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用眼屎來表示眼睛、耳朵分泌物形成的糊狀、結痂狀物,我覺得既不科學,也不文雅。屎、尿所表示的是人或其他動物的排洩物,其與分泌物概念的含義是有區别的,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在錦州方言中,稱眼屎為眵目糊,稱耳屎為耳蟬,我覺得比叫眼屎、耳屎要好得多。
眵目糊的使用範圍可能更大,不局限于錦州地區,甚至不局限于東北地區,已經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而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似應當保留眵目糊一詞。
稱耳屎為耳蟬,可能所覆蓋的地域不是很廣大,但耳蟬一詞語意豐富、準确、優美,也應為普通話所吸收。
耳蟬,把耳屎比喻成耳道中的蟬,是非常形象的。一是耳屎處于耳道之中,仿佛是蟬的幼蟲蟄伏于地下;二是人耳鳴的感覺,恰似蟬鳴,故此,耳鳴亦稱耳蟬鳴。
蟬(網絡圖片)
蟬的幼蟲,要在泥土中蟄伏若幹年,以食用樹根中的汁液為生,實則是一種害蟲。待其長成成蟲後,則會在某一年夏季從地下爬出來。這時,它會爬到樹上去,速度很快。所以,這時我們俗稱它為知
知了猴兒(網絡圖片)
了猴兒。知了猴兒是一道美食,可以燒着吃,也可以油炸。
油炸的知了猴兒是一道美食(宋玉民攝)
爬到樹上的知了猴兒,很快就會蛻去金黃的外殼,成為飛蟲。這個過程,就是成語所言的金蟬脫
金蟬脫殼(網絡圖片)
殼。蟬蛻去的外殼稱為蟬蛻,俗稱知了皮兒,是一味中藥。
蟬蛻(網絡圖片)
這個時節正值入伏,炎熱的夏天裡,蟬鳴聲此起彼伏,上演着一場場美妙的交響樂。入秋之後,美妙的音樂會戛然而止。蟬完成了交配、産卵的過程,它們的生命也走到了終點。
錦州方言對蟬的稱呼比較特别,伏天稱其為伏蜋(方音同涼,古音),打秋以後則稱為秋蜋。
耳道中的耳蟬要挖出來,叫做摳耳蟬,其工具叫做摳耳勺兒。
摳耳勺兒
我覺得,眵目糊比眼屎好聽,耳蟬更比耳屎好聽,朋友您覺得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