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陶姓起源和發展

陶姓起源和發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14:50:32

陶華平

2020-04-12

摘要:本文從典籍記載、故事傳說、時間空間、考古佐證四個方面綜合考量:此陶非彼陶,堯初封于陶之陶地在山西。堯13歲初封于陶,15歲後封于唐。18~20歲堯聯合大弈統率聯軍遠征山東平東夷“十日族”和“九夷”,此戰曆時三年多,最終成于武,定于陶。之後,才有堯之子居于定陶陶丘。定陶陶丘自堯之子遷居,尤其陶朱公範蠡“止于陶”經商緻富後方享譽天下逐步發展為陶氏重地。

一.典籍記載

1.研究古代曆史文化需要遵循徐少華教授有關考古資料的分類及運用法則

武漢大學曆史系徐少華教授有關考古資料的分類及運用法則内容如下【1】

“研究古代曆史文化的資料主要有兩類:一是考古出土的實物材料,二是傳世文獻典籍。

考古出土的實物材料又大緻可分為無文字記載的實物和有文字記載的實物(又稱“出土文獻”)資料。

傳世文獻典籍按照成書時代,大緻可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幾個時段。

就學術研究而言,利用當時人所記錄和保存下來的資料(第一手資料)當然是最可信的;如果沒有,此後越接近這個時代的資料就相對可信一些,越晚的資料偏差就更大一些。所以,如果沒有确鑿證據,一般不能用晚期資料來否定早期記載。這是學術研究的基本法則。

随着考古學的日益發展、進步,研究上古曆史文化,一定要注重傳世典籍與出土資料的結合、互證,即“二重證據法”,這是當今學界的不二法門。”

不僅僅本文,凡我的有關曆史文化研究考證類文章,引用曆史典籍,均遵循少華教授考古資料的分類及法則。

2. 堯出生地與山西平陽相關的典籍記載

(1)春秋晉、戰國魏佚名史官:《古本竹書紀年》“帝堯陶唐氏,母曰慶都,生于鬥維之野,常有黃雲覆其上。及長,觀于三河,常有龍随之。”《古本竹書紀年》是我國現知最早的一部編年體通史。

白澤《鬥維之野》:

<1>. 天文中的鬥維四星框繞成“魁”,呼應着地下的“鬥維之野”;

<2>. “鬥維之野”是由“西河”、“南河”、“東河”這一體三段的河水(黃河)古道所框繞圍圈而成(參見圖一)。這塊“之野”,包括如今山西省的運城市、臨汾市、長治市、晉城市、晉中市、呂梁市、陽泉市之全境,河北省的石家莊市、邯鄲市、邢台市、衡水市、天津市之大部分,河南省的焦作市、新鄉市、鄭州市的一部分,此乃廣義的古“三河”領域;

<3>. “三河”是以古平陽為中心,才能擁有的一種現象,人文地理範疇;

<4>. 魁—參宿—實沈—大夏—鬥維,對應着古平陽地區,其中包括了如今的臨汾市和運城市,此乃狹義的“三河”區。

<5>. 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内,“三河”系漢代河東郡、河内郡、河南郡所轄領的範圍。

<6>. 非古黃河流域區者,不會出現古“三河”。

古平陽,有二意。狹義:臨汾縣,古稱平陽,為平陽府治所,現更名為臨汾市堯都區。廣義:平陽府,包括今臨汾、運城兩地級市及呂梁市石樓縣、晉中市靈石縣轄境。唐朝曾為河東道,解放初稱晉南專區,治所在臨汾縣。

本文堯出生地指狹義平陽,臨汾縣古稱平陽,為平陽府治所,現更名為臨汾市堯都區。

(2)晉皇甫谧:《帝王世紀》“堯初生時,其母在三河之南寄寓伊長孺之家故從母居而姓也。”

(3) 司馬遷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第二》“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叠興,更為伯主……。”白澤《鬥維之野》:“(司馬遷)描述了晉、齊、楚、秦四國的地理優勢。其中“晉阻三河”一語,将春秋時晉國與古“三河”的關系,形容得極為精到:

<1>. 晉國被西河、南河、東河所框囿;

<2>. 呈鬥維之狀的古“三河”,是晉國的天然屏障,“阻”就是被維護之義;

<3>. 晉國之興盛與古“三河”有關。

這就将古“三河”與古晉國,緊緊地栓限在一起。”

陶姓起源和發展(陶姓起源山西說)1

圖一:鬥維之野 三河之域 圖源:蔺長旺《回望太嶽山》

(4)《孔子家語·正論解》《夏書·五子之歌三》記載:“維彼陶唐,率彼天常,在此冀方。”指帝堯陶唐氏領頭尊天而行,順應天心,從而得以高據九州之首--冀州。冀方即《禹貢》所說的冀州。也就是說明“陶唐”就在古冀州的地域,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現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陝西省全境及河南省、遼甯省、内蒙部分地區。

(5)宋鄭樵《通志》:“帝堯,高辛氏第二子,母帝喾四妃陳豐氏曰慶都,感赤龍之祥,孕十有四月,而生堯于丹陵,名放勳,育于母家伊侯之國,後徙耆,故名伊耆,年十三佐帝摯受封于陶,十有五封唐,為唐侯,合翼與浮山南為國,而都浍南之堯都,後遷于平陽,年十有六以侯伯踐帝位,都平陽,是為陶唐氏”。“合翼與浮山南為國”就是指今天的翼城和浮山南部是堯受封唐侯時的古唐國核心地帶,堯都就是堯受封唐侯時的治所。列位看官:鄭樵這段話是不是非常明确和直接地告訴我們堯初封于陶、後封于唐都在山西?!後人運用典籍記載往往引用了“适合自己需要的部分”,這本身沒有問題,但丢掉了與之相關的重要内容就會出錯。

(6)東晉陶淵明詩《命子·其一》:“悠悠我祖,爰自陶唐。”爰,乃之意。這是陶姓三郡望之一的浔陽郡傑出代表人物陶淵明顯祖的陶姓起源觀。

(7)梁陶翊《華陽隐居先生本起錄》:“陶氏本冀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帝堯陶唐之苗裔。”

(8)梁蕭綸、陶弘景《解真碑銘》:“先生名弘景字通明,本冀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其先出自帝堯陶唐氏之後胤...”毫無疑問,這是陶姓三郡望之一的丹陽郡傑出代表人物陶弘景顯祖的認祖歸宗觀。

(9)《史記集解》引韋昭注雲:“陶唐皆國名,猶湯稱殷商也。”

(10)《詩經注解》:“唐國,本帝堯舊都,在禹貢冀州之域……周成王封弟唐叔虞為唐國。”

(11)《史記·晉世家》:“唐在河、汾之東方百裡……”。

3. 堯出生與山東定陶相關的典籍記載

(1)《世本·秦嘉谟輯補本》“陶氏,陶唐氏之後,或單稱陶。”“陶丘氏,帝堯子居陶邱,因氏焉。”這可能是最早的帝堯的兒子在陶丘(今山東定陶)居住的典籍記載了。王谟在其輯本序中說:“欲稍知先古世系源流,舍《世本》更無考據。”足見此書之重要。筆者需要說明兩點:一是帝堯子有丹朱說,七子洪祺或其他兒子說,堯有十個兒子,史書記載最多的是丹朱,它的封地有丹淵,随,唐等地清楚記載,可能性小;七子洪祺或其他兒子說可能性大一些,待考。二是“居”,表明堯之子曾在陶丘住過,不一定是封地。

(2)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範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産。居無幾何,緻産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範蠡喟然歎曰:“居家則緻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财,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間行以去,止于陶,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緻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

(3)騰訊視頻:複旦大學教授錢文忠:83百家姓之陶姓:據漢許慎《說文解字》和唐林寶《元和姓纂》記載上的考證,堯的最初封地在陶丘,就是現在的山東省定陶縣。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陶,再成丘也,在濟陰。從阝匋聲。夏書曰:東至于陶丘,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号陶唐氏。”(标點符号筆者所加。)

A. 筆者通閱了文字不長的《夏書》,有兩處相關記載。一是《夏書·禹貢》:隻有“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荥;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無陶丘有堯城之語。沇水,又作兖水,濟水的别稱。古河名,源出中國河南省,流經山東省入渤海。

二是《夏書·五子之歌三》記載:“維彼陶唐,在此冀方(冀州)。”如果“陶”是現在的山東定陶,則應該說:“維彼陶唐,在此陶邱”或“維彼陶唐,在此東夷或兖州”才對。可見《夏書》不僅無堯初封于定陶之意,恰恰相反,比較明确陶唐在山西。漢許慎的意思是說,定陶有堯城,堯曾經在定陶居住過。後來有學者把“堯初封于陶(山東定陶)”的說法歸因于漢許慎《說文解字》,是一種誤讀誤解。

B. 唐林寶《元和姓纂》陶和陶丘解釋非常簡單,照搬如下:

“陶,陶唐氏之後,因氏焉。虞思為周陶正,亦為陶氏。陶叔為周司徒。漢功臣開封侯舍生青,為丞相。”

“陶邱,帝堯子居陶邱,因氏焉。”完全沿用了《世本》語。

唐林寶《元和姓纂》無有關記載。相信錢文忠教授若偶爾看到此文此段,一定會重拾考證。

(4)360百科“陶”詞條“陶丘”解:“最早記載與陶丘有關的人物是帝舜。《史記》:“舜耕曆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

筆者就此談兩點看法:

A. 舜在堯之後,堯子堯之後,最早記載與陶丘有關的人物是帝舜或堯子,而非堯。

B. 筆者查閱了《史記·五帝本紀》,原文如下:“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曆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司馬遷早就明确記載,舜是冀州人,而非山東人。“陶丘”詞條,掐去最重要的句頭,有斷章取義之嫌。

(5)南朝範晔《後漢書·郡國志三》:“[定陶]本曹國,古陶,堯所居。有三鬷亭。”

(6)《定陶縣志》(清順治年)卷一·封域志“唐陶丘堯封地。舜封堯庶子豢龍氏其後為鬷夷氏。夏三鬷國。商湯伐三鬷,更其國曰曹。周因之。”

(7)菏澤市定陶區人民政府官網·定陶簡介:“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定陶古稱陶,公元前221年建縣,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曾12次為國、8次為郡,是堯舜故都、商聖故裡、大漢之源,是國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縣”。堯舜在此創造了“堯天舜日”的賢明之治,開啟了人類曆史上第一縷政治文明曙光;西周時期曹叔振铎在此建曹國,曆經26王、558年,25代國君均葬于定陶仿山,故有“天下曹姓出于陶之說”;春秋時期陶朱公範蠡居陶經商“十九年間,三緻千金”,被尊為商祖;”

我很好奇,堂堂定陶政府官網所述定陶曆史,也無“堯初封于陶地”之語,廣告天下,堯舜故都,面對陶寺遺址考古成果,秒失支撐。

二.神話傳說新解

1. 著名古史專家、考古學大家徐旭升老先生關于正确認識古代傳說與神話【2】

一. 傳說時代所流傳下來的一部份古資料,比正史中所載史實更為可靠;二. 傳說史料大都有曆史事實為核心,并非子虛烏有;三. 對于摻雜神話的傳說與純粹神話的界限應當分辨,不能把古史一古腦兒送到神話的保險櫃中封鎖起來;四. 古代人并不作僞,《 堯典》 、《臯陶漠》、《禹貢》、《五帝德》、《帝系》、《 五帝本紀》 諸篇中所載靠不住的材料,那是因為古人在做綜合工作時所用的方法不夠精密,并不是古人有意造謠。

徐老先生關于正确認識古代傳說與神話的理念給了我們深深的啟迪。中國的較為系統的文字,始于殷商,之前的上古曆史也隻能靠口耳相傳保存下來,但上古曆史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像“疑古派”那樣因無文字記載而全盤否定傳說和神話。曆史賦予我們研究者的任務是:盡可能從紛繁蕪雜的傳說和神話故事中提煉真實元素,借助考古成果佐證,還原曆史真相,讓傳說早日成為信史。

2. “大弈射日”神話故事裡隐藏着堯統聯軍平定東益“十日族”和“九夷”的一段真實上古曆史

西漢劉安《淮南子·卷八 本經訓 》:“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陶姓起源和發展(陶姓起源山西說)2

圖二:堯聯合大弈山東平定東夷“十日族”和“九夷” 圖源:

蔺長旺《唐堯東夷平叛——成于武、定于陶 》

(1)堯聯合大弈山東平定“十日族”【3】

帝喾與多個氏族部落聯姻,有四子,長曰摯(鸷),次曰棄,三曰契,四曰堯。

《帝王世紀》記載:“摯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諸侯歸之。”

東夷(山東半島)首先是十日族叛亂,他們認為帝摯政權氣數已盡,應該由十日族統治天下。十日族是少昊羲和氏的十個分支,《山海經•大荒南經》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這裡說的就是十日族的來曆。分别以日命名,稱作日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羲和十子後來發展成為十個重要的分支,統稱為十日族。十日族首先反叛,起兵入侵帝摯統治區域,接着東益的九夷部族積極響應,也相繼叛離。于是,山東半島各族紛紛起兵,帝摯政權的東南部邊境處于戰亂之中。

唐堯首先聯合羿族擊敗了十日族,誅殺了九個日族的首領,隻留下一個甘願臣服的首領,加封為日族大酋長,統領整個日族。

(2)堯統率堯、堯子丹朱和大弈三軍山東平定“九夷”【4】

《後漢書·東夷傳》雲:“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先後有方夷封豨部落、人夷修蛇部落、風夷風伯部落、少昊鑿齒部落、黃夷窫窳部落、于夷等部落宣布獨立。

堯聯軍取得對“十日族”征戰勝利後,接着又展開了對九夷族的圍殲。“堯弈聯軍一分為三:其一由丹朱(堯子)統領向東襲擊居于仁風的大風氏......,其二由堯統領,駐軍高唐,向東攻擊居于房寺的房王(方夷)......,其三由弈和陳豐氏統帥,向西南攻擊......”。“這場平叛的戰争,從帝摯九年(辛醜,前2360)一直打到帝摯十二年(前2357),堯借羿力,大獲全勝,于是将主戰場荷澤與單縣之間的兩個地方,命名為“定陶”和“成武”——成于武,平定于陶。”

從以上曆史傳說看,可以得出三點結論:

1. 一是陶邱作為陶地地名,在堯統聯軍山東平定東夷之戰前已存在。而且考古文化也已經證實,龍山文化時期山東的制陶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在我看來,那可能與帝堯的兒子後來居于山東定陶有關,而與堯初封地“陶”無關 。參見本文四.考古佐證·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章節。

陶姓起源和發展(陶姓起源山西說)3

圖三:堯時期華夏、東夷、南蠻三大部落割據圖 圖源:網絡

2. 堯統聯軍山東平定“十日族”和“九夷”的故事,與武漢大學曆史系著名考古專家徐少華教授堯時代史觀不謀而合。【5】

“堯之前及堯舜禹時代中國大緻劃分為三大塊區域:

(1)堯舜禹部族:活動在晉南地區。堯舜禹部族是當時炎黃子孫,華夏後人,華夏文明的代表。

(2)東夷部族:大緻活動在山東,江蘇地區。如徐姓聚居徐州。

(3)南蠻部族:大緻活動在兩湖,江西地區。

後面兩地區文明程度要差一些。把堯從晉南堯部族封于東夷部族的領地怎麼可能?”

3. 堯13歲初封于陶,18~20歲才統聯軍遠征山東平定東夷,繼而登上帝位。堯時代山東半島是東夷集團領地,無論堯父帝喾或堯兄帝摯都不可能将年僅13歲的堯遠離故土封于他部族領地。

三.時間空間

1. 從時間上看,堯13歲初封于陶,堯18~20(20~22)統聯軍山東平東夷“十日族”和“九夷”。(若按王大有先生說法,堯子丹朱參與了平“九夷”,那更是堯30歲以後的事。)13歲初封于陶之陶地不可能是山東定陶。

2. 從空間上看,堯為代表的華夏部落領地在山西,平叛前,山東陶邱屬于東夷集團領地,堯之父或兄不可能将幼年的堯封于他族領地。

故此,從時間空間看,堯初封于陶之陶地在山東定陶不能成立。

四.考古佐證

<一>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成果證實:山西陶地繁榮在前,山東陶地興盛在後。

1. 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

(1)仰韶文化是黃河中遊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 ),分布在整個黃河中遊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渑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将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彙集的關中、豫西、晉南為中心 ,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6】

(2)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曆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并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于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7】

2. 考古成果證實

(1)山東地區沒有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文化遺存,但龍山文化時期山東的制陶技術卻達到當時很高的水平。“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春季進行勘探和發掘的十裡鋪北遺址,位于仿山鎮十裡鋪村北約100米處,總面積9萬多平方米,包含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源頭)、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商、東周、漢、唐等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8】

(2)陶寺遺址出土文物證實,陶寺出土文物具有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兩個不同時期的大量陶器文化遺存。“在距今4500年時期的陶寺文化,是在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的基礎上融入了大量東方文化的因素形成的。其中除了廟底溝二期的傳統器物外,“還有大量良渚文化或者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源頭)晚期因素,包括常施彩繪的高領折肩尊、折腹尊、簋、豆等陶器”,以及其它衆多器具與彩繪圖案等。”【9】

顯而易見,我們完全可以得出山西陶地繁榮在前,山東陶地興盛在後的結論。

<二>. 堯初封于陶(山東定陶),後封于唐(河北唐縣)是完全基于曆史傳說而無考古佐證所串聯起來的堯之生平鍊,“天馬--曲村”遺址考古成果證實:堯封于古唐國在今山西臨汾翼城,陶寺遺址考古成果證實堯都山西臨汾陶寺,“後封于唐(河北唐縣)”被考古成果所否定,“初封定陶”也就難于自圓其說。

衆所周知,史載堯最初封于“陶”,後來又徙到“唐”,所以才稱為陶唐氏。括号裡的地名“定陶”和“河北唐縣”皆為後人加注。的确,提起陶地,陶寺遺址發掘出來之前,除了極少數曆史學家、考古專家知道堯時代華夏文明中心在晉南,幾乎沒有人關注陶地在山西。曆史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的春秋時陶朱公範蠡止于陶(定陶)經商緻富的故事影響太大了!絕大部分人都會先入為主地把堯最初封于“陶”之陶地誤認為是定陶。

五.綜合考量堯初封于陶之陶地在山西。

綜上所述:從典籍記載、故事傳說、時間空間、考古佐證、四個方面綜合考量:此陶非彼陶。堯初封于陶之陶地在山西。堯生于平陽(現山西臨汾堯都區),13歲初封于陶(山西陶地待後文考證),15歲後封于唐(今山西臨汾翼城)稱唐侯,18——20(22)歲,堯聯合大弈,東征山東半島平定東夷“十日族”和“九夷”,成于武(現山東成武縣),平定于陶(山東定陶縣),20歲(22)在唐地代其兄摯為帝(今山西臨汾翼城),建都平陽(現山西臨汾陶寺)。其後有堯子居于(非封于)陶丘(山東定陶)。定陶陶丘自堯之子遷居過來,尤其陶朱公範蠡“止于陶”經商緻富後方享譽天下逐步發展為陶氏重地。

近十幾年以來,随陶寺遺址考古成果公布于世,史學界、地方政府和民間掀起一股探尋山西陶地熱潮。至少有長子、平遙、永濟、陶寺四地加入争奪。堯初封于陶之陶地究竟在山西何處?且聽下回分解。

注釋:

【1】根據徐教授受邀參加“2019湖北省當陽市第十屆關公文化節”期間,與筆者在當陽東方國際大酒店面談記錄整理。這是一位專家學者嚴謹治學理念和方法的總結。

【2】黃石林《徐旭生先生在曆史學上的貢獻》。

【3】蔺長旺《唐堯東夷平叛——成于武、定于陶 》對于堯聯合大弈山東平定“十日族”有較詳細的描述。

【4】王大有《三皇五帝時代》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第509--510頁,對于堯統率堯、堯子丹朱和大弈三軍山東平定“九夷”有詳盡描述。

【5】同【1】

【6】百度百科《仰韶文化》詞條。

【7】百度百科《龍山文化》詞條。

【8】2016年3月30日菏澤日報:《定陶:讓曆史文化遺産“複活”》

【9】韓建業《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5年4月第1版,第164頁

關聯文章:

1. 陶姓起源山西說(1)

2. 陶姓起源山西說(2):以唐姓起源為旁證

3. 陶姓起源山西說(4):山西陶地考

4. 陶姓源流新說

5. 海内外80餘位姓氏宗親會會長齊聚堯都

6. 尋根堯祖 圓夢中華——首屆全球華人民間祭拜堯帝大典在帝堯故裡山西堯都禮成

7. 五千年曆史看山西

8. 中華饒氏宗親祭堯活動:緬懷先祖 弘揚傳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