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祝在編和不在編、在職和不在職的所有教師,節日快樂!
最近研讀《周易》蒙卦,其對教育的看法,讓我大受啟發,現分享給各位。
一、 蒙卦卦名的啟示
為什麼上卦艮下卦坎組成的卦叫蒙卦?
上卦艮為山,下卦坎為水。山下有水,水氣蒸發,雲霧彌漫,山為水蒙;
山下出泉,山高水低,山大水小,樹林陰翳,水被山蒙。所以稱蒙;
人之初生,心智未開,識神昏昧,這叫童蒙;人之一生,貪癡嗔如水霧遮山,掩蓋了人的智慧,所以人一生都蒙,蒙了就要啟蒙。蒙卦就是蒙和啟蒙的意思。
所以蒙卦的卦名給我們的啟示就是:
我們的心智常常會被貪癡嗔所蒙;蒙伴随着人的一生,也就是說教育是終生的。
二、 蒙卦卦辭的啟示
卦辭: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則不告。利貞。
1、 "蒙,亨。"
因為蒙者能夠啟蒙,所以亨通。蒙,應該是不通不亨才對。因為蒙,常有問題;因為蒙,遇事糊塗;因為蒙,不知所以,所以,好像蒙就不通不亨了。《周易》認為,正因為蒙,所以要啟蒙,啟蒙了,就通了,就亨了。不僅能發現問題,不回避問題,還提供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啟蒙,并告訴我們問題解決後的結果——亨。
"蒙,亨"的啟示:教育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2、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匪:同"非"。童蒙,就是愚昧無知的兒童,有發自本心的求知欲望,以及孩童純真的心;也指一切發自本心的求道求學之人。"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我求童蒙,而是童蒙求我。
(1)求在先,教在後,這是有秩序有規矩的,不能沒有規矩,不能不守規矩。所以《禮記·學記》就說:"禮聞來學,不聞往教"。教,是不上門的,有問題,請老師,要上老師的門去求。這就是教育最初的規矩,這也是尊師的體現。也就是說,教育基本的規矩,就是尊師重教。
(2) 學生為什麼要"求"呢?也沒有誰要他求啊?這就說明,教育是人類的本能和需求。
求,是主動的,積極的;不是被動的,不需要強制。所以,教育是學生的積極和主動的學習。
求,也是探求尋求之意,所以,學習的事,是學生自己探求尋求的過程。
(3)為什麼要等到"童蒙求我"才去教呢?這講的就是教育的契機,隻有學生來求你,才說明他有解決不了的疑惑,這個時候老師的教育,才會起作用。為什麼有的教師事半功倍,好像沒有花什麼時間和精力,學生的成績超好;而有的教師誨人不倦,拖堂加時開小竈,時間和精力花了好多,但學生成績不理想,無效率可言呢?關鍵就在這個教育的契機。這個契機就是必須是學生自己遭遇困惑而自己又解決不了,來求教了,你才去教。想想我們現在有些教師,基本不管學生有無困惑,想講什麼就去講,擔心什麼,就講什麼。肯定沒什麼效果,而且這種做法也不是什麼教育。
那是不是說讓我們一直等着學生來問呢?錯!大錯!你要是等學生來問你,那你你就完了。如果學生總沒困惑,或者即使有困惑也不問你怎麼辦?教師的智慧體現在哪裡?尤其是在課堂教學背景下的今天,作為教師,你要創設問題情境,激勵學生去探索,學生的困惑不就來了嗎?有了困惑不就要問嗎?然後啟發誘導學生進一步探索,自己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教師嘛。
老師回答學生的問題也是有講究的,不是每一個問題都要回答,即使是回答的問題,也不是直接說出答案。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思考,直至找出答案。
這啟示我們:隻有把握了教育的契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
3、初筮告,再三渎,渎則不告。初,第一次;再,第二次;三,第三次。筮,占蔔。渎:亵渎。這句爻辭是用占筮作比喻。你看我們的先祖,每逢重要事情占蔔,要舉行比較盛大的儀式。儀式之前有時還要齋戒數日,然後沐浴更衣,焚香禱告。态度十分端莊嚴肅,把這個事情看得非常神聖聖潔,非常虔誠。就是現在,你要用六爻預測,也要焚香禱告的。我剛開始學會六爻的時候,曾經認為這都是忽悠人的。後來我才明白,不虔誠占蔔的卦是不準的,當一個人全身心的去投入的時候,那種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像基督教徒經受洗禮一般。這種非常虔誠又充滿敬畏的态度,是可以通神靈的。這個時候占卦就有準度。幹什麼事都一樣,全神貫注,才能成功。《周易》正是用這種當時的人們十分熟悉的活動,來比喻對童蒙啟蒙教育的神聖。
初筮告,再三渎,渎則不告。這句話的意思是,第一次占蔔的時候,虔誠而專一,沒有任何夾雜,抓住這個時機告訴吉兇,是亨通的。如果你随意的接二連三的去占蔔,心就會雜而不純,就亵渎神靈了,所以不會告訴你吉兇,告訴你的也不是真的。"不告",使我想到了一個出自《詩經·小旻》的成語——龜厭不告。意思是屢加龜蔔,緻使龜靈厭惡,不再以吉兇告人,比喻很有效的東西,過度使用也會失靈。教育就像占蔔那樣神聖而聖潔,必須虔誠而充滿敬畏,否則,就達不到目的。所以,學生學習,首先要解決态度問題。要虔誠而充滿敬畏。教育是神聖的、聖潔的和嚴肅的。
我現在特别能理解古人為什麼強調師道尊嚴,就是要讓學生對老師、對教育要有敬畏之心,要虔誠。我們現在的教育過分強調師生平等,忽視了師道尊嚴。你要知道,沒有師道尊嚴,學生是教不好的。對教育輕慢随意,是對教育的亵渎,是一種很不負責的行為。當然,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作為教師,要值得學生去尊重,值得社會去尊重。我們上面說過《學記》的君子之教,你要有這個本事。《荀子·緻士》中也說:"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故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意思是教師除了有淵博學問之外,應具備四個基本條件:一要有尊嚴和威信,威服學生;二要有豐富的閱曆和知識,讓學生信任;三要恰到好處的講授經典的内在邏輯,讓學生準确領會;四要發掘教材深層内涵,讓學生能夠表達。現在我們國家、以及各省市也有做教師的相關規定:《中小學教師行為規範》、《教師十不準》。并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做教師的,所以,作為教師,你一定合乎要求。
當然,師生之間的關系,也不僅僅是師道尊嚴的事,不僅僅是學生尊敬老師害怕老師的事。師生之間的關系,我認為最佳的還是亦師亦友。所謂亦師亦友,一是指對老師要尊敬,要有所害怕,做錯了怕老師責罰。整個社會也要尊師重教。同時,老師本身要有威儀,不然你怎麼以身示範,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學生把你不當回事了,能把你的話當回事嗎?那樣的教育可能有效果嗎?
亦師亦友的第二個意思,是指整個教育教學過程,師生應該似朋友一般親切平等,這樣互動交流就沒有障礙,不會壓抑學生。學生也能夠充分展開其思維,創造性的進行學習探索。師生關系也才會融洽。
"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從正面講學生應有的态度——尊重敬畏,"初筮告,再三渎,渎則不告。"則是從反面說學生不應該有的态度——随意輕慢。
"初筮告,再三渎,渎則不告。"這句話主要是說,學習的事首先要解決态度的問題。對教育、對教師要敬畏,要尊重,對待學習要虔誠要用心。不能以随意輕慢的态度對待教育,對待老師,對待學習。
4、利貞。意思是宜培養學生正氣。從内容上說,學生就要養浩然之氣,從目标上說,學生要做堂堂正正的人,充滿正能量的大寫的人。
5、彖辭在解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時候說"志應也",就是說老師與學生心志相通。
心志相通,這是融洽師生關系的寫照,是教育成功的标志。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心志相通,或曰心心相印,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情感的交流與升華。你看那些修佛修道的,悟了之後,大悲大喜,或痛哭流淚,或大笑不止,引發的是生命情感的升華。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學生能夠心領神會。學生的有什麼好的表現或不好的表現,老師都能從中發現學生的願望和期求。魏巍的《我的老師》中的描寫:"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闆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闆邊上,大夥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們是多麼善于觀察這一點啊!" 老師和學生之間可謂心心相印。所以,作為老師,你隻有真正愛你的學生,你隻有真正全面了解你的學生,學生的缺點不足,你就會認為是正常的;學生調皮搗蛋、違規犯錯你也不會真的生氣,你會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他轉變他。你隻有真正全面了解你的學生,你才會恰到好處把握教育的契機,創設教育的情境,循循善誘,做成功的教育。學生隻有愛老師,與老師心志相通,才能配合默契,"心有靈犀一點通",學習效率也會倍增。心志相通,才是成功的教育。
(三)卦辭小結: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主要啟示有:
教育基本的規矩,就是尊師重教;
教育是人類的本能和需求;
教育就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去探索;
隻有把握了教育的契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
教育要培養學生正氣;
心志相通,這是融洽師生關系的寫照,是教育成功的标志。
"初筮告,再三渎,渎則不告,利貞。"的主要啟示有:
學習首先要解決态度的問題;
對教育、對教師要敬畏,對待學習要用心;
不能以随意輕慢的态度對待教育,對待老師,對待學習。
三、爻辭的啟示
第一爻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本爻辭的意思是說:啟發蒙昧,利用處罰讓其學會遵守規範,以永遠擺脫處罰。但一直這樣做下去,不知變通就會出現問題。
發,啟發、啟動。發蒙,把蒙蓋之物啟開,啟動本有的智慧。
刑人:《說文解字》:"㓝,罰罪也。從井從刀。《易》曰:'井,法也。'。" 本義:對犯罪的處罰。利用刑人,是說通過規範、處罰,讓他們明白應當如何文明守規。桎梏:木制刑具。戴在手上的叫梏,戴在腳上的叫桎。說:同"脫"。
為什麼會"吝"呢?
這說明"利用刑人"的方法,不是特别合适。但又不得不這樣做。你說你的他玩他的,開始不嚴格規範,嚴格要求,形成規矩、養成習慣,以後就沒辦法教了。但是,這種方法不能太過,而且也不能總用這種方式。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還是應該有所不同。所以,就說"吝"。另外,初六陰爻陽位不正,又與六四不應,但由于它承九二之陽,很容易得到幫助,所以,這個方法還是可用,隻是略有小恙。
第一爻爻辭的啟示就是:對童蒙的啟蒙,規範最重要。不知變通就會出問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是關鍵。
第二爻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爻辭的意思是:包容蒙昧的人,是吉祥的。蒙昧之人會像女人出嫁一樣樂于接受你的教導,當然吉祥。像有能力的兒子能治理好家一樣,能夠做好啟蒙的工作。
包:是指包含容納。包蒙,包容衆多愚昧者,而做他們的師長。納:是指納進,這裡是娶進的意思。婦,《爾雅·釋親》:"子之妻為婦"。納婦,一方面,婦人出嫁曰"歸",說明衆多蒙昧之人,願意來啟蒙且是衆望所歸,這和"童蒙求我"的說法是一緻的;另一方面,啟蒙者對待蒙昧者,能包容接納,像對待兒子媳婦等家人那樣親切溫和,與包容對象間情志相得。這就是彖辭說的"心志相通"。這是不是師徒如父子的來源呢?
克:能。子克家,子能夠治家。居下位而能任上事,猶子之能治其家,主要是說九二居下位能承擔重任。
這一爻主要講了師生關系。對我們的啟示是:
要包容學生,對待學生要像對待家人一樣親切溫和,要讓學生喜歡你依戀你。
第三爻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本爻辭的意思是說:不要娶這樣的女子。她見到有錢人,就會失身。娶她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取:娶。取女,娶女。《周易音義》:"取,本又作娶"《說文》:"娶,取婦也。"金夫:有錢有地位的男人。不有躬,沒有懷孕。躬,身。無攸利,無所利。《爾雅·釋言》:"攸,所也。"
為什麼說"勿用取女"呢?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意思是說,不能娶這個女子,主要是指這個女子的行為是不合乎禮儀的,即這個女子沒有受過良好的啟蒙教育。順,同"慎"。那為什麼說這個女子不慎呢?
六三陰爻陽位不正,女以順為正,不正就是不順,所以說不順。震為行,坤為順,艮為山,坎為水,前行遇艮阻,後退有坎險,所以說"行不順也"。觀之以道,則六三棄正應,而就金夫,有違婦道,其行偏僻,也是"行不順也"。
為什麼說"無攸利"呢?"見金夫,不有躬",則失其義禮,所以說"無攸利"。
這一爻,舉了"見金夫,不有躬",是為了說明,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教的。因為,她不求教,而求金夫,而教育是"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所以,不能教,教育不是有教無類。
這一爻主要是用類比的方法,用一個行為不端的女子是不能用來做老婆的例子,來說明,教育不是萬能的,學生品行不端,屢教不改,是不适合再教育的。
第四爻
六四:困蒙,吝。
本爻辭的意思是:困在蒙昧之中,有問題。
六四的确可憐,陰爻居陰位,雖為正但更顯其柔,與九二上九兩個陽爻都很遠,一片陰森灰暗,看不到光明。這就是邊遠地區教育落後的情狀啊,或者是家貧如洗、徒有四壁、困苦不堪,如何送孩子讀書?又或者落後的時代落後的地區,周邊找不到可以啟蒙的老師;抑或教師隻看到了其表面,沒有發現他孤立無助的脆弱的内心,教育要深入人的心靈。所以,被蒙困住了,前途堪憂啊。
這一爻主要啟示是,要細心,要關注家庭條件差的學生,尤其要關注内心孤獨的學生,要深入到學生心靈。
第五爻變
六五:童蒙,吉。
童蒙:是未被啟蒙的純真的孩童,有着一顆天真無邪的心靈,也泛指一切未泯童貞的純真之心。這句爻辭的意思就是說:蒙昧的孩童,吉祥。
為什麼六五會"吉"呢?
六五居于尊位,而能存柔中之性,生真純之心,行不二之志,順以聽命,童子未發而資于人。《釋名》:"山無草木曰童,若童子未冠然。"六五居中位尊,承上九之碩果,應九二之良師,其占"吉"也。
這一爻情況很好,因為它占據尊位五爻,又是陰爻,所以一是說明它蒙,二是說明他主動求教。加之它與九二這個全卦的主爻--啟蒙者正應,所以,它受到了正規的、良好的、系統的教育。
這是教育的理想,首先是整個社會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條件優越的教育環境資源,接受優質的教育,受到優秀教師的引導與教育。
第六爻變
上九:擊蒙,不利為宼,利禦宼。
擊蒙,指不能包容蒙昧者,而以刑罰加以打擊。這比初六的發蒙"利用刑人"厲害多了,這是講懲罰的教育方法有點過頭了,變成暴力了。那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了,不僅沒教育好,反而産生逆反心理。逆反了不成才反為寇,這當然就"不利"了,所以,不能讓他為寇嘛。打擊蒙昧,不可太過,隻宜去其頑劣,守其純真。
剛爻柔位,位置不正,高高在上,不明實情,治蒙過剛,攻治太深,反為之害。
這一爻給我們的啟示是:對學生的懲戒要适當,決不能過。懲罰的目的是教育,是挽救。
《周易》據說是周文王所寫,離現在至少3000年了,但其對教育的看法,對今天的我們仍然有很大啟發。教育,是要紮紮實實的工作的,不是追趕思潮的事。教育也沒有太多别的花架子,就是要愛學生,包容理解學生,清楚他們的問題,用合适的方法去教育。教育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探索适合教師本人、适合學生發展的方法,找到了用好了,你就是優秀教師,你就是聖人!
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