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陶淵明的田園詩及其賞析

陶淵明的田園詩及其賞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0 22:59:37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潛,私谥“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浔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被譽為“隐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詩文作品

陶淵明的田園詩及其賞析(向往田園生活的陶淵明)1

桃花源記

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

卷之一 詩四言:

《停雲(并序)》《時運(并序)》《榮木(并序)》《贈長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龐參軍(并序)》《勸農》《命子》《歸鳥》

卷之二 詩五言:

《形影神(并序)》《九日閑居(并序)》《歸園田居五首》《遊斜川》《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乞食》《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答龐參軍(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連雨獨飲》《移居二首》《和劉柴桑》、《酬劉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撫軍座送客》《與殷晉安别(并序)》《贈羊長史(并序)》《歲暮和張常侍》《和胡西曹示顧賊曹》《悲從弟仲德》

卷之三 詩五: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二首》《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還舊居》《戊申歲六月中遇火》《己酉歲九月九日》《庚戌歲九月中西田獲早稻》《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飲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責子》《有會而作》《臘日》

卷之四 詩五言:

《拟古九首》《雜詩十二首》《詠貧士七首》《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轲》《讀〈山海經〉十三首》《拟挽歌辭三首》

卷之五 賦辭:

《感士不遇賦(并序)》《閑情賦》《歸去來兮辭》

卷之六 記傳贊述:

《桃花源記(并詩)》《晉故征西大将軍長史孟府君傳》《五柳先生傳》《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并序)》

卷之七 疏祭文:

《與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

作品類型

飲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及其賞析(向往田園生活的陶淵明)2

陶淵明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以“醉人”的語态或指責是非颠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

詠懷詩

陶淵明的詠懷詩以《雜詩》十二首,《讀山海經》十三首為代表。《雜詩》十二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隐後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内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十三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

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内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裡顯得特别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讀者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在他的田園詩中,随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着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隻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陶淵明的田園隐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杜甫詩雲:“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宋代詩人蘇東坡對陶潛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蘇東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連雨獨飲二首》,《和陶勸農六首》、《和陶九日閑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雜詩十一 首》、《和陶贈羊長吏》、《和陶停雲四首》、《和陶形贈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劉柴桑》、《和陶酬劉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詩,可見陶淵明對蘇東坡影響之深。

散文辭賦

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賴于他的散文和辭賦的,實不下于他的詩歌。特别是《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這三篇最見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傳》采用正史紀傳體的形式,并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現生活情趣,帶有自叙情懷的特點,這種寫法是陶淵明首創。《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文中不乏華彩的段落,其跌宕的節奏,舒暢的聲吻,将詩人欣喜若狂的情狀呈現在讀者面前[1] 。歐陽修曾評價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片而已。”《桃花源記》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獨特之處: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戰亂的人,而不是神仙,隻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純。陶淵明在歸隐之初想到的還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不限于個人,而是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能夠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生活有關。雖然桃花源隻是一個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文學思想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曆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陶淵明對社會人事的虛僞黑暗有極清醒的認識,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會現實的積極意義。當他在漫長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饑寒交迫的困境時,盡管也彷徨過,動搖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甯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據說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歎息說:“我豈能為五鬥米,向鄉裡小兒折腰!”從此,不為五鬥米折腰傳為佳談。陶淵明喜歡喝酒,“寄酒為迹”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污的心願,表現出詩人恬淡曠遠的襟懷、孤傲高潔的品格,也正是因為如此它的作品才雖平淡質樸卻詩意盎然。  

陶詩文共一百四十幾篇,引用《列子》、《莊子》典故多達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說對老莊思想接受甚深。陶淵明崇尚老莊的自然美學觀,同時又是生活勞動在田園之中,很自然地,田園生活便成了他的審美對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田園詩歌的輝煌。陶淵明以自然為美,以真為美的詩美思想,閃耀在詩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個性,使讀者強烈感受到詩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體現在内容上,則是把田園生活引進 了詩壇,為中國詩歌的發展開辟了一片新天地;滲透在藝術上,則是産生了真樸淡遠的藝術境界和沖淡自然的美學風格。這就是偉大詩人的陶淵明,千百年來,他的品格,他的詩歌,他的田園,連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為後世詩人與讀者崇拜和研究的對象,就足以說明他美學思想的無盡生命力。  

藝術特色

語言

陶淵明的田園詩及其賞析(向往田園生活的陶淵明)3

傳山繪《曆代名臣像贊》之《陶淵明》

陶淵明作品的語言平淡,但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平易的語言表達出來;表意易讀懂,其内涵還需細細品味,但又富有情緻和趣味。梁實秋曰:“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鑿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

如農家口語,但塑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卻生動鮮明。蘇轼雲:“淵明詩初視若散緩,熟讀有奇趣。如嗳嗳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又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運斤,無斧鑿痕,不知者則疲精力,至死不悟。”體現了一種“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王安石語)的巧妙構思。  

手法

他善于以白描及寫意手法勾勒景物、點染環境,意境渾融高遠又富含理趣。語言精工本色,樸素真率,筆調疏淡,風韻深厚。但陶詩并非隻有飄逸悠然、自然沖淡一種風格,也有金剛怒目的慷慨豪放如《詠荊轲》、《讀山海經》的“精衛銜微木”等。陶詩還善于将興寄和自然美融為一體。他筆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義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實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無雲”中所寫“雲間月”、“葉中華”,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對人生最美好酣暢的短暫時光的比喻。陶淵明筆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歸鳥、孤雲,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也是詩人高潔性格的象征。  

風格

陶淵明長于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而這田園生活也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着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其潔身自好,不願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安天命”等消極思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詩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寫景、議論緊密結合,情景交融,從中反映了作者的個性,他的清高自賞和不與世俗同習。  

參考資料

1. 歸去來兮辭 [引用日期2020-01-09]

本文章由頭條百科用戶niceeeeeday、都蜜豆參與編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