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mece框架是什麼

mece框架是什麼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7-23 03:24:19

編輯導語:MECE分析法,也就是對于一個重大的議題,能夠做到不重疊、不遺漏的分類,而且能夠借此有效把握問題的核心,并解決問題的方法。本文作者為我們介紹了在工作中如何應用MECE,教你學會帶着MECE思維做産品。

mece框架是什麼(産品必學方法論)1

相信很多做産品的童鞋在平時的工作中會遇到不少諸如以下的問題:

  • 拿着PPT去彙報某個産品規劃A,卻被老闆挑戰說,我覺得做B更有價值,你為什麼不去做?
  • 老闆拿着某個競品來釘你,說競品的這個功能/業務很好,為什麼我們不做?
  • 在産品設計的過程中與合作方(研發、運營、業務等)就某個設計的方向大家各持己見,每個方案都有優缺點,誰都不能說服誰,陷入僵局;
  • 某個已經上線的産品方案拿去開複盤會,被質疑産品的某些細節設計沒有考慮到,導緻數據不夠好。

為什麼自己覺得非常自信的産品方案總是會被别人挑刺?很多時候不是方案本身有問題,而是你需要更全面地去思考和表達。在這裡學姐要介紹一個被互聯網大廠推行的方法論—MECE,掌握之後以上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縮寫,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也可以翻譯為“不重不漏”,是一種幫助你思考更有邏輯性、更完善,從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最早麥肯錫的一位大佬在「金字塔原理」裡面提出(這本書也推薦産品經理們一看),用來幫助咨詢公司的大大們去寫PPT忽悠(誤)客戶爸爸的。

産品要掌握的方法論有很多,但MECE我覺得是最基礎的一個,如果産品/業務在規劃、執行的時候沒有做到“不重不漏”,即使是産品做成功了,很多時候也隻是靠着運氣或者直覺,這種成功很難長久。

下面學姐就從淺入深來介紹MECE究竟要怎麼應用在工作中,初階的産品經理可以先看第一部分,介紹MECE方法在産品中的應用;中階的産品經理可以看第二部分,怎麼樣判斷一個業務是否值得投入、該投入多少,做完整的業務分層。

一、帶着MECE思維做産品

先從産品規劃和執行講起,一個完整的需求從産生到最終的落地,有這麼三個比較重要的階段,用戶分層–需求取舍/排優先級–完善需求:

1. 用戶分層

用戶分層是需求産生的第一步,也是基礎中的基礎,關于用戶分層、STP等如果詳細展開的話可以再額外寫一篇文章,為了避免有些童鞋沒有接觸過,先簡單介紹下什麼是用戶分層、為什麼要做用戶分層。

用戶分層,即把用戶根據一個或者幾個不同的維度去切分成不同的小組,即使再小的平台,其用戶的需求也會是千姿百态的,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認為平台上隻存在某一種類型的用戶,但也不可能去花很大的力氣滿足每個用戶非常個性化的需求。

因此我們就需要對平台的用戶特性做一些總結,抽象出幾種不同類型的用戶,再去深挖TA們的需求。但如果用戶分層不嚴謹,不能做到不重不漏,就沒有意義了,下面總結幾種常見的符合MECE的用戶分層:

1)根據用戶畫像的核心維度

一個好的用戶分層,一定是可以讓産品經理對用戶的有一個非常直觀的印象,選取維度的時候要切記要選核心的維度,從而對後續設計産品能起到指導意義。

比如在交易平台,比較核心的維度一般有用戶的消費水平(因為每個城市物價不一樣,個人比較喜歡用恩格爾系數這樣比較标準化的指标),和其他會影響用戶消費的維度,比如婚姻、工作等等。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先把點外賣所有的用戶簡單根據是否上班(這是一個完全做到不重不漏的分層,為了描述方便下文簡化成學生、白領)去分層,由于大部分學生有時間沒有錢,會對優惠更敏感,而大部分白領有錢沒時間,會對送達時間更有要求。

那麼如果我們調研下來認為外賣用戶更多是沒有時間燒菜也不想吃食堂的白領,就會把更多的研發人力投于配送算法優化而不是完善優惠券系統,這也就是為什麼靠做大學外賣起家的餓了麼,雖然之前在狂砸優惠券,市占被美團反超的原因。

有些童鞋可能會疑惑,即使是有工作的白領,雖然可能比學生稍微富點,但還是有不少打工人想要一些優惠,那麼我們可以再從另外這個維度進行分層,把外賣用戶分為對優惠敏感、對優惠不敏感的,對于那些對優惠不那麼敏感的用戶,不需要優惠就會下單,平台就沒有必要在他們身上投更多的錢。

所以我們看到的美團外賣下單頁上,平台的紅包不是默認選中的(商戶的紅包是商戶補貼的,平台沒有成本,商戶的紅包默認選中是因為商戶更希望用戶能點自己家的外賣,和平台的訴求不同),需要用戶手動選擇下才能使用紅包,就是為了把對優惠不敏感的用戶做分層,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2)根據用戶本次打開的使用場景/目的

除了根據用戶的畫像去做分層,即使是同一個用戶,每次打開同一個App的場景/目的都可能是不同的。比如淘寶的上半部分是搜索和金剛位,下半部分是個性化推薦,前者是為了滿足有明确目的用戶,後者是為了目的不明确的“閑逛”用戶而設計的。

同樣,我們可以把進入大衆點評首頁的用戶(不考慮去其他幾個tab的)分為三層,明确自己想找哪家店、不确定想找哪家店但明确自己想去某類店(比如美食、酒店、電影院等)、不确定自己想找哪一類店的,使用首頁上的搜索框大概率是第一、第二層用戶,使用金剛位的大概率是第二層,使用下方信息流推薦的大概率是第三層用戶。

所以你會發現信息流上方切換的選項卡前面幾項都不是按照類目去分的,因為大部分找類目的用戶都被搜索欄和金剛位分流走了。

之前的例子都是單一維度的用戶分層,我們也可以抽象出多個維度來做用戶分層,如果要設計一個讓用戶在線上找酒吧的功能,我們可以先分析用戶喝酒的場景,可以在家喝或出門喝,推測出用戶出門喝酒更多地是為了社交而不是單純喝酒,而社交又可以分為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再根據不同酒吧人均消費也差異較大的現狀,把對用戶去酒吧的場景分為四層,正好可以對應四種不同類型的商戶(下圖)。

這樣分析下來我們就會發現,如果要設計一個線上找酒吧的功能,首先我們需要針對不同酒吧做一個細分的二級類目,然後再針對二級類目來調研和設計産品來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

mece框架是什麼(産品必學方法論)2

3)根據供給的情況

前面介紹的兩種都是從用戶角度出發,對雙邊或者多邊平台來說,對供給進行分層也非常有必要。可以根據供給本身的情況來分層,這和前文提到的對用戶分類是類似的概念,比如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會根據公司的規模來給客戶分頭腰尾,對他們不同的定價和不同的産品策略。

也可以根據供需關系來分層,比如KTV、打車會有潮汐現象,供需關系随時間變化非常劇烈,我們可以考慮在供不應求時增加供給、提升供給的價格、提升供給的工作效率;在供大于求時考慮拉動需求、優惠促銷;在供需平衡時更多考慮供需匹配的效率(當然不是說另外兩種場景完全不考慮供需匹配了)。

由于供給的情況每個公司可能會差異比較大,在這裡僅選取兩種相對通用的來講。

2. 用戶分層後,對需求進行取舍/排優先級

有了一個符合MECE的用戶分層,針對不同層用戶的需求要怎麼排優先級?需求沖突的時候要怎麼取舍?下面學姐根據業務發展階段,簡單介紹幾個原則:

1)在業務發展初期/研發人力有限的情況下,永遠考慮核心需求

相信大家上學的時候都學過馬克思主義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那麼做需求也是類似的,永遠優先做核心用戶的核心需求,再做核心用戶的非核心需求,最後做非核心用戶的需求,後者和前者沖突的時候優先選擇前者,避免因小失大。

比如在順風車這個業務場景下,會存在部分車主是因為達不到快車的注冊門檻而來順風車專職接單的黑車司機,但順風車的核心車主肯定是非專職、順路接單的車主,這兩者的需求完全相左,順路接單的車主隻會發布路線後等待匹配到合适的乘客,而黑車司機會去主動找附近的乘客接單。

如果根據黑車司機的習慣去設計“附近乘客”的入口,就完全違悖順風車的初衷了。

平台可以允許部分專職接單的司機存在(畢竟這兩者也很難嚴格區分出來)甚至貢獻小部分訂單,但絕不能宣兵奪主為黑車司機設計産品功能,把黑車司機的需求置于順路車主之上,這也是為什麼交通監管部門約談某些順風車平台,要求其下線“附近乘客”入口的原因。

2)在業務發展中後期/研發人力相對充足的情況下,平衡核心和非核心需求

我們可以先來思考這幾個問題:為什麼微信「發朋友圈」的入口不在微信首頁,而要點擊幾下才能看到?為什麼訂電影票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座位才能下單,而買飛機票的時候下完單才選擇座位,訂餐廳的時候甚至不需要選擇座位隻需要選擇是否要求包房?

這一切都是在核心需求和非核心需求之間的平衡,微信的核心需求是聊天,所以我們要點擊幾下才能發朋友圈,看電影的時候座位非常影響觀影的體驗,所以是核心需求,而買機票的時候座位對體驗的影響沒有電影這麼大,餐廳的座位(不考慮包房)影響就更小了。

所以,在平台或業務做大了之後,難免會到一個階段我們可能會把用戶、用戶場景分得更細,盡可能去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在平衡的體驗下盡可能做到完善。

比如,在交易平台的設計中,我們要去平衡正向流程(購買交易)和逆向流程(退款、投訴等),如果隻看體量,那麼逆向流程的需求肯定不如正向流程這麼核心,所以不能在核心頁面的設計上占太大面積影響用戶正常的購買/交易流程,但是逆向流程做得不好可能就會導緻用戶直接從平台流失,在中後期這是必須要完善的。

可以看到很多平台的做法都是盡可能把用戶場景做細分,通過各種情況來推測用戶此時是否需要投訴,比如滴滴打車會在乘客停留時間過長、偏離規劃路線、偏離下車點的時候詢問是否需要報警/投訴。

這方面反面教材就是鹹魚的推送,前段時間經常在淘寶下單之後馬上詢問你是不是馬上要賣二手(鹹魚之于淘寶也可以算是逆向流程吧~),而這時候用戶大概率可以直接退貨,大概率不會去折價出二手。

3. 如何用MECE的思維,把需求做完整

有了需求後,到底要怎麼樣才能把需求考慮完善,這也需要應用到MECE,每個産品的設計可能千差萬别。

學姐這裡簡單舉一個例子希望大家可以有所啟發,下圖是一個設計在醫院詳情頁上展示的交易産品需要考慮的抽象元素:

先根據用戶流程結合5W1H去把整個用戶的場景中可能遇到的決策項列舉出來,然後再通過調研、數據等選擇其中比較重要的決策項,再進行具體字段和選項的填充(比如齒科的材料可能是樹脂、金屬等),就不容易在與交互、研發的合作過程中因為細節被挑戰。

mece框架是什麼(産品必學方法論)3

二、帶着MECE思維做業務

一個業務的成敗可以簡化拆解成業務方向*組織能力,對于資深的産品來說,手上可能有好幾個業務或好幾個潛在的業務,那麼業務方向的第一步就是跳出産品、更通盤地對手上的多個業務進行分層。

1. 業務分層

在互聯網,往往是最近哪個賽道比較火,幾個月就能從藍海變成紅海(甚至血海),那麼到底哪些業務值得投入?應該投入多少?

每個業務對公司在公司中的定位又會有什麼不同?學姐先介紹一個比較通用、符合MECE的分析方法值得借鑒,那就是根據市場吸引力和自身優勢來進行業務分層。

下圖就是一個業務矩陣,大家可以嘗試把手上的業務放在矩陣中去看,比較需要警惕的是第二象限的業務,往往看上去很美,但大量投入并不一定能有産出。接下來介紹一些判斷市場吸引力和自身優勢的方法。

mece框架是什麼(産品必學方法論)4

1)判斷市場吸引力

判斷市場吸引力有一種常見且符合MECE的拆解方法,看目前的市場規模以及看未來的市場規模(即潛力)。

目前的市場規模可以通過查閱一些市場報告或者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得出(一般來說超過萬億級的市場都可以查到,稍微小一點的行業可以自行推算)。

市場潛力最簡單的可以通過過去5-1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去推測,結合一些維度去判斷在未來增長是否會變快,比如:

  • 馬斯洛需求層次模型去分析(下圖),馬斯洛需求層次把人基本的需求分為好幾層,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歸屬、尊重、自我實現,随着我們國家從小康往富裕轉變,人們的需求會從底層的需求往上轉移,像近幾年年增長率都超過20%的醫療美容市場就更偏向社交歸屬、尊重、自我實現這樣更上層需求,又比如同樣是吃飯,除了最底層的生理需求,現在流行的網紅美食打卡就更偏社交需求;

mece框架是什麼(産品必學方法論)5

  • 參考國外的市場,但要注意要考慮到人口結構、城市化進程等因素,比如美國和我們一樣是金字塔的人口結構(即低收入者占大部分),而日韓更偏橄榄形的人口結構(中收入者占大部分),如果用日韓的醫美滲透率去推測中國的滲透率天花闆,顯然是不科學的;

mece框架是什麼(産品必學方法論)6

2)判斷自身優勢

對自身優勢的判斷往往有很多方面,可以是C端優勢、B端優勢、員工的優勢(技術能力、組織架構)等等。

特别在市場吸引力比較大的情況下,就需要更多去考慮我們來做的優勢到底在哪兒來避免“看上去很美”,這裡有一個通用(也符合MECE)的方法論是前美團現快手董事王慧文老王提出的“互聯網的AB面”(順便一提他的其他文章也很不錯)。

先把互聯網分成兩大類,A面是供給和履約在線上,B面是供給和履約在線下,前者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純線上業務,比如騰訊的大部分業務都是A面,阿裡的大部分業務是B面;B面裡還可以根據供給細分為B1“以SKU為中心的供給”和B2“以location為中心的服務”,前者就是電商,後者就是O2O。

這時候如果我們對現在比較火的社區團購來進行分析,會發現其和傳統電商略有區别,由于對送達時間有要求,導緻貨源不能離用戶的位置太遠,所以會更介于B1和B2中間,導緻B面的電商和O2O的公司紛紛殺入這個大戰場。

從SKU的角度來說,電商平台顯然更占優,而從location的角度,社區團購的市場會比外賣、打車更下沉,所以拼多多會比滴滴、美團更有優勢。

mece框架是什麼(産品必學方法論)7

圖摘自王慧文演講“互聯網的AB面”

2. 組織架構

前文有提到一個業務的成敗可以拆解成業務方向*組織能力,組織能力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組織架構的規劃,這其中也需要用到MECE。

除了根據産品類型去劃分(比如B端C端;CPS、CPC、CPA),比較常見的有根據類目、用戶場景去劃分,比如有目的性的導購和閑逛可以分開;根據用戶流程,比如分為逆向、正向,或者到店前、到店後;根據供給、需求、供需匹配。

這部分不同的公司、業務可能差異比較大,總之隻要盡量符合不重不漏就可以。

3. 結尾語

我們可以再來回顧下文章開頭發出的靈魂拷問,怎樣通過MECE的思考方式去避免:

  • 拿着PPT去彙報某個産品規劃A,卻被老闆挑戰說,我覺得做B更有價值,你為什麼不去做?——不重不漏的用戶分層 需求排優先級,你應該在彙報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ABCDE等方案,最終根據優先級和資源情況來規劃,而不是直接去拿着方案A彙報;
  • 老闆拿着某個競品來釘你,說競品的這個功能/業務很好,為什麼我們不做?——通過用戶/按業務分層去判斷競品和我們的差異在哪兒,從而考慮到底要不要去做該功能/業務;
  • 在産品設計的過程中與合作方(研發、運營、業務等)就某個設計的細節大家各持己見,每個方案都有優缺點,誰都不能說服誰,陷入僵局——可以參考文章第一部分,特别是第三節,設計産品方案的階段要盡可能不重不漏的把所有元素都考慮全面并經過一些調研和數據的論證,避免合作方覺得你的想法主觀、片面;
  • 某個已經上線的産品方案拿去開複盤會,被質疑産品的某些細節設計沒有考慮到,導緻數據不夠好——可以通過第一部分的第二節去判斷這些細節到底否是核心。

希望童鞋們可以在日常的思考、執行中多提醒自己要做到MECE,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這樣才能對産品、業務有更好的理解,平時的溝通、彙報也就會自然而然地更順暢。

本文由 @海貝學姐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