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湖
杜甫是什麼樣子的?看到這個問題,我猜,大部分朋友的腦海裡出現的形像,恐怕是學生時代課本裡見過的那個詩聖畫像,網絡上被玩成手端各種槍械的那幅古人圖片:鎖眉,眯眼,四十五度角仰望上空,嘴角緊抿,面容消瘦,表情凝重,悲天憫人看世間的憂憤詩人。
這個杜甫形像,也是也不是。這個畫像,出自畫家徐悲鴻弟子蔣兆和之手,而他當年因找不到任何曆史參照,就按照自己的長相,加上世人對杜甫氣質的固化感覺,畫成了杜甫像,于是,畫杜甫的畫家本人形像,成了新時代裡杜甫的專有代言。
王維曾為孟浩然畫過像,杜甫那時還是小字輩,輪不上,但說起來杜甫的評畫詩也是一絕,與許多畫家有過來往,可惜竟沒能讓相熟的畫家給自己畫一張像留存下來。
在各種詩文堆裡,能找得到詩人李白愛穿紫袍的仙俠氣質信息,然而幾乎找不到杜甫形象的描述,世人無從知曉他真實的樣子,慢慢地,隻剩下後人對詩聖概念化的刻闆想象了,其實,是時代蹉跎了杜甫,促成了他苦大仇深的印象,也成就了“詩史”一般憂國憂民的詩聖,而在這之外,杜甫也是有活潑潑個性的有趣詩人。
比如老杜寫題畫詩,鑒賞力非凡之外,更有别緻的幽默,在《戲為韋偃雙松圖歌》中,他無比精妙地贊賞了畫家韋偃的畫技,描寫他畫的松樹“屈鐵交錯回高枝”,然而最後卻筆鋒一轉,跟好朋友開起了玩笑:
韋侯韋侯數相見,我有一匹好東絹。
重之不減錦繡段,已令拂拭光淩亂。
請公放筆為直幹。
老杜居然也有這麼皮的時候,要讓擅于畫屈松的好友在他一匹好東絹上畫一棵筆直的松樹。
還有一首《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我非常喜歡:
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壯哉昆侖方壺圖,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東,
赤岸水與銀河通,中有雲氣随飛龍。
舟人漁子入浦溆,山木盡亞洪濤風。
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裡。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
詩的前四句不提這幅山水畫,隻說王宰十天才畫一片水,五天才畫一塊石,這又是老杜在跟朋友皮呢,這樣戲谑誇張地說畫得慢,也是借玩笑做個鋪墊,突出王宰作畫的認真态度,隻有不被時間催迫,他才可以充分醞釀,了然于胸,意興所至,方肯留下一幅真迹,這樣畫出來的畫是怎樣的呢?老杜用了“壯哉”起感歎,開始描寫這幅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侖方壺圖。
古代神話傳說中,昆侖是中國疆域最西邊的仙山,方壺則是最東邊的海上仙山,王宰用藝術概括手法把這麼廣闊的山水集中在一幅畫中,幸得老杜這樣高水準的讀畫人,幾筆之間就濃縮了畫意且精妙地呈現出來:“巴陵洞庭日本東”,由西向東依次點出三個地名,就好似貫穿了自西向東蜿蜒奔流的水系,無比壯闊;“赤岸水與銀河通”,又将這水色從地上到天際縱向連通,極盡浩渺;“中有雲氣随飛龍”,中間雲霧缭繞似飛龍一般,讓人聯想到莊子的逍遙遊,寫意傳神。
這樣浩大的水勢,雲龍飛舞的氣勢,風高浪急,漁人急急駕舟駛向避風的石岸,山上的樹木被狂風巨浪吹得低垂俯偃。這幅畫被老杜活靈活現地描述到這裡,已經由靜态的山水畫表現出了十足動感,由此,老杜高度評價了王宰的畫功:遠近比例,構圖布局,都是曠古未有的技法,小小幾尺畫面,盡顯萬裡山河氣象。“咫尺應需論萬裡”這句話就成了此後中國畫的最高境界。
尾聯,杜甫發出一句由衷慨歎:“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這是用了晉代索靖觀賞顧恺之畫的典故,借索靖贊顧恺之而贊朋友:“恨不帶并州快剪刀來,剪松江半幅練紋歸去。”這裡的松江亦是吳淞江,是蘇州吳江發源于太湖的江水,古時曾是聞名遐迩的浩瀚大江。
王宰是唐朝著名山水畫家,可惜原作并沒能傳世,然而杜甫這首詩卻流傳了下來,筆法生動活潑,輕松自然,是曆代評畫詩裡少有的佳作,後人可通過他的神來之筆,還原王宰當時的畫作、畫品和畫技。
這兩首題畫詩都作于公元760年,是杜甫幾經輾轉來到四川,定居成都,結束一段流離,生活相對安定的時期。這段時期的浣花溪畔,有了“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有了“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這樣鮮活春景的《江畔獨步尋花》絕句七首。杜甫草堂的家裡也難得有了祥和安甯的景象——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在杜甫的詩作中,提到發妻與幼子的不少,梁啟超先生曾贊杜甫是“情聖”,不僅是贊他深切同情底層人民的仁愛之意,也包含他不吝表達對妻兒的深情,無論年紀,妻子出現在詩文裡都被含蓄親切地稱為“老妻”,隐含心中恩愛之情,如“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老妻書數紙,應悉未歸情。”兩地思念時,杜甫寫下《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亂世離人之思總讓人悲切,又是老杜這樣情感内斂的詩人,寫下“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這樣滿是柔情的詞句來表達對妻子的想念,尤其令人動容。杜甫也在《月夜憶舍弟》中寫下千古名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一個親厚的兄長,一個長情的丈夫,一個慈愛的父親,愛國愛君愛民,有忠腸有熱腸,情聖二字擔得起。
杜甫的一生,就是大唐由盛轉衰的曆程,如他在《百憂集行》中所寫: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複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隻多少行立。
強将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顔色同。
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健如黃犢走複來”,“一日上樹能千回”,上竄下跳,多動症一樣的頑皮少年,必是無憂無慮的,那是詩聖健壯陽光的少年時代。
曾記青年時代壯遊期間的杜甫,寫下“會當臨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豪壯詩句,與李白、高适飛鷹走狗,策馬狂奔,有過“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青春,若不是戰亂毀了盛唐,杜甫或許是第二個李白。
經過動蕩離亂,詩人體衰多病,家徒四壁,與老妻四目相對,幼子不谙世事,饑餓地哭鬧。如此百憂,不忍細讀,杜甫在《空囊》裡也寫:“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讀來叫人笑中帶淚,不勝唏噓。
頑皮的少年,壯志滿懷的青年,到憂患多愁的中年,是杜甫的人生軌迹,有活潑有趣的一面,有柔情深種的一面,也有認真實誠的一面。
清代《古聖賢像傳略》中,有孔蓮卿繪的一幅杜甫畫像,穿着官服,手持書卷正低頭翻閱,慈眉善目,笑意微微,題為杜拾遺像,想來是畫杜甫擔任左拾遺時的畫像,不知來源根據是什麼,不過形像還是符合的,杜甫任左拾遺時,有過一首寫在左省值夜班的詩,很能說明那時喜悅而勤奮的心情:
《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鳥過。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寝聽金鑰,因風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這首詩寫得非常美,也非常生動。夜幕降臨,飛鳥歸巢,滿天星鬥照耀在宮門上閃閃爍爍,像那些門在晃動;宮廷的高樓離月亮那麼近,一定會接住更多月光吧;睡不着,總像聽見守門人腰間鑰匙作響,風裡又似乎傳來馬兒的鈴铛聲,莫不是臣子們已經來上朝,明天我有封事上奏,可不要遲到了,忍不住一次次問打更人,現在什麼時辰了?
“封事”就是上書奏事,為了防止洩密,提前用黑色袋子密封起來。從這首詩的情緒裡,看得出實誠的杜甫,對待工作是多麼認真且熱忱。左拾遺,是個從八品的小官,是負責給皇上給大臣提意見的谏官,也是費力不讨好的角色,一般人在這個位子上很少如此頂真,可是杜甫不一樣,他很珍惜這樣一個直接與聖上對話,直接為民說話的機會,而且是說真話,屢屢受挫不改初衷,這就是實誠的杜甫。
實誠的杜甫交友也是這樣實在,他是李白的狂熱粉絲,一首一首為偶像寫詩,其中有: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這首《春日憶李白》,小粉絲杜甫,實誠地以自己的角度不吝贊美,他膜拜的曆史偶像是庾信,是鮑照,就把這最看重的贊美給了李白,贊李白有庾信的清新,鮑照的俊逸,可是,李白的超級曆史偶像卻是謝安,是謝朓,這在李白詩中有過數次的表達。但庾信的确是杜甫的真愛,直到中年之後,杜甫依然有詩雲:“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實誠如杜甫,隻把自己認為最好的贈給别人,并不在意他人領會否。
在這首詩中,杜甫留給後人一句成語:暮雲春樹。縱觀杜甫詩文,可以說是史上貢獻成語最多的一位詩人,比如:裘馬清狂,飛揚跋扈,炙手可熱,翻雲覆雨,别開生面,慘淡經營,霧裡看花,白雲蒼狗……實在太多了,細數不過來,老杜實乃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煉字大師。
杜甫有過凜凜生氣,是亂世使他在颠沛流離中看盡了世間冷暖,變得沉郁,憂憤,寫出了三吏三别那樣的不朽詩篇;但隻要生活有着落,也會充滿活潑的情趣,是時代蹉跎了詩人,也是時代造就了一個詩聖,于他個人是不幸的,于中國的千年詩壇,又是何其幸哉。
元稹對杜甫評價極高:“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感謝他讓更多世人看見了杜甫,記住了杜甫,使之成為了詩聖。魯迅也曾言:“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這話放在今天,依然合适。
-作者-
一湖,一個熱愛詩詞的簡單女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