原來翻譯官在翻譯時,将“夷”翻譯成了“barbarian”,是“野蠻人”的意思,嚴格來說,漢字是有這個意思,翻譯得并沒有錯,在中國古代确實有野蠻人的意思,但是後來這個字已經擺脫了負面含義。
當時清朝使用這個字時,隻當它是一種地理概念,是一種籍貫,就是“外國人”的意思,而英國人看到這個字卻表示受不了,很厭煩,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雙方簽訂條約時,英國特意将這個聲明加到條約中,他們表示清朝不能用“夷”來稱呼英國,明确規定,在清朝的一切外交文件中,一律不得使用“夷”,并通告全國。
後來清朝就用“洋”這個字來稱呼外國人,比如“洋人”、“洋奶粉”,這個詞到現在還在用。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來,中國漢字本身蘊含的意義深遠,想要深入地了解中國漢字曆史,需要更多的精力和努力。
漢字曆史悠久,不但對中國人民影響深遠,對周邊國家也有巨大影響,形成了一個共同使用漢字的漢文化圈,這是文化輸出的重要表現,可見我國文化的強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