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勾機緩緩駛入南甯市共和路,懸挂了11年的“共和路臨時市場”招牌瞬間倒下。1月6日清晨6時,南甯市青秀區開展聯合執法,拆除了共和路臨時市場,并進行了垃圾清運、路面恢複,共和路将繼續成為中山路美食街的一部分。
6日清晨,工作人員正在拆除共和路臨時市場。 南國早報客戶端見習記者 遊擁軍攝
在2021年12月14日,南甯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發布的《中山路曆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PPP項目咨詢服務公開招标公告》顯示,該項目初步拟定的具體建設内容包括曆史文化街區用地範圍約82.7畝,總投資約11.7億。現狀總建築面積8.1萬平方米。其中文物修繕0.5萬平方米,微改造3萬平方米,保留1.4萬平方米,落架重修改造3.2萬平方米。共和路臨時市場的拆除僅是中山路蝶變的第一步,何時能呈現出三街二巷的效果,還需較長時日。
老市場要與老街區說再見了
聽聞共和路臨時市場要拆了,1月5日上午,南甯市民梁女士趕來購買蕉葉糍、粽子。她告訴記者,共和路臨時市場可能是南甯市為數不多的能騎着電動車來買菜的市場了,攤主多是原南門市場的老經營戶,大家就像老街坊一樣,經常用白話聊家常。
街坊們對市場感情深,極其不舍,但想到将來能有更好的環境,又喜笑顔開。 南國早報客戶端見習記者 遊擁軍攝
共和路臨時市場總共199個攤位,有144個夜市攤位,從頭走到尾隻需要3分鐘左右。攤主多是四五十歲的婦女,她們穿着樸素的服裝,有的還穿着白色、深藍色的棉布工服,很有年代感。包子攤的招牌是木制的,塗着白漆,印着“饅頭、白粥”等紅色的字,仿佛在默默述說着滄桑的故事。
一間小小的鋪面裡,擺滿了物件,街坊們能在此購買衆多必需品。 南國早報客戶端見習記者 遊擁軍攝
對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來說,他們最忘不掉的就是南門菜市(中山路),五六十年前,南甯市城區很小,主要的市場有南門菜市、東南菜市(南環路)、和平菜市(西關路)、濟南菜市(現交易場)。老南甯黃少雄回憶道,南門菜市是馬路市場,因為離邕江邊近,菜農在江邊菜地采摘了青菜,直接就拿到南門來賣,漁夫打的魚、屠夫殺的豬,也會拿來這裡擺,慢慢地市場就形成了。據了解,1984年,南甯市政府立項建南門菜市,1986年正式建成。
2005年,“香港街”項目及舊城改造和危舊住房改造工作開始啟動,征拆範圍涵蓋了威甯公司所屬的南門菜市。2009年,根據南甯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香港街”項目建設現場辦公會的會議紀要》,臨時便民菜市的安置地點由青秀區政府會同威甯公司就近落實。2011年,南門菜市的經營戶搬到了共和路臨時市場經營。
11年過去了,臨時市場在風雨的吹打中,顯得有些陳舊。
拆除市場為中山路改造做準備
共和路臨時市場占用的是共和路(七星路口至民族大道口)的主幹道,其頂棚使用的是彩鋼瓦和鐵架。因為南甯市即将對該片區進行曆史文化街區改造,青秀區政府決定拆除共和路臨時市場。并于2021年12月15日以青秀區城管局名義向共和路臨時市場經營戶發出通告,請各經營戶于2021年12月31日前主動與市場管理方協商并撤場搬離。1月6日上午,青秀區組織聯合執法隊對共和路臨時市場進行了拆除。
共和路身後就是一片的高樓大廈,顯得和這裡格格不入。 南國早報客戶端見習記者 遊擁軍攝
一位經營戶拿着青秀區城管局的《通知》感慨道:“我們從南門菜市搬到共和路臨時市場,賣了多年的菜,還是希望今後能再回到中山路繼續賣菜,服務我們老街坊。”
6日上午,3名街坊看着正在拆除的市場,若有所思。 南國早報客戶端見習記者 遊擁軍攝
威甯市場管理方動員了共和臨時市場的經營戶分流至飛鳳、津頭、水街、和平、交易場繼續經營,并承諾給願意搬遷的老經營戶免除3個月的租金,在共和路夜市賣小商品的經營戶則動員其搬到平等街夜市。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