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時間
2017年7月22日 23:15:18
農曆六月(小) 廿九 星期六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見小暑”。《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後十五日鬥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
”
大暑
宋•曾幾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經書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蘭若靜複靜,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許,那更惜分陰。
大暑三候
一候
腐草為螢
《禮記•月令》:“季夏之月,……腐草為螢。”崔豹《古今注》:“螢火,腐草為之。”“腐草為螢”即“腐草化為螢火蟲”,螢火蟲在夏季多就水草産卵,幼蟲入土化蛹,次年春變成蟲。古人誤以為螢火蟲是由腐草本身變化而成。
二候
土潤溽暑
溽,濕也,土之氣潤,故蒸郁而為濕;暑,俗稱龌龊,熱是也。鄭玄注:“潤溽,謂塗溼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暑宜乾也,而值六月,則土反潤溽”。
三候
大雨時行
前候濕暑之氣蒸郁,今候則大雨時行,以退暑也。
大暑氣候
大暑時節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極端的熱”。其氣候特征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
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盆地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最頻繁的時期。
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後,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人們也常把夏季午後的雷陣雨稱之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過無車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晴天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大暑習俗
送“大暑船”
大暑送“大暑船”活動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幾百年的曆史。
“大暑船”完全按照舊時的三桅帆船縮小比例後建造,船内載各種祭品。活動開始後,多名漁民輪流擡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号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随後,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後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們五谷豐登,生活安康。
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吃荔枝、羊肉、米糟
在大暑節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在大暑節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為互贈的禮品。
吃姜汁調蛋
台州椒江人有大暑節氣吃姜汁調蛋的風俗,姜汁能去除體内濕氣,姜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
吃鳳梨
台灣民諺:大暑吃鳳梨,說的是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
吃“半年圓”
六月十五日是“半年節”,由于農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後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嘗,象征意義是團圓與甜蜜。
喝暑羊
山東不少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
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
大暑養生
避熱趨涼防暑傷
夏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且暑氣逼人,心氣易于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将養,而導緻疰夏、中暑等病,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注意室内降溫;睡眠要充足;及時補充水分,食物宜清淡。
如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惡心等症狀時,多為中暑先兆。應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給病人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
入夏季後,有條件者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濁,清解濕熱之方,如鮮藿香葉、佩蘭葉各10克,飛滑石、炒麥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也可在暑熱之季服用一些仁丹、十滴水等。
飲食有節防伏瀉
令三伏,陽氣旺盛,此時人體為了順應天時處于“陽盛于外而虛于内”的境地,腠理開洩,汗液增多,加上暑氣逼人,常常導緻人體陽氣宣發太過而出現體内陽氣匮乏的夏令體質特征。
飲食當以熟食、溫食為主,盡量少吃生冷、冰鎮食物。如果因為防暑降溫而過度貪涼食冷易緻内寒過甚,以至于體内陽氣更衰。
剩菜必須密封冷藏,隔餐食物必須徹底加熱食用,一旦腐壞及時丢棄,切勿食用。發生伏天瀉,可酌情服用藿香正氣丸、整腸丸等藥物,切忌濫用止瀉藥,腹瀉症狀較重、病情複雜者應及時就醫。
多酸多甘補氣去火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适宜清補”。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以适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并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适當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炎炎夏日容易導緻人火氣上升,表現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選擇有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
保護心髒笑口常開
一到夏天,很多人就感覺全身都很累。像頭痛、頭暈、失眠等症狀就常有發生,人們想要調整,可是卻無能無力。專家認為,這跟心髒的健康狀況有很大關系。
專家指出,在中醫理論中,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季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髒功能活動相互關聯對應。
心對應“夏”,也就是說夏季心陽最旺,同時提醒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髒保養。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的心理、情緒與軀體可通過神經—内分泌—免疫系統互相聯系、互相影響。
情緒在夏季有很大的波動,機體的免疫功能也随之降低,人們正常的起居稍有不合理,就會發生各種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并不少見。因此,在“大暑”之季要做好自我調節、笑口常開。
少動多靜斂陽氣
大暑時期天氣酷熱,人體陽氣走于肌表,浮散于上,汗出過多容易損傷陽氣。《黃帝内經》雲“春夏養陽”,暑熱天氣應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注意勞逸結合,以顧護陽氣、保持體力。閑暇時間可練字作畫、品茶賞花以靜心甯神,斂陽降氣。暑天運動尤應把握好強度,雖各人的體質強弱不同,體能素質有别,但以和緩活動為主,避免劇烈運動洩汗太過。
由于“立夏”時天亮得早,人們起得早,而晚上相對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所以要增加午休。夏季正午1點到3點氣溫最高,人容易出汗,午飯後,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腦血液供應相對減少,所以,中午人們總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對中午不能午休的上班族來說,午間時分可以聽聽音樂或閉目養神30-50分鐘。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一般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時間過長讓人感覺沒有精神。睡覺時不要貪涼,避免在風口處睡覺,以防着涼受風而生病。
大暑飲食
大暑最好以清淡營養為主,要保持蛋白量充足,多吃雞肉、鴨肉、豆腐、鴿子肉等,這類食物益氣健脾、開胃、利于消化;多吃冬瓜、芥菜、西瓜皮、葉子菜等;适當吃些消暑水果,如雪梨、山竹、西瓜等,但不能過量。同時适宜多喝補氣、消暑、開胃的湯,如馬蹄、薏米、花旗參炖瘦肉或鴿子湯,加少量陳皮或生姜;多喝綠豆、紅豆糖水,糖水中綠豆、紅豆各半,加陳皮、生姜少許,冰糖适量。溫補的東西則不宜多吃,如狗肉、羊肉、紅參、鹿茸等,這些東西等到秋冬以後再吃更适宜,以免引發一些病症。
清拌茄子
[配料]嫩茄子500克,香菜15克,蒜、米醋、白糖、香油、醬油、味精、精鹽、花椒各适量。
[做法]茄子洗淨削皮,切成小片,放入碗内,撒上少許鹽,再投如涼水中,泡去茄褐色,撈出放蒸鍋内蒸熟,取出晾涼;蒜搗末;将炒鍋置于火上燒熱,加入香油,下花椒炸出香味後,連油一同倒入小碗内,加入醬油、白糖、米醋、精鹽、味精、蒜末,調成汁,澆在茄片上;香菜擇洗幹淨,切段,撒在茄片上,即成。
[功效]清熱通竅,消腫利尿,健脾和胃。
炝拌什錦
[配料]豆腐1塊,西紅柿50克,木耳15克,香油、植物油、精鹽、味精蔥末各适量。
[做法] 将豆腐、豆角、西紅柿、木耳均切成丁。鍋内加水燒開,将豆腐、豆角、西紅柿、木耳分别焯透(西紅柿略燙即可),撈出淋幹水分,裝盤備用。炒鍋燒熱,倒入一些油,把花椒下鍋,炝出香味,再将蔥末、鹽、西紅柿、味精同入鍋内,攪拌均勻,倒在燙過的豆腐、豆角、木耳上,淋上香油攪勻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健脾清暑,解毒化濕。
注意:豆角中含有血球凝集素A,是一種毒蛋白,加熱後毒性可大為減弱。所以豆角一定要焯透,以防止中毒。
綠豆南瓜湯
[配料]綠豆50克,老南瓜500克,食鹽少許。
[做法]綠豆清水洗淨,趁水氣未幹時加入食鹽少許(3克左右)攪拌均勻,腌制幾分鐘後,用清水沖洗幹淨。南瓜去皮、瓤用清水洗淨,切成2厘米見方的塊待用。鍋内加水500毫升,燒開後,先下綠豆煮沸2分鐘,淋入少許涼水,再煮沸,将南瓜入鍋,蓋上鍋蓋,用文火煮沸約30分鐘,至綠豆開花,加入少許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 綠豆甘涼,清暑、解毒、利尿;配以南瓜生津益氣。是夏季防暑最佳膳食。
苦瓜菊花粥
[配料]苦瓜100克,菊花50克,粳米60克,冰糖100克。
[做法] 将苦瓜洗淨去瓤,切成小塊備用。粳米洗淨,菊花漂洗,二者同入鍋中,倒入适量的清水,置于武火上煮,待水煮沸後,将苦瓜、冰糖放入鍋中,改用文火繼續煮至米開花時即可。
[功效] 清利暑熱,止痢解毒。
百合赤豆粥
材料:白米50克,小米30克,赤小豆20克,百合10克,蓮子20克,冰糖适量。
制法:赤小豆、蓮子、百合提前洗淨、浸泡1小時,然後所有食材一起放入砂鍋,加水适量,大火煮開後小火續煮1小時,加入冰糖調味。
功效:益胃健脾、利濕除煩。适合暑天汗出較多,脾胃虛弱或兼心煩多夢之人。
綠豆薏仁芡實粥
材料:綠豆30克,薏仁20克、芡實20克、小米30克,冰糖适量。
制法:綠豆、薏仁、芡實提前洗淨、浸泡1小時,與小米一起放入煲中,加水适量,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約1小時,加入冰糖調味。
功效:消暑利濕、健脾養胃。适合暑濕互結,脾胃虛弱之人。
淮蓮老鴨湯
材料:淨老鴨500克,山藥50克,蓮子30克,石斛20克,薏米30克,陳皮5克,生姜3片,蜜棗2粒。
制法:将材料洗淨後,老鴨和山藥切塊,全部材料放入煲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後轉至小火,煮約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滋養補虛,健脾滲濕安神。适合暑天脾虛濕困,夏夜睡眠欠佳之人。
編輯:小皮
以上内容采編自互聯網
本文内容僅為普及中醫常識,不做為處方,
如有需要請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