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意思就是說,鳥類在快要死亡的時候,它的叫聲是凄慘的,哀怨的;而人在将要死亡的時候呢,說出的話卻總是帶有善意的。
兩者之間有着鮮明的對比,凸顯出人性在将死一刻發揮出的作用。
蘇轼流放到儋州後,以為此生再也不可能回到中原,但宋徽宗大赦天下,想起被貶在外年過花甲的蘇轼,下旨把蘇轼調回京城。
蘇轼換上帥氣的衣服,把頭發梳成年輕時的模樣,接到聖旨當天就動身,恨不得立馬飛到京城,大聲喊道:“我蘇東坡,又回來了。”
公元1101年三月,蘇轼由虔州出發,經南昌、當塗、金陵,五月抵達真州(今江蘇儀征),六月經潤州拟到常州居住。
途中得知真州有一座寺院,名為“金山龍遊寺”,愛好佛學的蘇轼不顧随從勸阻,帶病前往寺廟燒香。
就是在這座寺廟,年老的他看到了之前的自畫像,不覺間回顧自己的一生。
蘇轼寫下平生最後一首詩《自題金山畫像》,短短24個字,卻精煉總結一生悲慘遭遇: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心似已灰之木”——心好像已灰之木,你是不是很容易想到“心如死灰”這個成語。
“心如死灰”現在多用來形容意志消沉,但是,它原本是用來形容心境淡漠的。
這句詩,蘇轼是想說,他對于被貶谪,亦或是别的紛繁雜事,已經看淡了,不會産生多大的情緒起伏。
“身如不系之舟”——身體好像沒有系住的小舟,在宦海裡沉浮。
這個比喻用來形容蘇轼的為官生涯,再合适不過了。
他也曾經鮮衣怒馬,得到宋仁宗、高太後等幾代帝後的賞識,他也曾一朝跌落,因烏台詩案入獄,接着開始了連續被貶的命運。
前兩句的比喻很灰暗,第一次讀甚至會被吓到,這不該是蘇轼寫出來的東西。
但是聯想到蘇轼花甲老人的身份,以及他一生所經曆的種種磨難,有這樣的情緒似乎也是正常,快活了一輩子,潇灑了一輩子,終于在人生最後時刻,想起了不曾被自己注意過的負面情緒。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黃州、惠州、儋州是蘇轼依次被貶的地方,他為什麼還要說自己的功業在此呢?
其一,他大部分的優秀作品,都是在被貶時候寫出來的;其二,哪怕被貶,不能居廟堂之高,他仍然憂其民,造福當地百姓。
蘇東坡晚年用24個字,回顧了自己的一輩子的生活。這首詩詞帶着幾分自嘲,但同時也帶有了無限的悲涼。
雖然很自嘲,但是其中有多少感慨又有多少悲苦。壯志未酬的一輩子,晚年依然淪落。其中悲苦,唯有親身經曆才能真正懂得。
一代文豪,唯存貶谪,其遭遇之坎坷遂成千古傷心事,流傳千古。
兩個月以後,蘇東坡溘然長逝。
讀蘇轼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轼的人生,讓人奮發蘇東坡就是一位千古一遇的集大成者,人品、才華、能力、态度,都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這本《蘇轼詞傳》以蘇轼一生生活過的城市為線索,将蘇轼如水、如火的一生展現在讀者面前。
收錄了蘇轼一生的詩詞,用詞表面嬉笑,輕松,細品則唱出人生悲歡離合,歲月滄桑的厚重之聲,無形間直擊人心。
這本書還結合蘇轼的人生經曆,對其詞進行情感化的解讀。
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轼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現在購買僅需25.8元,不過一頓午餐錢,就可以感受詩歌詞句之美,品味文學魅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