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在三國那個群雄并起的亂世中,曹操無疑是當時社會最大的雄主。曹操白手起家,憑借着卓越的政治謀略和軍事才能穩紮穩打,在各方勢力中脫穎而出,最終締造了“曹魏政權”。早期他“奉天子以令不臣”征讨四方,對内先後消滅二袁、呂布、馬超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強敵,戎馬一生為我國北方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後被稱為“治世能臣”。
可以說曹操為曹魏的立國建立了不世之功,但後人殊不知,曹操在我國文壇上的造詣也是極高。曹操的才華可比肩建安七子,而其詩多以古直悲涼,雄闊大氣傳世。在他的受益和推動下,建安文學才得以蓬勃發展,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史稱建安風骨。作為當時的領軍人物,曹操也留下了許多經典文學作品,至今都廣為流傳。然而,在這其中就有曹操說過最出名的四句話,一句被網友惡搞成嘲諷國足經典,一句則狂妄至極,另外兩句更是千古傳唱,弦誦不絕。
東漢末年,曹操出生在一個宦官世家,祖父曹騰是曆侍四代皇帝宦官,在漢桓帝時獲封為費亭侯,其父曹嵩乃是曹騰養子,後繼承侯爵官至太尉。曹操自幼聰慧機智警敏,有随機權衡應變的能力。長大後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與才能,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韬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這些喜好都為他後來軍事生涯打下了穩健的基礎,同時也影響到他文學的發展。
關于曹操的文學造詣,魯迅先生曾以“改造文章的祖師”作為評價,這一點得到絕大多數人認可,可以說是名副其實。曹操的詩極為本色,藝術上的顯著特點是用樸質的形式披露他的胸襟,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自《詩經》以後,四言詩很少有佳篇,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抒情的傳統,創造出諸多動人的篇章,使四言詩再一次放出光彩。而作為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曹操的詩也是“如幽燕老将,氣韻沉雄”,盡管在語言形式上極接近漢樂府,卻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曹操的詩歌總結起來可以用十二字來評價:有氣概;有聲勢;有深度;有文采。如果有帝王文學排行榜的話,曹操名列前茅例屬三甲,是毫無疑問的,甚至有可能拔得頭籌。此外,曹操還有不少文章傳世,例如《請追增郭嘉封邑表》、《讓縣自明本志令》、《與王修書》等,皆是文字質樸,感情流露,讓人讀起來流暢率真。
曹操也是個有血有肉,有理性也有野性,即會耍詐又會耍狠。同時也誠實厚道,他既能容人,又心胸狹窄,既豪情萬丈,又濫殺無渡,既挾天子以令諸侯,又終生不肯廢漢獻帝自己取而代之。在軍事、政治、文化方面曹操都有很大的成就。文采泱泱,武略滔滔,足智多謀,這使得他在戰亂紛飛的三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而在如今的中國人的記憶裡,至少有曹操的這四句話忘不了。
第一句:甯我負人,毋人負我。
據東晉中期史學家孫盛的《雜記》記載: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怆曰:“甯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原來在東漢末年權臣董卓禍亂朝綱,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事後,董卓得知曹操逃離京師大怒,遂行文郡縣緝拿。途中曹操投故友呂伯奢家中留宿,可半夜曹操卻聽到有動靜,誤以為呂伯奢要将自己捉拿領賞,生性多疑的曹操便先下手為強,殺了呂伯奢一家。
後來曹操知道自己鑄成大錯,愧疚難當,于是感慨道:“甯我負人,毋人負我”,表達了自己的迫不得已。而這句話站在曹操自己的立場講,他自認為心懷天下,若天下太平,我死不足惜,但漢末天下紛亂,我死後誰來誅董卓匡扶天下?我之命要為将來天下人博取幸福。的确,當時對于普通人的死亡是無足輕重的,但曹操死了,曆史必将迎來改變。死裡逃生的曹操在回到陳留後,就“散家财,合義兵”,且首倡義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然而,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作者高舉擁劉反曹的大旗,曹操在此事中的過錯被無限放大,他這句無奈之言,也被改成了“甯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更是讓曹操陷入了後世輿論的漩渦。近年來,這句被誤傳之言,又被衆多網友故意曲解,成為嘲諷國足經典台詞。也就是說,“負”從原本的辜負之意,被曲解為了輸的含義,用來嘲諷國足屢戰屢敗,從無勝績。
第二句: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這句略有狂妄至極的話出自曹操《讓縣自鳴本志令》,為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所作。當時曹操正值赤壁大敗而歸,士人階層皆借此嘲諷曹操的不可一世、妄自尊大,更有甚者抨擊曹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在這種輿論壓力下曹操為堵衆人口遂作此文。文中曹操談到自己如何從一普通的官宦子弟成長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其間曹操文辭樸實,語意實在,詳盡地叙述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和平生志向與心迹。
曹操創作的這篇令文的文筆蒼勁有力,氣勢雄偉飛動,語氣嚴峻而感情濃烈純厚。文中即有這麼一句“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意思是說“假如這天下沒有我曹操,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會自稱帝王”。所表達之意也就是“如果沒了我曹操,這漢家王朝早就分崩離析了,你們(士人階層)還在這裡對我冷嘲熱諷。”縱觀東漢末年史實,曹操這句話雖然看似狂妄,但的确是令人無法反駁。
第三句:老骥伏枥,志在千裡。
這句話出自曹操的佳作《龜雖壽》,意思是: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人老心不老。此詩于公元208年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餘勢力之後,南下征讨荊、吳之前。曹操想:北方的袁紹、蹋頓雖然已讨平,南方的孫權、劉備卻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國的統一大業尚未實現。此時曹操已是五十三歲的人了,但曆史的重任肩負在身,統一祖國大業的使命仍在召喚着他。想着想着他激情難耐,豪情又起,于是揮筆寫下了這千古名言。如今幾乎是所有的創業者或者企業老總,都用以自勉的座右銘。
第四句: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這句話出自曹操的《求賢令》,意思是說隻要是有才能的人就可以提拔或推薦。曆史上曹操是“唯才是舉”的典範, 曹操用人“不念舊惡”,比如張繡;“各盡其才”比如任峻;善于在實踐中選拔人才,比如郭嘉。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曹操思賢若渴,為了實現自己的霸業,不拘一格,廣攬人才,知人善任,能用度外之人。而且這句話,不僅影響了當時的局勢,還對後世的科舉制,有着啟發意義,甚至很多企業,至今依舊将其奉為真理,在選拔人才的時候,不重學曆,不看過往,隻看個人實力。
通過分析曹操說過最出名的四句話後,我們不難得知,枭雄曹操,不僅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而且他還是一位造詣極高的文學家,他為後世留下了很多千古名篇,其中很多名言,也都經久不衰,至今依舊影響深遠。最後我們要說,對于曹操“奸雄”的演變主要還是時代的産物,西晉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将其尊為正統大加贊賞,後來到了宋元時期,三國的曆史人物被臉譜化的時候,曹操的蓋棺定論便成了白臉奸臣,自此曹操就不被主流的儒學喜歡。《三國演義》一出,更是把曹操打到了十八層地獄。
那麼曹操究竟是時代英雄還是千古罪人呢?其實衆多後世名家已經給出答案,首先曹操自己說得痛快“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後來大文豪蘇東坡月夜泛舟遊赤壁所感,寫下《前赤壁賦》裡稱其“酾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對曹操也是非常佩服盛贊:“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