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濕地保護與城市文明

濕地保護與城市文明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1-23 10:42:45

探索濕地保護與城市發展雙赢之路

——浙江杭州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宜居城市的經驗啟示

光明日報調研組

浙江杭州,夏至前後的西溪,湖滿塘盈,波光潋滟,綠荷挺拔,青蓮鋪展。舟行岸轉于港汊彎環間,忽而柳枝拂面,忽而水拍船舷,有時會驚飛草叢中精靈般的小鳥,引得遠處肥碩的野鴨凝神觀望。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讓無數市民和遊客悠閑沉醉、駐足忘返。

2020年3月31日,在浙江考察時來到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沿着綠堤、福堤,察看濕地保護利用情況。強調,水是濕地的靈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濕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堅定不移把保護擺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保持濕地生态和水環境。要把保護好西湖和西溪濕地作為杭州城市發展和治理的鮮明導向,統籌好生産、生活、生态三大空間布局,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方面創造更多經驗。

兩年來,杭州廣大黨員幹部群衆牢記囑托,切實将重要指示精神落實落細。在全力打造人民群衆共享的綠色空間、探索濕地保護與城市發展雙赢之路上,取得了哪些進展和成效?日前,光明日報調研組一行走進西溪濕地,探尋“天堂綠腎”保護背後的故事。

濕地保護與城市文明(探索濕地保護與城市發展雙赢之路)1

西溪濕地原住漁民正在開展“漁樂”項目。李忠攝/光明圖片

1、圍繞“水的保護”接力跑

西溪自古以來河港交叉、水陸合圍,有“西溪之勝,獨在于水”的美譽,但21世紀之前,西溪在生态環境保護上也曾面臨嚴峻挑戰。

今天的西溪濕地總面積約10.38平方公裡,水域面積占總面積的68.02%,水系縱橫交錯、池塘星羅棋布,濕地一二期範圍内河道總長104公裡,水體庫容量為1388萬立方米,發揮了保持水源、淨化水質、蓄洪防旱、清新大氣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态功能,已然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之腎”。

遇見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想時,他正在蓮花灘區域檢查水質。

“我們眼前的西溪水,不同于西湖的清澈見底,這裡的水更顯幽綠透亮。西溪更強調野趣與天然,所以保護也要量體裁衣。”劉想說,“西溪的濕地生态和水環境保護隻有逗号,沒有句号。通過清淤疏浚、截污納管、科學配水、生物治理等措施,西溪濕地水質總體保持在Ш類以上,核心區域的水質已穩定在Ⅱ類以上。”

調研組了解到,近兩年,珊瑚沙引水清水入城和西溪濕地水環境治理等綜合治理工程,堅持圍繞“水的保護”接力跑。錢塘江以2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注入西溪濕地的江水,将通過珊瑚沙引水工程進行有效沉澱,在補水的同時防治泥沙的淤積。

西溪濕地水環境治理項目建成後,污水管網系統将得到進一步完善,閘站自動化調控水平也不斷優化。這些努力歸結起來就是不斷提升濕地的整體水環境質量。

濕地保護與城市文明(探索濕地保護與城市發展雙赢之路)2

西溪十景之蓮灘鹭影。白鹭在蓮花灘栖息覓食。資料圖片

正是一以貫之把保護擺在第一位,西溪的水造就了“蕩、漾、堤、塘、島”的豐富景觀,形成了“河渚蘆花”“柿林夕陽”“蒹葭泛月”“秋雪聽蘆”“西溪探梅”等獨特的濕地景觀,營造出“十裡梅花、百頃蘆蕩、千點白鹭、萬年翠竹”的優美意境。清代詩人厲鹗描繪的“蘆錐幾頃界為田,一曲溪流一曲煙”詩意畫面,重新回到了杭州市民生活中。

“西溪以前水質相當糟糕,河道兩旁人們養豬養魚,站在河邊聞到水是發臭的。如今,西溪水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溪濕地經營管理公司船長、原住民周忠偉回憶說,“現在你看這水越來越清,生态環境越來越好。作為本地人,感到很幸福。”

綠頭鴨和斑嘴鴨或遊弋,或低飛,倏忽,一隻蒼鹭掠過,張開翅膀在水面上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

“我覺得鳥正是西溪濕地保護最好的見證者,生态環境好不好,鳥最有發言權。”這幾年,鳥類攝影愛好者俞肖劍發現,一些“原住民”鳥類的種群數量在不斷增多,而造訪的“候鳥團”裡也出現了不少新面孔。

2021年3月,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與杭州西溪聯合啟動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鹮的異地野化放歸試驗。如今,有10隻朱鹮正茁壯成長,還時常飛去西湖“串門”。

2020年至2022年調查數據顯示:通過陸續引種普陀鵝耳枥、浙江楠、浙江樟等200餘種鄉土和珍稀瀕危植物,近兩年,西溪濕地鳥類增加了10種,現為196種,其中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4種(朱鹮、青頭潛鴨、東方白鹳、白尾海雕),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28種;維管束植物增加了73種,現為784種;昆蟲增加了6種,現為898種;魚類現為56種。

濕地保護與城市文明(探索濕地保護與城市發展雙赢之路)3

“十裡梅花、百頃蘆蕩、千點白鹭、萬年翠竹”美景重現西溪濕地。資料圖片

西溪濕地散落着數以千計的柿基、竹基和桑基魚塘。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院長、教授雷光春曾評價:“西溪濕地延續千年至今的三基魚塘,是當地居民與濕地生态系統和諧共處的典範。”

杭州園林設計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李永紅,是西溪濕地二期内濕地植物園的總設計師。她說:“在三基魚塘的嚴格保護、修複和培育中,我們引入了有機更新和生态修複對策。對于原有基塘系統,适當延續原有漁耕模式,包括适度放養魚類,每年冬季清塘、曬塘,對塘基貼淤泥進行加固,并通過保護塘基上的大樹等來加以維護。”

作為目前國内罕見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和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城中次生濕地,西溪濕地堅持以“生态優先、保護第一”的方針,保留了自然之美,放大了原生态的價值。

2、生态的優質帶來生活的品質

保護生态與品質生活必然産生矛盾嗎?調研組了解到,西溪濕地跳出窠臼,走出了一條和諧發展之路。

讓原住民成為西溪濕地保護的最大受益者,是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的頭等大事。首先,安置房選擇最好的地塊,搬遷戶住進公寓式新住宅,與西溪濕地僅一路之隔;其次,出台農轉居公寓辦理“三證”享受商品房待遇政策,并将搬遷戶全部納入城鎮居民社保體系。

同時,綜保工程涉及的各村級集體享受10%留用地政策,在留用地上建起現代服務業态空間,既解決了失地農民就業問題,還讓他們變為“股民”,每年享有穩定分紅。優先吸收原住民在西溪濕地就業和從事旅遊經營,讓他們惬意地生活在原鄉意境中。

市民和遊客共享每一寸岸線、每一塊綠地、每一個景觀,是西溪保護和利用的價值取向。

到河渚街乘坐氦氣球,欣賞“萬塘攬勝”景觀;去龍蝦灘拍照攝影,觀賞蘆葦叢随風而舞;赴秋雪庵眺望遠方,感受靜谧的濕地美景;周末到綠堤的大草坪紮帳篷露營,讓小朋友在湖光山色中奔跑;夜賞杭州文旅“金名片”重點培育項目實景演出《今夕共西溪》,已經成為杭州市民閑暇生活的優選。

貫穿四季的探梅節、花朝節、龍舟節、火柿節、聽蘆節、幹塘節這西溪“六大節慶”,讓遊人靜可賞花弄梅、動可采柿摸魚,體驗“黃橙紅柿紫菱角,不羨人間萬戶侯”的意趣。

“把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好。”兩年前,在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考察時提出殷切希望。

這讓省級非遺“西溪小花籃編織技藝”傳承人洪立萍感受到莫大鼓舞,“2007年我就在這裡開了小花籃竹編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将這項編織技藝傳承下去”。這兩年,洪立萍不斷創新小花籃樣式,還将這項技藝帶到西溪周邊中小學的拓展課上。

西溪濕地農漁産業部的蔣國明是一名老船工。“我們之前生活中的漁文化得到了保留和傳承,原來作業用的船隻經過适當改造,變成了可供遊客乘坐的搖橹船。遊客坐在船上喝喝茶、捕捕魚。收獲的魚蝦還可以送到我們的飯店加工,變成美味佳肴。”蔣國明說。

西溪濕地凝結着數千年來杭州人民傳承下來的文化精髓,因此西溪濕地的保護格外注重曆史文化遺存的尋訪和恢複。

對于50年以上的曆史建築“應保盡保”,同時挖掘保護了一批碑刻、浮雕、曆史典故和傳說,論證命名了一批匾額、船名、橋名,梅竹文化區、煙水漁莊、高莊等景點則将西溪農耕文化中的養蠶織布、婚嫁、社戲、船拳、龍舟競渡原味呈現。

生态文化融入生活的點滴離不開全面而細緻的研究。作為杭州當地研究、發掘、整理、保護傳統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的杭州學分支學科之一,西溪學研究成果以《西溪全書》為載體,全書包括叢書、文獻集成、研究報告、通史、辭典五大部分,目前已出版70冊。

“保護西溪文脈,當好西溪的‘薪火傳人’,是我們責無旁貸的曆史使命,是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的有力舉措。”浙江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西溪心影》叢書作者龐學铨說。

3、“金鑲玉”模式:濕地融入區域發展

“西溪濕地完全不同于青藏高原上的原生态濕地。由于有1800年的人為幹預曆史,西溪濕地已經演變成為次生濕地,不可能像自然保護區那樣去對待它,而更應走濕地公園的道路,通過合理利用促進更好的保護。”著名生态專家、曾任“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主任的陳克林說。

如何将這一片城市次生濕地有機融入城市區域發展的空間布局中,實現生态、生活、生産的良好統籌?

時任杭州市規劃局局長的陽作軍回憶:“我們借鑒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金牌的設計理念,圍繞西溪濕地打造一個叫‘金鑲玉’的模式。西溪濕地是塊‘玉’,而以西溪濕地周邊區域的開發和保護為‘金’,通過‘賦金于玉’實現‘金玉成碧’,完成當時36平方公裡的杭州城市西部整體規劃。”

完成“金鑲玉”,首先在于“玉”的打磨。西溪濕地通過功能分區的方式,将自然區域劃為保育區,将生态系統遭到一定破壞的區域劃為恢複重建區,将人文曆史資源集中分布的區域劃為“人可進入”的合理利用區。

2020年10月,西溪濕地綠堤對市民遊客免票開放。西溪免票開放區域由原來的2平方公裡擴大到5.79平方公裡,可免票進入的環西溪綠道達9.2公裡。

其次在于“金”的鑲嵌。西溪東南區塊的西溪天堂旅遊綜合體涵蓋了中國濕地博物館、旅遊集散中心、步行街、高星級酒店群等複合功能,可謂“遊在西溪”。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浙江省委黨校、杭州師範大學倉前校區等一批高等院校近在咫尺,可謂“學在西溪”。

以“職住平衡、産城融合”為理念形成功能齊全的新興住宅集聚區,吸納了20多萬常住人口,可謂“住在西溪”。

以阿裡巴巴、海創園、恒生科技園為代表的科創企業相繼落戶。西溪創意産業園吸引了華策影視、長城影視等文創企業入駐;劉恒、餘華、麥家、賴聲川等文化創意名家也紛至沓來,可謂“創業在西溪”。

西溪濕地綜保工程總投資達140多億元,卻并未給地方财政增加負擔,綠水青山的優質生态直接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城市增值,正向反饋于産業功能叠代和綠色稅源拓展。

“縱觀全球,以科技創新、新興産業驅動的地區往往和優美的生态環境緊密相連。西溪濕地為杭州城西打造了綠色的生态骨架,為這裡發展科創産業、文化産業和綠色産業打下了基礎。”浙江省國土空間規劃學會理事長陳前虎說。

“西溪濕地綜合保護這項宏大工程,已經為全球其他濕地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經驗,也為21世紀全球各地進行城市中濕地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模式。”國際濕地公約組織前秘書長皮特·布裡奇華特這樣評價西溪濕地保護所取得的成果。

好風景興起新經濟的西溪經驗,也延展到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的發展戰略規劃。大走廊将以濕地湖鍊、清風綠楔為骨架,依托生态基礎設施布局未來科技城、環浙大、環南湖等7個創新圈,使大走廊成為杭州争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中堅力量,成為打造“矽谷天堂”創新高地的戰略制高點。

“以西溪濕地為起點,往西串聯起和睦濕地、五常濕地、和睦水鄉、南湖、南苕溪、青山湖濕地等,為杭州城市科創大走廊構建了一條‘濕地湖鍊風景路’。”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沈滿洪說,“城市融入自然、自然延伸入城,城市水脈相連、水脈貫通城市,一個美麗城市的格局就此拉開。”

4、堅定不移把保護放在首位

“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讓綠色成為浙江發展最動人的色彩。”調研組認為,将生态保護和城市發展結合起來,是西溪濕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實踐經驗。具體有以下幾點啟示:

啟示一:實施分類保護,讓濕地保護有力、開放有序、利用有效。生态保護要因地制宜,根據自然基底、區位條件、特征屬性等,通過科學分析和合理研判,實施針對性的舉措。以濕地為例,保護與利用的模式可分為兩種:

對于遠離人類生活生産區域、未經人為幹預或人為幹預極少的原生态濕地,應當設立濕地自然保護區,依法劃出一定面積給予特殊保護和管理,其功能通常僅限于保護和研究。

對于在城市内部及其周邊,人為幹預較多的次生濕地,即具有一定自然特性、科學研究和美學價值,兼有生态保護、科研科普和休閑遊覽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則可以采用建設濕地公園的模式。

“濕地 公園”模式以保護濕地生态系統完整性、維護濕地生态過程和生态服務功能為基礎,充分發揮濕地的多種功能效益、開展濕地合理利用,是“生态效益 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的疊加,是保護與利用的“雙赢”。

啟示二:開展綜合保護,讓人民群衆在自然生态和人文城市之中享有幸福感和獲得感。次生濕地與城鄉生産生活空間休戚與共、水乳交融,是自古以來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時空場所。

因此要在城市作為一種“生命體”和“有機體”的視域下,将濕地生态保護納入城市有機更新的綜合系統之中,堅持生态優先、最小幹預、修舊如舊、注重文化、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

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讓城市有機融入綠水青山大自然,讓居民在集約高效的生産空間、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間之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既能享有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而詩意栖居,又能傳承傳統優秀文化而延續城市曆史文脈。

啟示三:落實積極保護,讓好山好水的生态基底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濕地公園模式可視為一種積極保護,就是将濕地綜合保護工程視為非常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保護為目的,以利用為手段,通過适度利用實現真正的保護。

從一定角度上講,城市生态類基礎設施,是人民群衆實現美好生活需要的結構性載體,是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帶動引擎。對于地方财政而言,也要防範因投入巨大而可能産生的隐性債務風險。

城市管理者如何既避免“不敢投”錯失高質量發展機遇,又避免“盲目投”造成地方政府過度負債,西溪濕地“金鑲玉”生态組團發展之路的成功實踐,可視為一種生态文化價值理念的實證檢驗。

(調研組成員: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江山舞、副主任蔡峻;光明日報記者陸健;浙江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杭州師範大學基地研究員、杭州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張坤)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08日0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