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昆蟲記考點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昆蟲記考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19:28:17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昆蟲記考點(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名著閱讀昆蟲記教學解讀)1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昆蟲記考點(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名著閱讀昆蟲記教學解讀)2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昆蟲記考點(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名著閱讀昆蟲記教學解讀)3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昆蟲記考點(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名著閱讀昆蟲記教學解讀)4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昆蟲記考點(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名著閱讀昆蟲記教學解讀)5

一、内容概述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創作的一部科普作品,共十卷,每一卷十至二十五個不等的章節。法布爾在19世紀中期于學校教課之餘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間觀察各類昆蟲,為之定名,為之讴歌。該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征、習性和婚習的生物學著作,記錄了昆蟲真實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鬥争時表現出的靈性,還記載着法布爾癡迷昆蟲研究的動因、生平抱負、知識背景、生活狀況等内容。

在該書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蟲恪守自然規則,為了生存和繁衍進行着不懈的努力。作者将昆蟲的多彩生活與自己的人生感悟融為一體,以人性關照蟲性,以蟲性反映社會人生,字裡行間處處洋溢着對生命的尊敬和熱愛,對自然萬物的贊美與讴歌。這種敬畏生命的情懷,給《昆蟲記》這部科普著作注入了靈魂和生氣,使之成為一部有趣也很有意義的書。

二、閱讀建議

統編教材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名著導讀安排的是《昆蟲記》科普作品的閱讀。科普作品的閱讀與其他以動物為對象的文學作品如貓、狼、動物笑談等文的閱讀在方法上是有區别的。後者多是形象感性的,前者多是抽象理性的。因此,用科學的讀書方法指導學生進行科普文閱讀也就顯得尤為必要。

閱讀方法的獲得首先源自課内,本篇名著導讀安排在第五單元後,本單元收錄典範說明文《中國石拱橋》、散文化說明文《蘇州園林》、文藝說明文《禅》《夢回繁華》。自讀課文禅的學習是建立在全面學習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時,對說明文的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說明順序、說明結構等知識有一定程度掌握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學習科普作品的閱讀方法。《蟬》又作為《昆蟲記》的一篇文章,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掌握閱讀《昆蟲記》以及這一類科普作品的方法。

整本書閱讀是統編教材語文教學的熱點,如何進行閱讀的有效指導是語文教師的難題。科普類名著多有專業的科學知識,如何讓學生讀好此類作品,如何引導學生将整本書讀得更深入、更透徹?我們可以抓住名著導讀中的關鍵句子,進行重難點突破。法國生物學家、科普作家讓羅斯丹曾這樣評價法布爾創作的《昆蟲記》:“這個大科學家像哲學家一般的想,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而且抒寫。”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科學、文學、哲學三個層面對昆蟲系進行深入閱讀。我們具體給出如下策略建議:跟着法布爾學觀察——美術家一般的看;跟着法布爾學寫作——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而且抒寫;跟着法布爾學探究——哲學家一般的思考。

1.跟着法布爾學觀察——美術家一般的看。科普名著的科學指的是作者向讀者普及的科學知識,以及科學家在發現這些科學知識過程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課标中明确提出,閱讀科技作品,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态度。因此,讓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感受作者的科學精神是閱讀科普類名著的基本目标。《昆蟲記》是法布爾花了足足三十年時間,通過獨特的研究方式獲得的第一手材料,将昆蟲鮮為人知的生活習性生動的描繪出來。我們在閱讀中應跟随法布爾的研究足迹,模仿他的觀察角度,跟着法布爾學觀察。

2.跟法布爾學寫作——文學家一般的感受和抒寫。科普類名著大體上可以分為文藝類和非文藝類。統編教材推薦的科普類名著以文藝類為主。這類科普文的作者通常具有較深厚的文學素養,其語言特色顯著,人文關懷濃厚。因此,讓學生在了解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精神的基礎上,品味作者的語言特色,感受深厚的文學底蘊和人文關懷,理應成為科普類名著閱讀的重要目标。法布爾的《昆蟲記》行文活潑,語言诙諧,還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現昆蟲世界,讀來情趣盎然。我們在了解了昆蟲的習性和規律後,應細細品讀文中的句子,并與百度百科或字典中對于同類昆蟲介紹的語句作比較,便能清晰明了的了解文藝性說明文的另一個特征,文學性。

3.跟着法布爾學探究——哲學家一般的思考。科普類名著往往将科學與哲學有機融合。科學從某種意義上說與哲學在思想上是同源的。例如,古希臘的許多哲學家,如亞裡士多德同時也是科學思想家,中國古代的哲學家中,老子、孔子、莊子皆對天、地、人提出過自己的見解。法布爾在荒石園三十五年如一日,堅守甯願終身與昆蟲作伴的研究理念,秉持實事求是的嚴謹治學态度,不盲從權威,不輕信民間猜測和傳說的質疑精神,對生命尊重、對自然敬畏的溫情的人們态度,都值得我們引導學生探知,從而深化學生的思維品質。

三、閱讀方法

在閱讀昆蟲記時,可以采用以下閱讀方法:

1.速讀掌握知識性——了解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精神。閱讀前可借助前言、後記或附錄中有關作家作品的介紹,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科學成就和全書的大緻内容,為閱讀整本書做些準備。例如有些版本的《昆蟲記》在序言和附錄中就有對該書大緻内容、曆來評價以及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紹,讓我們有初步的印象和閱讀期待,已決定如何去讀,重點讀哪些部分。法布爾的《昆蟲記》作為一部自然科學的著作,其特點之一就是不僅僅記錄了他的觀察結果及科學的結論,更展示了他觀察的過程和觀察的方法。在自然科學研究中,他的觀察角度、過程和科學結論同等重要。因此,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做如下專題研究:

一是建立昆蟲檔案。《昆蟲記》中介紹的昆蟲種類繁多,數量龐大,詳細介紹的昆蟲具有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同時作者又對每種昆蟲的研究過程,觀察結果進行了細緻深刻的記述。學生根據昆蟲的種類進行分類閱讀,給昆蟲建檔的形式梳理該種昆蟲的主要信息,從而了解與之相關的基本科學知識。此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于整本書閱讀的推薦,還能夠培養學生速讀、勾畫、篩選信息、梳理知識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昆蟲記。

二是設計思維導圖。科學研究中,與科學結論同等重要的是解決問題、探尋真理的科學研究過程。閱讀科普作品,了解科學家是如何設計實驗方案、辨析真僞、探究真理的過程,是閱讀科普作品的重要目标。法布爾曾說:“觀察提出問題,實驗解決問題。就算實驗無法給我們帶來大晴天,它也能讓光亮從重重的烏雲外延透現過來。”作為科普類的經典名著,《昆蟲記》中準确而嚴謹的昆蟲知識是法布爾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和艱苦的實驗推理而來的。法布爾極其推崇實證過程,因此設計研究過程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解讀、厘清作品中龐大的昆蟲體系,研究近似生物的異同,例如多情的大孔雀蝶和不幸的小闊條紋蝶,還能讓學生梳理法布爾研究昆蟲的過程,更能體會法布爾的科學實證精神。

三是演繹論證實驗。借助法布爾的經驗,設計一個觀察實驗并進行實踐,做好觀察筆記。通過觀察實驗篩選記錄,不僅可以讓學生對科學的實驗方法形成初步概念,還可以促進學生集中閱讀,通過自己的觀察筆記和原文相關内容的關照,進一步了解昆蟲知識的同時,深入思考作者的實驗方法的選擇和實驗推理過程的合理性,可以更加夯實課标題及的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态度。

2.精讀品味文學性——體味語言特色,感受人文底蘊。科普作品的寫作目的是普及科學知識,增進大衆對科學的了解。它的種類很多,如解說科學原理、探讨科學問題、介紹科學應用、展望科學前沿、回顧科學曆史等,可謂洋洋大觀。科普作品的寫作方法雖然千差萬别,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都力求深入淺出,用通俗的語言說明複雜抽象的事例,以利于科學知識的傳播。因此,科普作品都或多或少地運用了文學手段來介紹科學知識,一般都是結構嚴謹、邏輯嚴密、語言幽默,兼有理趣和情趣的。在閱讀中,我們既可以獲得真知,也可以關注科普作品的藝術趣味,得到善的感染和美的熏陶。《昆蟲記》既是賦予科學性的昆蟲著作,又是可讀性很強的優美散文,堪稱科學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範,無愧于“昆蟲的史詩”之美譽。閱讀這樣美妙的經典,是一場愉快的精神盛宴。《昆蟲記》的魅力還源于高超的寫作技巧,法布爾極其細緻地描繪了各種昆蟲的生活。可以說,他老年時代的伴侶主要就是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們。閱讀時要發揮想象力,進入作品描寫的世界,體會其文字之美,這樣就可以一舉多得,在語文學習方面也吸收到了諸多營養。我們可以這樣來讀《昆蟲記》:

一是對比閱讀。昆蟲記的語言風格除了科普作品具有的科學嚴謹外,還具有文學的細膩和生動。曾有人稱贊法布爾用學術報告寫出語言藝術境界。如何感受法布爾的語言藝術境界?我們可以将内容相同、出處不同的兩段文字進行精讀、摘錄、對比閱讀,從而感受每位科普作家獨特的語言風格。我們不妨這樣對比:同樣是寫螳螂外形,相較于辭海的語言簡潔,昆蟲記中比喻手法的運用使得螳螂的外形更易于被讀者想象。通過這樣的對比閱讀,學生對科普作品細緻生動、語言特色的感知不再停留在淺表的、概念化的層面上,能夠幫助學生更具體深入的理解作品的語言風格。二是拓展連讀。指導科普作品閱讀時,可以對評價作者作品的語句及作品中引用的文學典故、曆史故事進行适當的拓展,并與整本書中具體的相關内容聯系起來,挖掘作者的寫作意圖,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例如《昆蟲記》中有大量的西方文化的典故引用,,引導學生弄清楚典故内涵,并與文中相關的内容連讀,既能豐富學生的積累,又能使其深刻理解作者的語言風格及人文情懷。

三是模拟寫作。語言學習的終極目的在于運用,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喜歡的動物,選取昆蟲記中最喜歡的一段文字,學習法布爾的寫作技巧,進行仿寫訓練。

3.思辨體悟哲學性——擴展思維廣度,深化思辨深度。科普作家寫作科普作品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普及科學知識,更是為了改變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優秀的科普類名著是作者哲學思想的映射,我們可以通過這樣一些活動來了解《昆蟲記》這類科普作品的真實創作動機。

一是培養求真務實的科學态度。通過閱讀《昆蟲記》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觀察中的發現這個主題,懂得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離不開作者長期認真地觀察,進而讓學生懂得去觀察生活,培養認真觀察的習慣,體會科普作品中蘊含的科學思維、科學理念和科學精神,擴大我們的知識領域,鍛煉我們的思維,在閱讀中汲取人生智慧,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閱讀《昆蟲記》我們就可以多思考作者為何要堅持實地觀察和反複實驗,體會其積極探索、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探究過程中,如遇到一些專業性較強的概念、術語,要引導學生如何查找工具書或相關資料,引導學生體會科普作品蘊含的科學思維。如果學生對某些科學問題感興趣,想做進一步的探索,可以組織相關的專題探讨,或推薦更多的相關科普讀物。紙上得來終覺淺。有條件的學校還應組織與自然科學主題相關的參觀或遊學,利用真實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親身嘗試與探索,并引導他們收集整理相關自然科學讀物,多維度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是開啟不盲從、善反思的質疑精神。《昆蟲記》的法文題目是《昆蟲學回憶錄》,周作人最早把這本書譯作《昆蟲記》,而後一直被異界沿用至今。法布爾之前的昆蟲學家隻做昆蟲的搜集分類工作,他們手持放大鏡解剖昆蟲屍體,仔細地查看昆蟲的觸角、大颚、翅膀和足,卻不思考這些器官在昆蟲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他們對昆蟲的判斷力、本能和生活習性研究甚少。專家們根據昆蟲的外形給其命名,把身體構造相同的昆蟲歸入以内。法布爾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發現這樣做法并不合理。因此,他給《昆蟲記》取了一個副标題——“對昆蟲本能及習性的研究”,并提出要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活生生的昆蟲,研究他們在活的時候的活動,他們的本能和習性,他們的才能和感情。法布爾的研究以直觀觀察為依據,就像他自己說的,在對某個事物說是以前,我要觀察、觸摸,而且不止是一次,是兩三次,甚至沒完沒了,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鐵證下歸順聽從為止。例如,他質疑并通過觀察推翻了著名昆蟲學家迪夫爾關于吉丁蟲作為沙蜂幼蟲食物為什麼經久不腐的理論。他還替被人譏諷為不務正業的歌唱家蟬正名,他還解開了螢火蟲純潔的面具。他本着追求真理的科學探索精神來觀察昆蟲的勞作,以富有情感的筆調來描繪昆蟲的生活,使得蟲記自問世以來就為廣大讀者所喜愛。我們在閱讀科普作品時,對作品中感興趣的内容也可以質疑問難,拓展延伸,把閱讀引向更深層次。比如讀昆蟲記時,可以思考法布爾對動物習性的觀察和分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夠準确的,我們應該如何科學地去記錄呢?三是樹立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人文思想。法布爾從不滿足于僅僅記錄昆蟲的生活,他關注的是昆蟲活生生的生命過程。走進文本,體會法布爾對生命的尊重,理解作者在探究生命、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現。如果不是法布爾對渺小生命所懷有的尊敬與熱愛,不是他細心觀察,詳細描述,也許蟲兒的這些故事還不為人所知。法布爾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微觀世界的大門,讓我們領略到昆蟲那妙不可言的靈性。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捧着一顆真誠的心來對待每一種昆蟲,他就像一位為兒孫講述故事的老人,把昆蟲世界的趣事向讀者娓娓道來,令人回味無窮。閱讀昆蟲記,我們還不難發現,法布爾研究昆蟲時進入了一種特殊的境界及昆蟲的境界。精神集中到一個焦點,如入無人之境。他隻同他所研究的對象昆蟲交流信息,用昆蟲的眼睛看世界。他一方面用人性關照崇性,在昆蟲身上傾注了深刻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利用崇性反觀人類生活,思考人類的生存狀态、生活态度、價值觀念等等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我們在閱讀此類科普作品時,要有意識地關注和學習作者在文本中傾注的人文思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