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二十四節氣關于夏至的介紹

二十四節氣關于夏至的介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6 06:12:23

夏至曾經是個大日子,《遼史》稱為“朝節”,這日婦人進彩扇,以粉脂囊相互贈送。扇驅暑熱,粉脂增香。明代夏至伏日,戴草麻子葉,吃長命菜(馬齒苋)。清代夏至有隆重的地壇祭地儀式,“大祀方澤”,國之大典。不過,今天它卻有點被遺忘了,古往諸多習俗,今不盡存。

這天曾有一些好玩的事值得提筆,諸君煩暑之餘,不妨花上一盞茶的時間來聽聽它的故事。

“冬至馄饨,夏至面”

山東濟南延續着古人俗諺,夏至要吃麻汁涼面。面條煮熟過涼水中,撈起放蒜泥、芝麻汁、椿芽鹵、适量醋和黃瓜絲等其他蔬菜面碼。

二十四節氣關于夏至的介紹(二十四節氣夏至清涼何所求)1

濟南人的麻汁涼面

涼面的做法我國各地都有,大同小異,炎熱暑天嗦上一碗,冰涼沁脾。濟南人在夏至這天專門把涼面當做節令食物,是與冷淘有關,頗有古風。

冷淘是唐宋時期對涼面一類食物的稱呼,天氣轉暖便可制作。唐代劉晏途徑衡山縣的時候,正逢春初時節,“風景和暖,吃冷淘一盤,香菜茵陳之類,甚為芳潔”。

至夏日,唐代宮中曾盛行“槐葉冷淘”,杜甫在詩句裡說:“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宮中有用槐芽染色的高級冷淘,民間也有善制冷淘的人物。據傳野狐泉有一姥擅長制作“水花冷淘”,切細的面條,“淘以洛酒,潦葉于铛耳中,過投于湯中”,正是《甘菊冷淘》詩裡描述的“随刀落銀镂,煮投寒泉盆”這樣的場面。

富貴人家子弟捧着錢袋子慕名前來觀賞品嘗——同現在的人們熱衷探店一般。後來人們能在北宋東京街頭食店購買到也就不奇怪了。

“經齒冷于雪”,詩句讀來便有消夏之意。元代有翠縷面,明代有槐葉面,槐葉磨出碧綠的汁液将面團染上色,廚師做手擀面,切細,滾水煮熟後,“過水供,汁葷素任意,加蘑菇尤妙”,色香味俱全。從食譜上看都是延續着唐時的浪漫,但名稱上已經有變化。

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記錄宮廷過節會在五初五日午時“吃加蒜過水面”,六月初六日“吃過水面”,由此可知“過水面”在明代大緻替代了“冷淘”的叫法。

此外,從劉若愚的記錄中,我們會發現明代夏至日還沒有吃面條的習慣,到了清代,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一書裡才記載了有京師人在夏至這天“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這樣的習俗。

潘榮陛自是知道“冷淘”為何物,“過水面”才是清代通俗叫法,便是延續明代的稱呼了。

“夏至筵上的鵝䏑”

許是由于五月五、夏至、六月六三天日期接近的緣故,慢慢演變為夏至吃過水面的食俗。如果明清之際才形成“夏至吃面”的風習推測是正确的,那更早的古人夏至吃什麼呢?

吃的食物還真不少,浮瓜沉李,櫻桃荔枝……有趣的是夏至風俗常與端午相似。例如南宋範成大有六言詩《夏至二首》,其一:“李核垂腰祝饐,粽絲系臂扶羸。節物競随鄉俗,老翁閑伴兒嬉。”想要理解詩人描述的鄉俗,就需要查閱他在《吳郡志》中記叙。

“夏至複作角黍以祭。以束粽之草,系手足而祝之,名健粽,雲令人健壯。又以李核為囊,帶之,雲療饐”意思就是說,在端午後的夏至日,人們還會再做一次角黍來祭祀,并且會把束紮粽子的草綁在手足上祈禱身體健壯,還把吃完的李核帶在身上,可以“祝饐”。

二十四節氣關于夏至的介紹(二十四節氣夏至清涼何所求)2

出土的宋代角黍

現在我國除了安徽巢北等地,大部分地區都是重端午而輕夏至的,這如清明寒食上巳之間的關系一樣微妙複雜。好多地方并不把夏至當做節日來過,所以單純用今人常識來看古人,不免會産生違和感。

唐白居易在《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一詩中寫道:“憶在蘇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詩人回憶在蘇州夏至筵席之上的美味,竹筒粽,炙子鵝。竹筒的顔色與粽米的香氣,炙烤的溫度與子鵝的色澤……想想便讓人垂涎欲滴。

不僅是唐代,北宋《歲時雜記》雲:“瀕江州郡皆重夏至,殺鵝為炙以相遺,村民尤重此日。”北宋謝薖在《午日》中有“粉團高氣薰,鵝䏑椒菜覆”之語,南宋約齋居士《賞心樂事》記載五月仲夏又有“夏至日鵝䏑”一條,如此可知端午夏至食俗曾經都有鵝。

大抵五月鵝肥嫩,好喫。北魏《齊民要術》中以鵝為食材光炙就有“搗炙”“銜炙”“腩炙”“範炙”等多種烹饪技法。不知唐宋用了哪種呢?南宋陸遊倒是分享給我們下廚心得:“白鵝炙美加椒後”,撒點花椒白鵝更香。

想到水浒裡武松自顧自撕了鵝肉吃的片段就非常妙,行不過五裡路,把這兩隻熟鵝都吃盡了,“豪傑争鵝炙”,那一定得是大鵝才顯得有英雄氣概吧。

若仔細查找宋人吃法就會感覺好玩極了,他們常常給鵝肉配了酒做伴。

北宋梅堯臣端午有《五日與陳真卿飲》:“清樽與鵝炙,忻此故人俱。”夜晚抱着酒吃鵝肉的人也有,北宋陳東《夜飲二絕》“筍芽鵝炙殊可口,明月清風不着錢”。還有“美䏑割肥鵝,大觥酌冰瓊”,就如人們現在夏天喜歡炸雞配冰啤似的。

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夏至三庚便數伏,“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了。而在唐代就已經有往飲品中裡丢冰塊的做法。一來是解暑,二來酒濃,冰化了可沖淡些味道。

唐代夏至後有頒冰,韋應物描述道“九天含露未銷铄,阊阖初開賜貴人”。宮中屯有大量的冰,暑天涼殿中玄宗賜給大臣“冰屑麻節飲”也不稀奇了,那是種放了冰屑的飲品。

後來李德裕因為酒味濃,想出了往酒裡加冰塊飲用的法子,即“冰寒郢水醪”。

唐代郢州春酒有美名,唐宮中是有郢州酒匠造酒專供禦用以及宴賜之用,宋代楊億《中伏日省中當直》中有:“何處賜冰和郢酒”所說的是這緣故了。

二十四節氣關于夏至的介紹(二十四節氣夏至清涼何所求)3

明 夏景貨郎圖 故宮博物院藏,“上林佳果玉壺冰水”

唐宋權貴的夏季,冰山是奢侈的一景。劉禹錫《劉驸馬水亭避暑》這首詩,如畫筆一般描繪了當時豪華人家避暑情形。

“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

賜冰滿盌沈朱實,法馔盈盤覆碧籠。盡日逍遙避煩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翠竹千竿,紅蓮數朵。琥珀盞中酒,水晶簾有風。剔透的冰湃着朱色果實,珍馐罩着碧紗食罩。

古人利用冰塊除了降溫解暑,冰鎮瓜果。寒意還能讓蚊蠅望而生畏。雍裕之在《豪家夏冰詠》中說道:“金錯銀盤貯賜冰,清光如聳玉山棱。無論塵客閑停扇,直到消時不見蠅。”

炎夏有此閑适地,清涼何所求。

二十四節氣關于夏至的介紹(二十四節氣夏至清涼何所求)4

元 劉貫道 消夏圖 局部。榻旁不遠處一個三彎腿帶束腰的四足小幾,幾上置冰盤,冰盤裡夏果數枚,尚依稀可辨。

唐代人們把酒取名為逃暑,仿佛啜飲一杯,就能烈日炎炎逃進濃陰,可消永晝。宋《武林舊事》卷六涼水一則中有椰子酒、梅花酒,同樣是涼爽滋味。更還有那水晶皂兒、沙糖冰雪冷元子、乳糖真雪……

舌尖讀來就有清涼之境,何懼夏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