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1985年以來首位訪問斐濟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斐濟逗留的時間不長,但是要做的事情不少。除了讨論與斐濟的關系外,他還與這一地區的18個島國領導人舉行了視頻會議。美國想以此明确表示,這隻是美國擴大存在的開始。
一些西方媒體将布林肯此行描述為啟動太平洋外交的開始。但是,美國所描繪的“長遠的未來”,究竟想要給這些太平洋島國帶來什麼?
美國帶來了維持“秩序”的“指導文件”在2 月13日舉行的太平洋島國領導人視頻會議上,布林肯帶來了幾個主要議題:疫情防控、國際捕撈、氣候變化以及其他區域挑戰等等。
布林肯說,美國在太平洋島國地區擁有一個“長遠的未來”。讓我們看看,時隔多年重返南太的美國,究竟要給大家帶來什麼“驚喜”。
第一,應對氣候變化。這是地處南太平洋的很多島國普遍面臨的問題。一些島國領導人坦言,美國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讓太平洋國家更容易獲得資金來準備和應對氣候災難。
應對氣候變化是個世界難題,這些國家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是從這場會談來看,盡管大家對氣候變化問題進行了很多讨論,美方更加感興趣的還是傳統的軍事安全因素。
第二,國際捕撈問題。美國在太平洋島國戰略中最實際的要素之一,是根據相關協議向該地區部署海岸警衛隊船隻,該協議允許這些國家的執法人員登上美國船隻,執行當地和國際捕魚法。
與太平洋島國相距甚遠的美國,美國為何這麼關心這裡的捕魚問題?通過下邊這條新聞的截圖,大家就能明白。其實,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第三,在所羅門群島開設大使館。美國在所羅門群島的使館于1993年關閉,目前在這一地區有6個大使館。時隔近20年,美國為何又要重新開張?是一時興起還是有長遠打算?
美國國務院在給國會的通知中說,所羅門群島民衆珍視他們在二戰戰場上與美國人的曆史。由于中國積極尋求與所羅門群島的接觸,美國有失去其優先關系的危險。
先給自己找一個歸來的美麗借口,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繞不開中國。
去年11月,所羅門群島發生騷亂。在該國政府的妥善處理下,騷亂最終結束。而美國政府則被指在這其中“缺乏外交資源”。如果更直白地“翻譯”,或許就是美國未能“抓住機遇”、有所作為。這或許可以準确地解釋美國“回歸”的原因。
另外一個細節可以更加印證這一點。布林肯離開澳大利亞前往斐濟時,白宮發布了一份長達18頁的印太戰略文件。文件強調需要“塑造應對中國的戰略環境”,這包括促進南太地區的所謂民主制度和民間社會,以及幫助各國“部署先進的作戰能力”。
新瓶裝舊酒,萬能的“價值觀外交”又被美國政客們搬了出來。即便是水土不服、屢屢碰壁,這幫政客依舊屢敗屢戰。
對于與太平洋島國的關系定位,美方此次提到了另一個熟悉的詞:極具戰略意義的地區。估計這個詞是在美國政府的話語體系出現頻率最高的。中東極具戰略意義、亞太極具戰略意義、東歐極具戰略意義……
總的來說,布林肯帶來的這一堆議題,究竟是務實還是務虛,相信很快就能得到印證。
一覺醒來,忽然想起了這些島國?說起美國與南太平洋的淵源,主要還是因為二戰将兩者聯系到了一起。在此之前,更多的是歐洲人“經營”這裡。迄今為止,這裡除了有美國領土之外,還有法國的海外屬地。
太平洋島國的人口集中在巴布亞新幾内亞、新西蘭、夏威夷、斐濟和所羅門群島。
如果将新西蘭包括在内,歐洲血統的人占太平洋島嶼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果不包括在内,則不到十分之一;在新西蘭以外,歐洲裔最集中的地方是夏威夷。另外,這一地區的傳統文化也逐漸被歐洲文明所取代。
所有這一切的變化,主要“歸功于”幾百年前歐洲人的“冒險精神”和“環球旅行”。
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在太平洋島鍊中斷斷續續地存在。二戰期間,美軍在該地區與日本作戰時建造了機場和醫院,但随後逐漸從斐濟等南太平洋國家退出。
為何退出這裡?原因就是無利可圖。
實際上,早在十年前,奧巴馬政府就曾對南太平洋地區提高了承諾,但并未持續下去,最終導緻越來越多的問題無法解決。
比如,美國與馬紹爾群島、帕勞、密克羅尼西亞之間的自由聯合協議(COFA)談判一直沒有進展,而且馬上就要到期;美國在馬紹爾群島進行數十次核試驗造成了惡劣影響,但是對于馬紹爾群島的訴求一直沒有足夠回應。
美國在這一地區的投入,甚至遠遠不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盟友。2019年的數據顯示,向所有太平洋島國提供海外發展援助的前幾名分别是澳大利亞8.64億美元、新西蘭2.54億美元、日本1.79億美元和美國1.4億美元。
顯然,美國一些政客不希望繼續在這一地區“放血”,也不希望繼續被拖後腿。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正如這段時間美國經常念叨的“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美國及其盟友想要做的,無非就是推動印太戰略,鑄牢第二島鍊。因為它原本以為第一島鍊已經足夠,然而實際的變化超出了它的預料。
冷戰思維下的鑄牢第二島鍊美國畫的餅很好,但是與南太平洋島國所希望的幫助其實現發展不同,美國更看重的是在安全領域的投入。這才是讓它燒錢的唯一動力。
第一,太平洋威懾倡議資金。 這筆錢将大部分用于北太平洋,尤其是關島。但是,一小部分資金也會用于建立傳統和非傳統的安全合作,特别是在美國可以預期部署部隊的島嶼上建設和改善基礎設施。
第二,通過《藍色太平洋法案》與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在救災和防備、國際捕撈、海上安全等領域合作。
目前,美國與澳大利亞、日本和新西蘭合作在巴布亞新幾内亞實現電氣化;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為基裡巴斯、密克羅尼西亞、瑙魯和帕勞鋪設了新的高速互聯網電纜。
美國費盡心思重返南太,能投入多少?有沒有長性?能帶來什麼?都要打一個問号。
其實,美國在第二島鍊上的所謂“缺口”,與其說是美國的退出所緻,不如說是地區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所趨。
大多數太平洋島國面積不大,支柱産業是漁業、礦産和旅遊業。它們迫切需要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和就業問題。
過去很長一段時期,這些國家的選擇很單一。西方國家想起來,就給點援助。一旦失去價值,就被晾在一邊。而随着中國等更多國家進入這一地區,太平洋島國有了更多選擇,尤其是可以走一條互利共赢的長期發展道路。
第二島鍊正在成為過去式,美國抛出的“規則秩序”實際也是舊思維。“舊思維”與“新趨勢”發生碰撞在所難免,但是新事物戰勝舊事物也是必然。#媒體人周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