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布置作業“數一萬粒米”,全家人集體出動和孩子認真數米,一直忙到深夜。截圖來自社交媒體
據央視網報道,近日,江西宜春一家長曬出視頻稱,全家人集體出動和孩子認真數米,一直忙到深夜,“不管老師會不會檢查,至少态度要端正。”從視頻中看,一家人數米的态度的确很端正,米粒都擺在桌上,用鐵片撥着數,力求精準到粒。
對于這道題,有不少網友質疑“奇葩”,把數學題變為了體力題。但其實,不論是家長一粒粒幫孩子數,還是網友質疑“奇葩”,都沒有理解這道題的真實意圖。
去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要求創新作業類型方式,合理布置書面作業、科學探究、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等不同類型作業,切實避免機械、無效訓練,嚴禁布置重複性、懲罰性作業,并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
根據這一通知,有的家長質疑“數一萬粒米”就是一道機械性、重複性題目,而且是把學生作業變為家長作業,增加家長的負擔,違反了教育部有關作業管理的規定。
但實際上,在一粒粒數的方法之外,完成“數一萬粒米”這道題顯然還有更簡便的方法。比如,使用“數學方法”,就既有體積法,也有稱重法等。這恐怕才是老師布置這道作業的初衷。通過思考、使用簡便方法,就是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據報道,當地教育部門工作人員回應稱,視頻由一名小學四年級學生家長拍攝,該年級數學課後習題本有一道關于大米重量的練習題,為強化教學效果,老師結合教學布置了“數一萬粒米用什麼方法好”的作業。而該生家長本也打算用電子秤來稱米,由于電子秤沒電,孩子奶奶提議一粒粒數,家長覺得有趣便拍攝了視頻發到社交媒體,從而引發争議。
其實,這件事所引發的争議背後,還有關于家長參與學生家庭作業的讨論。
我國教育部門之所以要求學校老師不得把學生作業變為家長作業,就是要理清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權責邊界。家長如果過度幫孩子完成作業,或者檢查、批改孩子作業,不但沒有起到寫作業的效果,還不利于孩子獨立性、責任心的培養。
事實上,由于學校越發重視學生的學科素養培養,布置給學生的家庭作業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探究題,而非家長熟悉的常規題。這也需要家長改變以往的觀念,适應學校教學的改變。
以“數一萬粒米”的作業為例,有些家長認為這屬于“奇葩作業”,但實際上,這樣的題目更需要家長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作業與思維習慣,讓孩子想怎麼更科學、快捷地完成題目,而不是以過時的常規思維阻礙其研究與思考。
因此,像“數一萬粒米”這樣看起來奇葩的家庭作業,輿論也無需急着否定。“數一萬粒米”其實也是作業類型的創新,中小學生的家庭作業不必那麼常規,更重要是對學生思維的啟發與開拓。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 劉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