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除了玩耍,也是集中進行查漏補缺的好時間,但對于不少家長來說,語文才是最難幫助孩子提升的科目,似乎除了讓孩子多看看課外書、寫寫字詞,就不知道該如何做了。
怎麼做才能知道孩子真正的學習情況?如何幫助孩子有效提升閱讀能力?所謂積累又該怎麼做?其實,回歸課堂,回到課本本身,如果能夠真正“把語文書讀厚”,就已經非常厲害了。
請在3秒内立刻回答:小學語文課本到底有多少頁?
除去封面封底、序言目錄,小學語文課本每冊大概在120頁左右,一年級(上)共計7個單元,六年級(下)共計6個單元,其餘各冊都是8個單元。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就是正确答案。但這真的就是語文課标所要求學習和考核的内容嗎?自然不是。根據2022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要求,新增了四大核心素養: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
難度大大提升,但并不意味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課外,反而,要更注重課内,特别是要重視語文課本的延伸。
課本是圍繞着課程标準設計的,從近年來各個階段的語文考試來看,回歸語文課本,将課内知識作為源點,去鍊接到身邊的經典名著、曆史地理,學會将課本讀厚、吃透,才是獲得高分的基礎。
所以,語文課本有多厚,實際上取決于孩子到底能從課本當中,吸收多少知識,延伸出多少維度的内容。
但是,很多家長面對語文教材總覺得找不到可以下手的地方,畢竟,短短的文章翻來覆去讀,好像也沒有什麼意義,最多也就帶着孩子認認拼音、寫寫生字、背誦下課文和古詩詞。甚至在這種焦慮之下,盲目給孩子擴展很多課外閱讀。
如果根據今年發布的語文新課标來看,将語文的學習進行适當分解,家長能做的其實一下子就明确了許多。
閱讀是語文的重中之重,語文教材圍繞的就是“讀書為本,讀書為要”,内容的選擇和編排上,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特點,為學生建構起了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理想的閱讀習慣。
比如,一年級以引導學生“讀一讀”“朗讀”和“背誦”為主,随着年級的遞增,逐步強調“默讀”“浏覽”“精讀”“跳讀”“思考”和“寫作”等等。三到六年級,逐級編排了“預測”“提問”“有速度的閱讀”和“有目的的閱讀”等閱讀策略單元。
教授小學語文近十年的小丁老師說,單從閱讀能力來看,簡單總結就是,一二年級要能夠從文章裡直接提取信息,三四年級的重點是要會概括,五六年級則是要體會文字背後的感情。
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
當正式進入第一課,就可以根據這個單元主題,帶着孩子發散閱讀了。
以一年級上冊為例,“識字”裡基本都是朗朗上口的童謠或者韻律詩、對韻歌,我們可以帶着孩子增加這類歌謠的閱讀。
而發散閱讀,并不僅僅隻是“讀”,“畫”“玩”“唱”都是發散的一部分。比如,可以帶着孩子去畫童謠或者對韻歌的場景,還能通過一些桌遊玩具,和孩子快樂親子互動的同時,幫助孩子認識和記住更多生字。
三四年級,就要開始學會概括,在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開篇就寫明了學習要求之一:“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
想要提升這種概括能力,家長可以和孩子多關注每天的新聞,因為通常新聞導語就是對整個新聞事件的高度概括。而且,養成對新聞時事的敏感度,也是大語文能力素養之一。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就明确要求“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寫一種事物,表達自己的感情”,整個單元無論從文章内容還是小練習,其實都是要求孩子要學會表達感情,特别是“表達”。所以,在陪孩子閱讀或者玩樂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多表達,無論是表達自己的觀點,還是表達自己的感情,都是在提升孩子的這方面能力。
根據作者增加課外閱讀内容,也是一種方法。比如,在一些課文下方,會有著名作者、翻譯的名字,這些作者,特别是大家、名家,有哪些值得孩子關注的文學常識背景、經典篇章、傳奇經曆等,都可以幫助孩子整理出來,或者和孩子一起整理,從而增加對文學常識的積累。
通過對作者生平、經曆的了解,還可以與地理、曆史知識進行銜接,比如李白是在哪裡寫下的《望天門山》?天門山在哪兒?一些桌遊、大語文系列的地圖,都可以輔助拓展相關知識。
但小丁老師特别強調,讀厚語文書,并不是毫無選擇的瘋狂拓展。有能力的家長,應該盡量選擇與複習或者預習的課文相同文體、體裁或者相似閱讀方法的文章。
除了拓展閱讀,很多家長容易忽略的,也是最簡單的語文能力提升方法,就是“讀出聲”。
在新課标小學各年級的學習内容當中,都提到了誦讀,而且在教學提示當中,明确寫道:“誦讀材料要選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和名言名句,既要有文化内涵,又要短信精悍,朗朗上口。提倡日積月累,不要貪多求快;提倡熟讀成誦,不要死記硬背。”語文書上也總能見到“和大人一起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成都理工大學附屬小學的李玎玲老師和成都市郫都區華愛學校的袁德燕老師,都曾在采訪中強調朗讀的重要性。
一二年級的孩子剛開始語文的系統學習,通過朗讀,可以讓孩子對聲音更加敏感,把文字變成聲音的同時,能刺激孩子的大腦皮層,達到“輸入”的目的。
通過“讀”,能讓孩子在音調的平仄變化當中,慢慢感受到文字和語言之美,從而培養語感,這是默讀難以達到的效果。
即使已經有了語文基礎,需要開始訓練默讀的能力,朗讀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長陪着孩子,一起誦讀經典,不僅是親子陪伴的甜蜜時刻,也會幫助孩子在讀出聲的同時,在腦中構建起文字所描述的場景,與作者共情。
進入高年級,需要更進一步培養孩子閱讀整本書的能力。選什麼書,成了最大的難題。老師雖然會開一些書單,但真正能完成閱讀要求的并不多。
實際上,翻過孩子的語文課本就會發現,在課文後通常也有一些課外閱讀的篇目,篇目其實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主題閱讀”。比如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當中,每冊各安排了2次名著導讀,每次主推1部名著,推薦課外閱讀2部。所選名著以課程标準推薦書目為主,與課内閱讀課文配合。
在讀的過程中,也不僅僅隻是看看故事,和孩子一起讨論書中的内容、寫作特色、作者背景等等,都是在幫助孩子培養積累文學常識的能力。
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就節選了《魯濱遜漂流記》《騎鵝旅行記》《湯姆·索亞曆險記》,家長完全可以利用假期,讓孩子嘗試去讀完全本。再進階一些,略有能力的家長還可以參考課本《同讀一本書》闆塊中,明确給出的一些讀後交流方法、交流主題,在和孩子共讀經典書籍的時候,一起圍繞内容進行讨論。
而在大量閱讀當中,精讀、跳讀、快速閱讀、選擇性閱讀等等閱讀技巧的培養,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掌握如何閱讀各類文章的方法和技巧。
有興趣、有餘力的同學還可以在老師指導下,進行更多的課外閱讀,比如擴展到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中的内容。但這時的閱讀,沒有必要再繼續肢解各個知識點,讓孩子始終保持閱讀的愉悅感,可比“閱讀訓練”本身,更為寶貴。
語文課本,是開啟孩子對閱讀熱愛的第一道門,讀懂教材、熟讀教材、讀透教材,才是培養孩子語文素養、閱讀能力的關鍵路徑。
文丨團媽 排版丨阿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