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陽明先生)終其一生,問道治學,格物緻知,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到得後來因平叛而畢其事功于巅峰,可謂一平天下。之前九死一生,龍場悟道,坐而講學,桃李天下,可謂再平天下。至最後壽57而終,其心光明,磊落而去。觀其一身,童蒙以私學而問儒,弱冠始問道家以養身,複又返儒求格物。王守仁之格物,并不是鬧着玩兒的去格,而是在很年輕時,花了七天七夜,對着"風入萬竿斜"的竹子,如瘋魔般的去格,到最後竹子并沒有格得如何,他卻大病一場,傷了元氣。
陽明先生如此格物,可謂"苦格",這般做法,卻是為何?我們現在知道,他的一生,不管是四句教也罷,不管是龍場悟道也罷,不管是知行合一也罷,卻總不過是為了一個中心思想在忙活。這個中心思想,就是緻良知。那麼,什麼是良知呢? 良知,不是善知,不是高知,不是好知,不是上知,單隻是個知而已。知,黑即黑,白即白,是便是,非便非,隻是一個本心明了。火燭是熱燙的,冰雪是冰冷的。再無其它意思,若有了它意,非說白馬非馬,拇指非指,便不是良知。所以,良知本意,一物是那物,山是那山,水是那水。知道"良知"本意的意義在于,做事需得先有見地,而依了見地之本心,便可知行合一。若見地偏了,本心就偏得更遠了,那良知到哪兒去了。良知沒有,如何合一?不一,修養習慣,行為舉止,就差了十萬八千裡了。
觀之今日,喧嚣的世界中,不知道良知為何的人,還少了嗎?有位高權重而迷失本性,亂了方寸,甘願淪為金錢美色的奴隸,而且是表裡不一,内外不一,前後不一。本來,權為民所用,權為民所設,到了他們這兒,卻将公權變為私器,良知泯滅,追名逐利,行為錯亂,終緻崩潰。又有重利而寡義的不法商人,為求得利益最大化,不惜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甚至商政勾聯,壟斷豪取,一家獨大,打擊異己,一本萬利,暴利暴富後面,卻是千萬民衆血汗錢來買單,收割韭菜後,遍地狼藉。暴富者,紙醉金迷,窮奢極欲,如此而富,可謂不仁,而其中鮮有富以其鄰者,心懷天下者,慈善濟人者。所以每每富不過三代,甚至一代不及而未有善終,亦是不懂貨财聚散之良知。所以害人傷己,不足為奇。更有億萬庸碌者,昏昏然,茫茫然,嘻嘻然,不知所出,不知所終,把那本性本心,早已蒙蔽,隻是如行屍走肉般,來了,又去了。
陽明先生格竹子雖然未畢其功,但卻悟得了如此格物法不足取,所以轉而到具體事中去磨性子,練功夫。做得一件件好事,何嘗不是格了天下萬物? 如此這般,皎皎如赤子,綽厲而奮發,有知有為,或可如先生所說,滿大街皆可為聖人。而我等路人甲乙丙丁,亦可問賢成聖。
良知功夫,必不負有心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