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生不要總抱着僥幸心态,期待自己的人生不遇到失敗和困難,而是告訴自己,失敗不可避免,而自己所要做的就是能夠在失敗中涅槃,使人生開出絢爛的花。
《論語》之中有一句話說: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莊稼生長了,卻不吐穗開花,有過這樣的情況吧!吐穗開花了,卻沒有凝漿結實,有過這樣的事實吧!”
世間萬事萬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所以《禮記》之中表達了一個理念叫格物緻知,意思就是在一個事物中探求道理,去學習人生的智慧。佛教也說: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由此可知,任何事物中都包含着萬物共有的道理,能通達這個道理,就找到了使人生優秀的答案。
就像孔子在這句話中借植物來表達智慧一樣。
對于很多植物來說,不是每一粒種子都可以發芽,都能夠有收獲,有的植物生長了卻沒有吐穗開花,這都是天地之中所存在的自然現象。
而這個現象就像是人生一樣,既然不是每一粒種子都可以發芽,而人生也不是每一次嘗試和努力都能獲得想要的結果,因為客觀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任何事件都包含着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客觀條件,我們能主導的是主觀意志,但是我們主導不了客觀條件,當自己的主觀意志以及客觀條件,包括客觀條件本身産生矛盾的時候,也就可能會出現我們不想面對的際遇,這個際遇包含失敗,甚至可以發展成人生的苦難和矛盾。
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這種遺憾和矛盾時,如果隻是感歎,以至于灰心喪氣,那麼得到的結果就是自己終身都需要為這個失敗付出代價,因為當你無法将失敗扭轉的時候,失敗就永遠會成為你的枷鎖。
這個枷鎖不僅束縛的是外在的物質壓力,而且也是内心的沉重打擊,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失敗本身,而是失敗使一個人喪失了再次出發的勇氣,這就是一個人在面對遺憾時未能振作再次崛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所以我們需要調整的一個關鍵心态,就是不要讓自己一味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狀态,對于很多人來說,所期待的理想狀态就是人生沒有矛盾,謀事沒有失敗,但是這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人生的正确心态,就是不要去追求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現象,而是學會去接受失敗,并且養成在失敗中振作并重新出發的精神意志。
人生所有的成功,都是踩在失敗的肩膀上所達到的高度,如果不能接受失敗,就沒有人生最有力的基石。
如孔子本人的一生,很多人提及大聖賢孔子,在不了解孔子時,第一感受就是認為孔子既然作為聖賢,那麼當世之時必然深受追捧,輝煌無限,甚至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其實并非如此,孔子的一生颠沛流離,挫折滿布,甚至被人罵為喪家之犬,孔子所經曆的這些挫折和苦難都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可貴的是,孔子在面對這些逆境和問題時坦然自若,依然不改志向,堅守着自己的治世之願,甚至說到:“六十而耳順”,意思就是:到了六十歲,不管聽到什麼批評和謾罵都能坦然接受了。
據《史記》記載,孔子離開衛國準備去陳國,路過匡地,匡人曾經受過魯國陽貨的傷害,而孔子長得很像陽貨,就被誤認為是陽貨而遭圍困。
而孔子知道了,淡定地說:“周文王已經故去很久了,禮樂文化不都在我這裡嗎?天若要湮滅這種文化,那我也就注定不可能聽聞了。上天如果還不願讓這種文化消失,那麼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樣呢?”
二、
這個世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面對生活的苦難之後,發現生活的真相之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就像孔子身上所具備的意志一樣,當他經曆了很多問題之後,并沒有因這些挫折而動搖自己的信念和意志,依然願意為自己的信念所堅守,孔子認為上天賦予了自己傳道的使命,所以他對自己的學說充滿着自信和自豪。
當一個人在面對如此苦難時,依然不改變自己的赤誠之心,這是多麼珍貴的品質,而這不也是一個人能在苦難之中重新站起來的意志根本嗎。
生命最大的意義,也在于不斷地嘗試和拓展,哪怕你終其一生都在承擔着不斷嘗試所帶來的遺憾,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不也證明了你的人生在不斷的向前發展嗎。
人生所有回頭的路,都是自己熟悉的,沒有什麼風險的,但是那代表着自己沒有任何新的發展和嘗試。而所有向前走的路都充滿了未知和意外,但是在你向前走的過程中,你收獲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自我。
所以不要太在意失敗給自己帶來的挫敗感,有發展就有矛盾和遺憾,而是要看到遺憾背後所潛藏的新的生命力,因為這種巨大的生命力中,孕育着一個更有意義的人生。
而且無論是人生的圓滿還是遺憾,其實都出自于自然,隻是我們帶着分别心去看它們的時候,才将其分為了“成”和“敗”,因為我們有内心的标準,有世俗的概念,所以我們才有了定義,但是在這些定義的另一面,我們忽略了是它們的真正根本,那就是一切都是出于自然,成和敗,都是因緣和合下的一種現象而已。
我們除了要在自己感到遺憾的地方去尋找新生,塑造生命更偉大的意義之外,其實更應該明白,任何事情都不應該帶着世俗的心去審視,當你能夠超越世俗的時候,往往才能看到這個事情背後所蘊含的深意。
就像剛才所說的一樣,我們要看到遺憾背後所潛藏的生命力,除此之外,任何自然出現的事物也都包含着各種不同的影響,我們隻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到了自己以為看見的一面,但是我們沒有想過,在自己所看見的範圍之外,還忽略了一些看不見的作用。
所以,以無心之心去體會世間,越過世俗去尊重自然,最終不僅能赢得世俗,且能超越世俗,由此而收獲淡然。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