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科技】
作者:袁珩(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潤生,系研究員)
科學研究的倫理問題向來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著名智庫美國蘭德公司(RAND)此前發布《科學研究中的倫理》報告認為,科學研究應遵循社會責任、規避利益沖突、知情同意、誠信正直、不歧視、不剝削、保護隐私等共同的倫理原則,而科研倫理又存在地區差異和文化差異,“倫理傾銷”隐患需要認真應對。
科研倫理受世界各地重大事件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科學進步和文化價值觀的變化也會推動倫理規範發生變化,旁觀者風險、大數據、開放科學、公衆參與科學等新興議題引發關注。從執行監督層面看,還需要把遵守倫理規範的承諾轉化為内在機制,消除促使研究人員違反倫理原則的誘因。
科學研究的十大共同倫理原則
為了解各個學科領域、國家和社會共同遵守的倫理原則,蘭德公司考察了跨越國家疆界的倫理規範,閱覽了200多份文獻,從中辨識出各學科領域大體上應共同遵守的十項倫理原則。
一是社會責任,研究人員和研究必須為社會謀福利。二是仁慈,研究人員應以研究參與者的利益為目标,争取研究的利益大于風險。三是利益沖突規避,研究人員應盡量減少财務和其他因素對研究和研究參與者的可能使研究結果産生偏差的影響。四是知情同意,所有研究參與者必須自願同意參與研究,不受經濟利益或其他脅迫的壓力,必須了解研究及其風險。當參與者不同意參與研究或弱勢群體參與研究時,研究人員及其機構必須采取具體行動保護參與者。五是誠信正直,研究人員應誠信正直,充分報告調查結果,盡量減少或消除方法中的偏見,披露基本假設,不捏造數據、僞造結果或遺漏相關數據。六是不歧視,研究人員應避免研究對特定群體帶來好處。七是不剝削,研究人員不應剝削或不公平地利用研究參與者。八是隐私和保密,研究參與者有權控制研究人員獲取其個人信息,包括如何看到、接觸或獲取其信息。九是專業能力,研究人員應隻從事有資格從事的工作,并參與培訓,提高自身技能。十是專業紀律,研究人員應通過實踐、出版和交流、指導和教學等活動,推動符合倫理的行為,開展符合倫理的研究,并幫助其他研究人員開展符合倫理的研究。
科研倫理的“多棱鏡”
科研倫理受世界各地重大事件的影響而變化。曆史上,納粹的虐行激發了國際社會研究人員的協作,個别國家的失當做法促使各地改善監管工作,學術團體的反省和質詢能推動國際社會改進倫理标準。
《赫爾辛基宣言》影響深遠。有惡劣影響的重大曆史事件促成國際社會制定倫理準則。二戰後,針對納粹的不道德實驗活動,世界醫學會(WMA)1964年頒布《赫爾辛基宣言》,這是“為涉及人類對象的研究活動制訂的第一套國際倫理道德原則”。它要求醫者“有責任保護研究受試者的生命、健康、尊嚴、完整性、自我決定權、隐私,并為研究受試者的個人信息保密”。
《生物多樣性公約》側重于生态保護。《赫爾辛基宣言》聚焦生物醫學研究,其他國際協定則側重于生态環境,其中最突出的也許就是《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衍生公約。國際社會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共同制定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目的是在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避免物種滅絕、公平公正地分享遺傳物質等各方面的利益之間取得平衡。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強調要更加重視生态系統,人類的獲益不能以犧牲生物多樣性為代價,這彌補了生态環境領域倫理規範的缺失。
謹慎預防原則呼籲規避風險。1998年美國、歐洲和加拿大的科學家、哲學家、律師和環保人士在溫斯布雷德大會上提出的謹慎預防原則要求在作出關于公衆衛生和環境隐患方面的決定時務必規避風險,尤其要求在預計會造成危害,而科學不确定性顯著的情況下采取行動。這種對規避風險的要求正是諸多情境中謹慎預防原則适用性争論的核心。謹慎預防原則使人們在作出關于研究和實踐的決定時傾向于克制、求穩,随之就有可能冷卻探索和創新的熱情。如何随着新的領域和研究前沿的出現而靈活變通地運用該原則,這将是一項長期的挑戰。
科研倫理存在地區差異。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導緻科研倫理的差異。各國對待科研倫理的不同處理方式既可能給國際協作帶來難度,也會給調查科研不端行為造成困難。
“倫理傾銷”隐患需應對。“倫理傾銷”是指在倫理道德準則嚴格的國家接受培訓的研究人員到倫理道德準則和監管松散的國家進行研究活動,其目的不是研究當地人民,而是繞開本國的法律法規、政策或程序。此舉也許是為了降低成本或減少官僚手續,但被繞開的手續卻正是為保護研究活動參與者而設立的。
解決辦法有兩種:一是敦促研究人員遵守與母國一樣的标準和準則。歐盟要求到其他國家從事研究活動的研究人員奉行與在歐洲一樣的标準:研究活動遵守一切相關的歐洲法律、國家法律以及國際标準;國際研究項目必須對所有利益相關方有益,尤其以研究參與者及社會群體的利益為重;有償使用當地資源;将潛在的文化差異、經濟和語言障礙及學曆和文化程度納入考慮,給予弱勢人群真正的知情同意;即便沒有充足的科學和倫理道德基礎設施,仍然需要當地獨立提供倫理方面的準許。二是要求研究人員與當地團體共同制訂研究方案。例如,為期三年的“歐盟信任項目”(EUTRUST)為非洲土著的桑人提供支持,幫助他們制定能夠保護參與研究活動的桑人的科研倫理準則。
制定國際标準。由于與軟件系統相關的隐私權、安全保障以及内在偏差等問題(包括而不限于與人工智能相關的這類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計算機、信息和數據科學領域中的倫理問題也重新受到重視。這些領域的國際性極強。近期,大型專業學會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和計算機協會(ACM)就針對人工智能引起的新問題而修訂和增補了它們的倫理準則。
總的來看,生物醫學研究涉及的利害關系太明顯,推動了全球對科研倫理的重視。納米技術自興起以來就引得大家關注它在倫理、法律、社會方面的影響,而人工智能加劇了人們曆來就擔心的網絡安全、數字隐私等問題,也引起了對相關科研倫理問題的重視。随着自然科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和數據科學的倫理維度引起更多關注,科研倫理擔憂的重心也許還會改變。
倫理規範的監督難題
執行倫理規範并進行監督,能消除促使研究人員違反倫理原則的誘因,并揭示需要修改的倫理原則和規範。要讓研究工作符合倫理規範,還需要把奉行倫理規範的承諾轉化為内在機制,輔之以關于規範和妥當研究方法的教育與培訓,提供指導,建設能夠促進倫理道德水平、提高科研活動透明度的工作文化,還要提供讓研究人員能夠分享體驗、共話挑戰的平台。
倫理與法律既有區别又有聯系,倫理并非法律,而是屬于“軟法律”,是各種指導原則和不屬于法律的規範的結合體,因而執行的嚴格程度就參差不齊。學科和文化體系之間的差異也使得統一規範的概念很難落實,因此倫理道德規範的宣揚和執行也相應是分散式的。
倫理規範通過教育和培訓産生影響。研究人員接受的培訓不僅限于課堂或教科書,還包括在實驗室的活動。導師制是這套系統的關鍵部分之一。實驗室活動對職業生涯的影響最大。尤其在生物醫學領域,入職初期的人員在實驗室中的工作既能夠極大地推動研究進步,又是促進個人發展的重要階段。不過,倫理培訓都是與對人類研究對象的保護相關的,相關程序的質量參差不齊,而且由于研究人員日益更多地需要展示合規性,随之就産生了循規蹈矩的心理,這樣的效果又可能會适得其反。
專業學會通過會員制制訂和傳播倫理規範。專業學會是重要的自治機制,且可與官方治理聯系起來,但它沒有執法權限,通過開除會員不能有效懲處違反倫理原則的行為。
實驗室、企業和大學等科研活動承擔機構有權監督科研行為,也有責任堅守倫理規範。這些機構設有專職人員和委員會負責監督研究工作,确保研究人員的行為負責任且符合倫理道德規範。研究機構應建立并維護誠信的科研環境,包括建立規章制度,設立相關職能,負責任地回應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指控。監督者須察知、調查并處理問題,但各方面又有自身的不足之處。盡管學術期刊為推動落實倫理規範發揮一些作用,而真正要監督并落實倫理規範,還得靠執行研究活動的機構。
堅守倫理規範遇到的終極挑戰還是誘因。在讓研究工作符合倫理規範時,遇到的挑戰是系統性的,任何或所有部分都可能出現問題,而堅守倫理規範時遭遇到的終極挑戰還是誘因。有學者考察科研事業不斷變化的性質,越來越擔心當前的誘因所産生的有害效應。基金、職位和晉升機會方面的競争變得十分激烈,随之就改變了實驗室的氛圍,也産生了讓研究人員“急于付梓、抄捷徑、誇大研究結果、誇大工作重要性”的壓力。
新興的倫理議題
科學進步和文化價值觀的變化會推動倫理規範發生變化,旁觀者風險、大數據、開放科學、公衆參與科學等成為新興議題。
旁觀者風險——旁觀者風險是指研究活動對不參與研究活動,也沒有同意參與研究活動的人,也就是“旁觀者”的影響。這種影響包括:有些人不參加基因檢測和遺傳研究活動,但他們的血緣親族參與,這可能對他們産生影響;個人隐私及身體狀況可能暴露在自主系統所在的周圍環境中,如無人機和自動駕駛汽車在運行中使用攝像頭等成像設備感知周圍環境,旁觀者的信息在沒有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可能會被采集;在社交媒體中,用戶可通過查看“好友”或“粉絲”的信息獲取他人的信息。
大數據——大數據引起的倫理道德問題包括:一是洩露隐私;二是數據被用于其他用途;三是大數據算法能夠生成關于研究對象、但并非由研究對象自己提供的新數據,如金融機構的信用評級;四是開放數據增加。由于大數據可用于衆多研究活動,每個研究團隊應制訂與本團隊内大數據使用相關的行為守則。為支持精确醫療發展,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組建專門團隊,負責制訂授權和隐私權方面的原則及公共規制。
開放科學——開放科學旨在方便公衆獲知研究結果及研究過程。如果共享程序被操縱,就有可能産生倫理道德問題。開放科學能擴大研究參與程度,但其程序有待完善。就開放數據而言,随時查閱數據能方便回顧和理解以往研究,并開展新的研究,但當研究人員認為,其應得的獎勵來自對數據和代碼的掌控時,開放數據就會受到抵制。就開放出版而言,通常研究人員需為發表論文支付費用,而讀者花費較低成本閱讀論文,但這随之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如果期刊隻接受付費發表的論文,那麼提供給讀者的是怎樣的科學?期刊是否會為了賺錢而發表質量低或違背道德的論文?
公衆參與科學——21世紀以來,公衆參與科學研究、生物DIY、創客空間以及調動無資質人員參與科學工程的活動得到了發展。數字化推動了生物DIY的發展,後者可降低設備成本,提高一體化程度,方便非專業人員使用。但是,人們在家裡或社區實驗室以外的場地從事生物DIY活動,這意味着監管者鞭長莫及。生物DIY引起業界對發生意外的擔憂,如無意間把影響生态系統或帶有緻病轉基因的生物漏洩到環境中,或造成安全事故。
本文圖片均為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3日14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