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75°時交芒種節氣。《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此時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将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獲,芒種的“種”字,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字面理解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農民間也稱其為“忙着種”。“芒種”到來預示着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芒種氣候
芒種是一個農事忙碌的節氣,初夏迎來,北方小麥收割南方水稻播種。這個節氣不僅是農民伯伯在辛勤勞作,氣候也複雜多變起來。氣溫攀升顯著好不安分,雨量充沛多降雨,常見的天氣災害有龍卷風、冰雹、大風、暴雨、幹旱等。
由于天氣炎熱,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農事種作都以這一時節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芒種時節天氣炎熱,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将進入多雨的梅雨季節。
芒種節氣氣候特點:高溫天氣頻發,濕度大多悶熱。6月份,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的可能,黃淮地區、西北地區東部可能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但一般不是持續性的高溫。
芒種期間,依然會有大暴雨,正常情況一般先進入梅雨期的是湖南、江西中部、浙江南部地區,入梅後如同華南一樣,該地區的主汛期開始,時有暴雨發生,山區地區需要警惕局部大暴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等災害。芒種後,中國華南東南季風雨帶穩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世界,長江中下遊地區先後進入梅雨季節,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
在此期間,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龍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區,還沒有真正進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區的人們,一般來說都能夠體驗到夏天的炎熱。位于黑龍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2000年30年間,最熱的一天37.1℃,就出現芒種期間。
6月份,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的可能。黃淮地區、西北地區東部可能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但一般不是持續性的高溫。 在華南的台灣、海南、福建、兩廣等地,6月的平均氣溫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氣濕度大,确實是又悶又熱。有時需要向公衆發布高溫預報,提醒人們預防中暑、空調病和急性腸胃炎。
典籍
芒種【上聲】,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去聲】矣。
螳螂生。螳螂,草蟲也,飲風食露,感一陰之氣而生,能捕蟬而食,故又名殺蟲;曰天馬,言其飛捷如馬也;曰斧蟲,以前二足如斧也,尚名不一,各随其地而稱之。深秋生子于林木閑,一殼百子,至此時則破殼而出,藥中桑螵蛸是也。
鵙【音局】始鳴。鵙,百勞也,《本草》作博勞;朱子《孟》注曰:博勞,惡聲之鳥,蓋枭類也。曹子建《惡鳥論》:百勞以五月鳴,其聲鵙鵙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稱濁溫。故《埤雅》禽經注雲:伯勞不能翺翔,直飛而已。《毛詩》曰:七月鳴鵙。蓋周七月夏五月也。
反舌無聲。諸書以為百舌鳥,以其能反複其舌故名,特注疏以為蝦蟆,蓋蛙屬之舌尖向内,故名之。今辨其非者,以其此時正鳴,不知失者也,《易通卦驗》亦名為蝦蟆無聲,若以五月正鳴,殊不知初旬見形後,形亦藏矣。陳氏曰:螳螂、鵙皆陰類,感微陰而或生或鳴,反舌感陽而發,遇微陰而無聲也。
芒種習俗
“芒種”一詞最早出自《周禮》中的“澤草所生,種之芒種。”其中“芒”指的是在陽光照耀下如波浪般搖擺的麥芒,表明此時已經成熟可以收割了。而“種”則代表稻谷,這時候是種稻谷的最後時機,倘若錯過便再不能種植了。随着芒種的到來,初夏時節正式作别,長江中下遊地區進入仲夏時節特有的黃梅時節。
與其他節氣類似,“芒種”也有着特有的物候。随着氣候日漸炎熱,深秋産下的螳螂卵鞘逐漸孵化,伯勞開始鳴唱,而聒噪數月的反舌鳥則變得靜默無聲。古人自然也有許多順應節氣的習俗,其中名氣最大的便要屬至今尚存的“青梅煮酒”。在江南地區和日本,每逢初夏時節,梅子次第成熟,但酸澀滋味卻令人難以入口。于是婦孺孩童先采摘青梅進行清洗,再加水烹煮至酸味盡除。煮熟的青梅或是入缸加糖腌漬,或是投入黃酒中煮制。比如在《三國演義》之中,劉備與曹操“随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當然,芒種作為農業節氣,自然也與其他節氣一樣,有着與農業生産密切相關的習俗。從唐朝開始,百姓們逐漸自發組織起名為“安苗儀式”的活動,以祈求風調雨順、稻谷豐收,這一習俗到清朝道光年間時達到鼎盛。在芒種當天,村中各家族長推舉數名德高望重的長輩負責吉時選定,然後每家居民都用新收割的小麥磨粉和面,然後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的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顔色,裝在竹籮中作為供品,集中在村社前舉行儀式,然後相互交換面餅食用。随着現代宗族觀念日益淡薄,這一習俗也基本消亡。
最後則是流行于文人群體及貴族之間的風雅習俗——祭祀花神。古人相信有專門的神祇管理人間百花,俗稱為“花神”。花神在春季下凡安排百花開放,過了芒種以後,人間進入暑天會越來越熱,不适合花朵開放,所以花神就在芒種這天回天庭,百姓就要在這一天為花神餞别,以感謝花神對人間的眷顧,期待明年再會。明清時期這一習俗曾非常流行,但現代人基本已經廢棄不知。
在《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曹雪芹曾記載道:“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衆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在這一天,貴族和富家女子常用花瓣和浸泡一夜的柳枝纏繞編織車、馬、擡轎等,或者用錦繡绫羅疊成旌旗幢幡,然後再用彩色絲線系在樹木枝梢和花朵根部。一陣風飄過,隻見花枝招展、繡帶飄搖,煞是好看。
民間偶有效仿的,則是采花瓣搗汁以浸染宣紙,用染色宣紙疊成相應形狀系在樹梢,倒也别有況味。不過整體說來,這段時間正是農忙季節,百姓們更加關注于農業生産,自然也就沒有閑心來參加這些民俗活動,所以自清朝滅亡後,“送花神”的習俗也就不複存在。
芒種農事
作物生長的旺盛期需補充追肥。以果樹為例,施肥要供應較多的鉀,其次是氮,可選用高鉀、中氮、低磷的複合肥,單質肥要按比例選用。
果樹追肥要施在樹冠外緣,把肥料埋入一定深度,避免傷根或少傷根。利用根的趨肥性特點,把新根引入深層發育,還可增加果樹抗旱性。
對于露地瓜類作物,追肥應以氮鉀養分為主,淨氮用量控制在3~5公斤/畝,高産南瓜可在5~8公斤/畝;淨氧化鉀在3~5公斤/畝為宜。
果菜類蔬菜養分消耗大,需要邊采收邊追肥。追肥不僅要追氮肥,還要适量配合鉀肥,少施尿素或高氮型複合肥,最好施用氮鉀肥。
茄果類蔬菜施追肥,一般每畝施氮鉀複合肥約10公斤。如果底肥中施了大量有機肥或足量三元複合肥,追肥時也可每畝施10~20公斤尿素。
養生
芒種時節,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開始進人梅雨季節,持續陰雨,雨量增多,氣溫升高,空氣非常潮濕,天氣十分悶熱,各種物品容易發黴,蚊蟲開始孳生,極易傳染疾病。
根據這一氣候特點,這一時期的健身養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 精神調養方面,應使自己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忌惱怒憂郁,這樣可使氣機得以宣暢、通洩得以自如。
- 起居方面,要順應晝長夜短的季節特點,晚睡早起,适當地接受陽光照射但要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旺盛的陽氣,利于氣血運行、振奮精神;中午最好能小睡一會,時間以30分鐘至1個小時為宜,以解除疲勞,利于健康。
- 天熱易出汗,衣服要勤洗勤換,要“汗出不見濕”,因為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
- 要經常洗澡,但出汗時不能立刻用冷水沖澡。
- 不要因貪圖涼快而迎風或露天睡卧,也不要大汗而光膀吹風。
芒種組圖(5張)
進入芒種以後,盡管天氣已經炎熱起來,但由于我國經常受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影響,有些地區的氣溫有時仍很不穩定。比如東北地區在此期間有時還會出現4℃以下的低溫,華北地區有時也可出現10℃左右的低溫,即使是長江下遊地區也曾出現過12℃以下的低溫,因此在芒種時節春天禦寒的衣服不要過早地收藏起來,必要時還要穿着,以免受涼。
飲食
芒種期間的飲食宜以清補為主。
顧脾胃, 少寒涼
夏季雨量增加, 天氣既熱又潮濕, 疲乏無力、睡眠不佳、胃口差、消化能力下降是許多孩子在芒種時節出現的不适表現, 稱為苦夏。中醫認為, 濕屬陰邪, 而脾喜燥惡濕, 由于芒種比較悶熱, 故易濕困脾胃, 如果孩子又貪吃冷飲, 此時脾胃很容易“受傷”。過于寒涼易緻孩子脾胃運化功能下降, 而且寒涼的飲食會刺激胃黏膜, 誘發胃腸出現痙攣、腹脹、腹瀉等消化道症狀, 所以此時應注意護理脾胃, 宜适當增苦, 避免過食寒涼食品。
避免過多食肉, 多吃谷菽菜果
元代醫家朱丹溪主張“少食肉食, 多食谷菽菜果, 自然沖和之味”。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告誡人們飲食“常宜輕淡甜之物, 大、小麥曲, 粳米為佳”, 并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 多食飯”。而孩子脾常不足, 夏季由于天氣悶熱, 消化能力有所下降, 故芒種時節, 飲食宜清淡、質軟、好消化, 不可過多攝入高熱量食物, 可适當吃些粳米、紅米、紅豆、綠豆、小麥、大麥、粟米、苡仁、扁豆等甘淡平補之物。飲食烹調和菜蔬炒制中也不宜添加過多食鹽、食糖以及辛辣調料, 以免影響食欲、消化。
吃苦飲酸
一般苦味的食物具有清熱解暑燥濕功效, 所以芒種時節可以給孩子适當吃些苦味的食物, 例如苦瓜、蓮子、芥藍、荞麥、生菜、苦菊等, 正所謂“苦夏食苦夏不苦”。而酸味食物具有生津、斂汗的作用, 由于孩子在夏季食欲不佳, 又多汗, 适當增加一些酸味的食物如烏梅、山楂、檸檬、葡萄、草莓、番茄之類的食物, 有生津、止渴、開胃的作用。
補鉀防打盹
“芒種夏至天, 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 拉的要人推。”夏季氣溫升高, 空氣中濕度增加, 體内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 即“熱蒸濕動”。悶熱、潮濕的天氣容易使孩子乏力, 犯困, 給孩子多吃些富含鉀的食物, 如荞麥、玉米、大豆、香蕉、甘藍、莴苣、毛豆、苋菜等, 可以起到緩解的作用。
芒種詩歌
芒種時節,邂逅最美的芒種詩詞。
熟梅天氣豆生蛾,一見榴花感慨多。
芒種積陰凝雨潤,菖蒲修剪莫蹉跎。
芒種: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
俗話說得好:“芒種前後,種瓜點豆”。這個節氣的“忙”可謂名副其實。到了這個時節,夏季也将轉入景色最美好的一段時期。
一起來欣賞一下芒種的詩歌吧~
《北固晚眺》
唐-窦常
水國芒種後,梅天風雨涼。
露蠶開晚簇,江燕繞危樯。
山趾北來固,潮頭西去長。
年年此登眺,人事幾銷亡。
注:窦常(746~825),字中行,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郡望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大曆十四年,登進士第。貞元十四年,為淮南節度使杜佑節度參謀,後曆泉州府從事,由協律郎遷監察禦史裡行。元和中,佐薛蘋、李衆湖南幕,為團練判官、副使。入朝為侍禦史、水部員外郎。八年出為朗州刺史,轉夔、江、撫三州刺史,後除國子祭酒緻仕。詩入《窦氏聯珠集》,《全唐詩》存詩26首。與其兄弟牟、群、庠和鞏并稱“五窦”。
《詠廿四氣詩·芒種五月節》
唐-元稹
芒種看今日,螳螂應節生。
彤雲高下影,鴳鳥往來聲。
渌沼蓮花放,炎風暑雨情。
相逢問蠶麥,幸得稱人情。
注:元稹詩文兼擅,《元稹集》存文三十多卷,諸體該備,時有佳作名篇。
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以古文制诰,格高詞美,為人效仿。其傳奇《莺莺傳》(又名《會真記》)叙述張生與崔莺莺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美,刻畫細緻,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後世戲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創作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等。元稹曾自編其詩集、文集、與友人合集多種。今人陳寅恪有《元白詩箋證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譜》,周相錄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草生芒種後》
唐-寒山
山中何太冷,自古非今年。
沓嶂恒凝雪,幽林每吐煙。
草生芒種後,葉落立秋前。
此有沈迷客,窺窺不見天。
山客心悄悄,常嗟歲序遷。
辛勤采芝術,搜斥讵成仙。
庭廓雲初卷,林明月正圓。
不歸何所為,桂樹相留連。
注:寒山(生卒年不詳),字、号均不詳,唐代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歲後隐居于浙東天台山,享年一百多歲。嚴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書》等大量史料與寒山詩相印證,指出寒山乃為隋皇室後裔楊瓒之子楊溫,因遭皇室内的妒忌與排擠及佛教思想影響而遁入空門,隐于天台山寒岩。這位富有神話色彩的唐代詩人,曾經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紀的到來,其詩卻越來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廣泛流傳。正如其詩所寫:“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
《耕圖二十一首·拔秧》
宋-樓璹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齊。
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攜。
既沐青滿握,再栉根無泥。
及時趁芒種,散着畦東西。
注:樓璹,一字國器。鄞縣(今浙江甯波)人。生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樓異之子。以父任得官,初為婺州(今浙江金華)幕僚。紹興三年(1133年)任於潛(今浙江省臨安市)縣令,深感農夫、蠶婦之辛苦,繪制《耕織圖詩》45幅。紹興五年(1135年),通判邵州。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知揚州。累官至朝儀大夫。紹興二十六年,主管台州崇道觀。卒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
《龍華山寺寓居十首風》
宋-王之望
水鄉經月雨,潮海暮春天。
芒種嗟無日,來牟失有年。
人多蓬菜色,村或斷炊煙。
誰謂山中樂,憂來百慮煎。
注:王之望,南宋著名詩人、書法名家。字瞻叔,襄陽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縣),1170年冬卒,谥敏肅。有《漢濱集》六十卷(明焦竑《國史經籍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十六卷。《宋史》卷三七二有傳。
《時雨》
宋-陸遊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老我成惰農,永日付竹床。
衰發短不栉,愛此一雨涼。
庭木集奇聲,架藤發幽香。
莺衣濕不去,勸我持一觞。
即今幸無事,際海皆農桑;
野老固不窮,擊壤歌虞唐。
注:陸遊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存世有九千三百餘首,大緻可以分為三個時期:46歲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歲罷官東歸,是其詩歌創作的成熟期,也是詩風大變的時期,由早年專以“藻繪”為工變為追求宏肆奔放的風格,充滿戰鬥氣息及愛國激情;晚年蟄居故鄉山陰後,詩風趨向質樸而沉實,表現出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并不時流露着蒼涼的人生感慨。
《芒種後積雨驟冷三絕》
宋-範成大
梅霖傾瀉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寬。
良苦吳農田下濕,年年披絮插秧寒。
梅黃時節怯衣單,五月江吳麥秀寒。
香篆吐雲生暖熱,從教窗外雨漫漫。
一庵濕蟄似龜藏,深夏暄寒未可常。
昨日蒙絺今挾纩,莫嗔門外有炎涼。
注:範成大,字緻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吳郡(郡治在今江蘇吳縣)人。南宋詩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初授戶曹,又任監和劑局、處州知府,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士出使金朝。後後曆任靜江、鹹都、建康等地行政長官。淳熙時,官至參知政事。晚年隐居故鄉石湖。卒谥文穆。他與尤袤、楊萬裡、陸遊齊名,号稱“中興四大詩人”。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等。本書選其詩《州橋》、《四時田園雜興》(選四)和《橫塘》及詞《秦樓月》(樓陰缺)。
田間雜詠(六首)之六
明-樊阜
棗花落靡靡,一犬護柴關。
節序屆芒種,何人得幽閑。
蛙鳴池水滿,細草生階間。
刈麥欲終畝,風吹雨過山。
大兒早未飯,歎息農事艱。
豪貴本天命,悠悠不可攀。
《伊犁記事詩》
清-洪亮吉
芒種才過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
生駒步步行難穩,恐有蛇從鼻觀飛。
注:洪亮吉(1746~1809),清代經學家、文學家。初名蓮,又名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陽湖(今江蘇常州)人,祖籍安徽歙縣。
乾隆五十五年科舉榜眼,授編修。嘉慶四年,上書軍機王大臣言事,極論時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後,言事者日少”,釋還。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體,與孔廣森并肩,學術長于輿地。洪亮吉論人口增長過速之害,實為近代人口學說之先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