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虎地秦簡,是指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簡。墓主為秦朝的一個名叫“喜”的地方法官。
這些竹簡共1155枚,殘片80枚,内文為墨書秦篆,寫于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于吉兇時日的占書,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曆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秦睡虎地竹簡
“意”字最早見于秦代睡虎地竹簡。上部是“音”,下部為“心”。
我們先需讀懂“音”,為此還需了解“舌”和“言”,可以說它們和音形成了遞進關系:
甲骨文“舌”,從一張口中伸出一條分叉的舌頭。為了避免誤解或和其它字形混淆,古人借用蛇的舌頭來表達“舌頭”這一概念,這是因為一則蛇的舌頭是分叉的,最容易辨認且不易誤指;二則是因為蛇又非常喜歡将舌頭吐出縮回,很吸引人的眼球,因此能很好地表達所要描述的事物。“舌”與“蛇”同一音系:
甲骨文“言”,字形是在“舌”字的舌頭下部增添向下符号,強化舌頭在口腔中進進出出,并在“舌”字上部加一指事符号,表示人的發出話語:
甲骨文“言”
而“音”字始見于春秋時期的鐘鼎文,其字形是在“言”字基礎上,于口中增加了一點指事符号,表示聲音是從口中發出的。發“言”為聲,聲成文謂之“音”。
金文“音”
最後來解釋“意”。《說文解字》曰:“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從心從音。” 也就是說:音表示口中言事,用心考察他人的言語就能知道其所思所想是什麼。 《文字形義學》曰:“意,根于心而發于言,故從心從音,心先而音後也。” 其實就是“言為心聲”的意思。
大篆“意”
小篆“意”
隸書“意”
楷書“意”
綜上所述,“意”之本義:考察他人口中所言以了解其心中所想,就是指言語中包含的實質内容(即意思)。
心猿意馬
語出漢代魏伯陽《參同契》:“心猿不定,意馬四馳。”
比喻人的心思流蕩散亂,思維好像猿猴在跳躍,意識像烈馬在奔跑一樣控制不住。形容一顆心浮躁不定、不能平靜。
虎 、 年 、 安 、 康 、 福 、 海 、 河 、 湖 、 江 、 樂 、 美 、 瑞 、 金 、 善 、 喜 、 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